“後蜀殘石經”曾是士子畢生學習的最高規範

“世界讀書日”每年只有一天,“快樂的閱讀”卻是每天都該堅持的。單就讀書而言,我們生活在一個快樂又痛苦的時代,每天都會有無數的好書出版,帶給我們知識和智慧。在讀書過程中,我們又經常會有痛苦的經歷,那就是盜版書出現,各種的差錯會影響我們的認知。為此,我國專門頒佈了《著作權法》,對盜版侵犯他人版權的行為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刑法》也有打擊盜版的相關規定。

“後蜀殘石經”曾是士子畢生學習的最高規範

在古代,雖也有印刷技術存在,但仍有大量的經書、史書、諸子百家和名人文集,是官方或個人找專人抄寫的,出版筆誤是難免的。官方為了供士子學習和校寫經書,官方在碑石上刊刻的官定儒家經書,被稱為儒家“石經”。石刻經書這一做法,始於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此後歷代都有石經,如熹平石經、正始石經、開成石經等。今天仍可清晰看到刻石內容的,以熹平石經為最早,我在國家博物館現場看到過。

“後蜀殘石經”曾是士子畢生學習的最高規範

中國五千年曆史上只刊刻了《易》《禮》《春秋》《尚書》《詩經》等七部儒家石經。 “何以中國”展中,四川博物院推薦的五代十國時期的“後蜀殘石經”,通稱“廣政石經”。是五代十國時後蜀始刻,前後歷時近200年,匯聚了儒家“十三經”。

“後蜀殘石經”曾是士子畢生學習的最高規範

“廣政石經”既刻經文,又刻註文,經注並行,且校刻精確,體例嚴整,是歷代“石經”中字數最多、刊時最長、規模最大的。因此,它長期為學林所愛,對儒學“十三經”的正式定型和對儒家經典“文獻典範”的形成,有極重要影響,被學者譽為“冠天下而垂無窮”。

五代十國雖處亂世,但帝王們依然重視人文教化和經典規範,我們面前這些殘石,就是最好的證明。

TAG: 石經儒家經書五代十國廣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