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會變得“笑貧不笑娼”?

前幾年一個節目上一個女孩子說“我寧願坐在寶馬車上哭,也不願意坐在腳踏車上笑”,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至今也偶有人會提起!但是和這件事情相似的價值觀背後,還有中國民間的一句諺語:笑貧不笑娼!這都是中國人金錢觀的反應,但為何會有這種現象呢?

中國人為什麼會變得“笑貧不笑娼”?

中國金錢觀產生原因總結

中國古代,儒家作為主統治思想的時間很長,而儒家思想中一直將“義”和“利”作為一個對比的物件。甚至還因此誕生了儒家中經典的“君子”與“小人”這樣一對經常被拿來對比的觀念!比如儒家經典《論語》中就有孔夫子講的這樣的話:“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

中國人為什麼會變得“笑貧不笑娼”?

說只有小人才是追求“利”的,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是不應該將“利”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的!直接從根本上抑制了中國士大夫階層“愛財”的可能性!從儒家作為封建王朝的主要統治思想開始,“重義輕利”就一直被政府拿來做官方思想,故而在中國的傳統價值觀裡,追求錢財是不被看好的!但是也並非中國古代對於追求實際就完全沒有人提倡。

中國人為什麼會變得“笑貧不笑娼”?

墨家重視“利”

中國古代站在儒家對立面的學派並非沒有,最早反對孔子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墨子!他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多年,生活在戰國時代初期,當時諸侯兼併已經非常的嚴重,事實也證明儒家用禮教來教化人的那一套,在當時的亂世行不通!

所以墨子反其道而行之,站在自己所代表的階層——手工業者的出發點上,形成兼愛非攻的主要思想,並且還首次提出要重視“利”!《墨子》中記載了他的看法:“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以為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中國人為什麼會變得“笑貧不笑娼”?

提出應該將“事”“實”“利”分別提出來,並且加以結合糅合,提出君主治理國家,不應該單單的依靠刑罰、教育,而是應該將關注點往下放,關注百姓的生計,而生計靠的是什麼?自然是“利”!

而中國封建王朝幾千年,真正想要實行墨子的學說的君主,是沒有的!儒家地位根深蒂固的紮根在中國的封建王朝中,以及封建統治者的心中!因為封建王朝的本質就是對民眾的剝削,以君為綱,百姓只是他的附屬品。明朝的嘉靖帝直接將天下之財都當做自己的私產,賞自己兒媳婦的絲綢,一賞就是十萬匹。可見在統治者的觀念裡,巴不得百姓一個個都是理想人格的君子,視金錢為糞土呢!

中國人為什麼會變得“笑貧不笑娼”?

東漢鴻都門學對“利”的教育

到了東漢時期,政治混亂不堪,諸葛亮的《出師表》有: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桓、靈二帝就是中國有名的昏君!但是昏君也並非是全乾壞事的,漢靈帝就做過一件好事。他當時比較寵信宦官,為了宦官集團建了一座學校:鴻都門學!

這個學校以尺牘、小說、辭賦、字畫為主要學習內容。尺牘,是古代書信的名稱,由於當時的書信都刻之簡牘,規格為 以尺一寸 ,所以稱尺牘 、尺翰 、尺簡 、尺牒 等,原來是一種實用文體,使用廣泛,有一定書寫格式,包括 章 、 奏 、 表 、 駁 、 書 等類,至漢代,尺牘中已有不少精彩散文,所以,學習尺牘,既有實用性,又有文學性。

中國人為什麼會變得“笑貧不笑娼”?

是中國思想教育第一次以官方的名義,提倡了與“實用”相關的內容,不再單單的重文教了!“實用”在古代很大一部分是可以和“利”劃等號的!

明朝“心學”提倡“利”

重新將目光迴轉到大明王朝這個神奇的朝代,明朝出現了將天下之財當做私財的嘉靖皇帝,也有“心學”的誕生,但是心學除了王陽明、李贄這些人,在晚明交接時,還出現了一位叫做的顏元的人!

中國人為什麼會變得“笑貧不笑娼”?

他極力批判自漢以來二千年的重文輕實的教育傳統,包括玄學、佛學、道學以及宋明理學。說朱熹和二程把人教的成了個柔弱如婦女的書呆子,讀再多的書,也不會有真才實學的;從國家取士到學生學習,在到父兄、朋友慶賀,都是提倡“文”,完全沒有一點實用性。提出了“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將“利”和“功”提出來!

中國人為什麼會變得“笑貧不笑娼”?

他提出的措施有:第一,“利”是“義”的基礎,“利”必須符合“義”;第二,國家應該培養的是實才實德之士,培養經世致用之士,通才、專門之才;第三,衝破理學教育的桎梏,說應該從教育上就斷絕這種不對的方法,應該設定全科教學:文事齋,備武齋,經史齋,藝能齋,理學齋,帖括齋。從文武到經史再到理學等等,讓讀書人涉獵廣博,提倡把人們從八股文的禁錮中解放出來!

洋務運動徹底爆發“利”觀

而到了清朝末期,清朝政府被西方列強吊著打,割地賠款,政府提出要實行洋務運動,“求富”就是旗號。洋務運動中清政府興辦輪船、鐵路、電報、採礦、紡織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如在上海的“輪船招商局”。還要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

中國人為什麼會變得“笑貧不笑娼”?

這是中國的統治階層意識到了人才是需要實用性的,國家是需要富強的!馮桂芬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就是最好的證明!在清末被打怕的中國人終於知道了實用的重要性、國家富強的重要性,而這些都建立在對“利”的肯定上。

中國人為什麼會變得“笑貧不笑娼”?

但是即便如此,中國百姓的生活也沒用改善多少。從清末、民國末期,到後來的日本侵略戰爭,百姓丟命的丟命,活著的都過的很慘,以前的賦稅、徭役重不說,好不容易種點糧食也不夠吃,古代國家也不提倡大家去經商,“重農抑商”政策在多少個朝代都是基本國策,近代侵略者直接三光政策,百姓金錢極其缺失。

後來改革開放以後,經商下海的人多了,大家富了才知道有錢太好了,重視金錢的社會風氣才漸漸的興起!才會有“寧願坐在寶馬車上哭,不願坐在腳踏車上笑”“笑貧不笑娼”的觀念的改變!追求錢財,沒什麼不好,不傷天害理就行!

TAG: 儒家尺牘百姓中國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