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真大膽,說:不要做道德完美的人

儒學不是宗教,卻具有“終極關懷”的宗教品格,它是中國人的精神歸宿。

19

.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論語·子張》)

【英譯】

Zixia said , “In matters which demandsurpassing excellence (de德) , one never oversteps the mark ; inminor affairs one has some latitude 。”(《的哲學詮釋》安樂哲)

【註釋】

閒:本意是柵欄,引申為限制。

【翻譯】

子夏說:“在大節上不能逾越界限,在生活小節上可以有些出入。”

【感悟】

這則內容可能與大家想象中的儒家思想有些出入,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儒家學說就是非常注重道德修養的學說,致力於培養道德君子。

沒錯,儒家的確強調“仁、義、禮、智、信”,並強調以此做為個人道德修養的目標和方向。《論語》中關於這五類品德的內容隨處可見,如: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如此密集的呈現,加上世人又偏愛斷章取義,很容易給外人一種錯覺——儒家思想就是道德的教條化。

然而,實際上《論語》中的內容基本都是對話錄,每句話都有其特定的背景,有些內容甚至只是針對某個特定的人而言的,恰恰是非常的具有針對性,而不是僵化的教條主義。

即使是關於“誠信”這個儒家尤為看中的品質,孔子也並未要求至死不渝,反而說: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孟子則直接說: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二位聖人無一例外都沒有強調“一定要……”, “一定是……”,都在反對教條化。

因此,子夏這裡說在日常生活中小節上有些出入沒什麼大不了的,比如:偶爾遲到、愛睡懶覺、不修邊幅……,

只要守住底線,不違背社會普遍規範——大節不可奪即可

,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一個道德完美無瑕疵的人,還是人嗎?這樣的人,你真的敢與之交往?

畢竟“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TAG: 君子論語教條化子夏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