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道”沒有離開宇宙大道,也沒有離開個體生命只談人道

孔子生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所以他致力於恢復周公制禮作樂的精神內涵,讓社會和諧,重回大同的理想。

孔子的“道”沒有離開宇宙大道,也沒有離開個體生命只談人道

刪述六經:孔子回到魯國,敘《書》、傳《禮》、刪《詩》、正《樂》、序《易》、修《春秋》

一、禮樂

《孔子家語》提到“知禮”與“好禮”兩個觀念,知禮是知識學習的過程,包括瞭解社會人群操作禮儀的方法,訂立禮制的背景和原因,自己加以思辨和判斷,不是盲目地依從,要在禮儀之中感悟禮的意義,思考禮的精神內涵,逐步向內心發展德性的修養。《顏回第十八》篇提到:“子曰:‘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若乃窮神知禮,德之盛也。’”用盡全副精力來學習研究禮,必然能令德性修養加強。

孔子的“道”沒有離開宇宙大道,也沒有離開個體生命只談人道

問禮老聃:孔子三十五歲,和南宮敬叔一齊到周地去,向老子問禮。

好禮是德行的表現,要完善禮的行為,一舉手一投足,不能有失禮的地方。好好學習每一種禮節,然後將禮節推行和教導學生,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行為,減少摩擦和爭吵,維護社會和諧,都是好禮的重要性。

《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篇:“孔子曰:‘富而不好禮,殃也。’”一個人有了錢財,而不能以禮義待人,不單被人罵為財閥,更有可能被人綁架,招致殺身之禍。

孔子的“道”沒有離開宇宙大道,也沒有離開個體生命只談人道

在齊聞韶:孔子三十五歲和齊國太師談論音樂,聽了舜作的樂曲韶樂,沉醉其中,三個月不知肉味。

孔子愛古琴,聽韶樂。禮樂的教育就是動靜的配搭,非常恰當,有靜態的和諧禮序,有動態的舒暢樂韻,陰性的心境謙虛自信,互相尊重,陽性的體態抒情愉悅,共樂平等。用身體藝術作為語言,結合禮樂,表達心中的道德情操,是一種行為藝術,是德育的揮灑自如,確實是中華文化蘊涵深厚而獨特的生命禮樂教育。

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是保持開放客觀的態度,謙虛的精神,生命自我的善德修養。學以致用的第一步,就是自身的心性修煉,渴求真理,追求藝術的圓潤,令生命花朵自然綻放,以至探索融和天地一體的大道,才是絢麗人生的樂趣所在,也是天人合一的無限境界。

二、寓教於政

“大同”與“小康”都是孔子的理想天下,社會和諧,人民生活安寧幸福,是政治的基本目標。孔子在政治的實踐上,已經在小範圍內實現了這種理想。

孔子的“道”沒有離開宇宙大道,也沒有離開個體生命只談人道

誅少正卯:孔子任大司寇,誅殺大夫少正卯。孔子參預國家政事三個月,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相魯第一》篇裡,孔子為政,先制定禮節,然後改善社會的風氣:“製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偽”。在孔子眼中,政治不是爭名奪利的場所,而是充分使用權力,為民眾謀取利益,所以政治的核心便是“為政以德”。孔子形容君主和人民的關係是水和舟,

《六本第十五》:“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則沒;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則傾。”水能載舟又能覆舟,君主需要運用他的權力和魅力,說服人民接受政令,遊說下屬配合去執行。一位仁德君主,散發著領袖的善良正氣,使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威嚴,而君主在替人民祭祀祈福時,人民又能感覺到他是一位關愛自己的領導。

孔子制定禮儀,讓人與人之間互相恭敬,然後取得互信,下屬可以坦然忠誠,上司可以寬厚對待,各人遵守工作本分,不貪心不奢華浪費,便沒有盜賊和罪案。孔子的政治理論並不深奧,而且與個人修養相結合。因而,政治就是教育,教人民各自修養,不論禮樂詩書,還是仁義道德,結果都是要修養成為有仁德的君子。君子必須“自強不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到時機來臨,便可以一展所長,利民濟世。

三、道德仁義

有些道家人士認為孔子只講仁義,而脫離了傳統的大道思想,其實並非如此。在《孔子家語》一書中,所用“道”“德”二字共三百六十一個,比“仁”“義”二字二百四十個要多二分之一。孔子從來沒有離“道”而談“仁”。

孔子的“道”沒有離開宇宙大道,也沒有離開個體生命只談人道

宋人伐木:孔子在大樹下演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想殺孔子,砍伐了大樹。

本書的對答之中,問及“仁”者有十九處,孔子的答覆有兩大類。

《王言解》說“仁者莫大乎愛人”;《哀公問政》說“仁者,人也”。心性的學問,是生命的真實經歷,由自身出發,感通他人,因為人類平等人人相同,所以愛他人即是愛自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理是天理良心,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個人內涵修養,有了這個基礎,才可以談論群體的人倫關係,兩者不能偏廢,否則家庭與邦國的理想便不能建設。

春秋戰國時期,對身心或心性的辯證,已經有很多的討論,如在《性自命出》這本書中,便有性由心生的說法,並非到宋明時代,才衍生出心性的學問。心是通往天地大道的途徑,可知孔子論仁,確實有“推儒備道”的整體性,並沒有離開宇宙大道,也沒有離開個體生命而只談人道。

整理自《經典之門》華夏出版社,包括“先秦諸子”“哲學宗教”“歷史地理”“文學”四卷,為我們閱讀經典指引方向)

孔子的“道”沒有離開宇宙大道,也沒有離開個體生命只談人道

名譽主編 饒宗頤,陳鼓應 吳震 馬彪 康震 等著

看完後,別忘記關注,點贊,收藏三連哦。愛你們

TAG: 孔子禮樂修養心性知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