摶泥造像——清宮瓷質佛像與法器(二)

摶泥造像——清宮瓷質佛像與法器(二)

清乾隆 粉彩地藏王菩薩像

年代清乾隆

質地瓷質

尺寸H: 35 cm (13 3/4 in。)

帶舊包裝 來源: 法國私人舊藏 地藏王菩薩法相莊嚴,頭戴五佛冠,此五佛為北方不空成就佛、西方阿彌陀佛、中央大日如來、南方寶生佛、東方阿閦佛。其態莊嚴慈祥,面頰豐腴,眉似新月,雙眸低垂,唇薄且翹,略帶微笑,肅穆有神,以此祥和之態,聯想《楞嚴經》中地藏王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弘願,更具振聾發聵之感。雙手結禪定印捧摩尼寶珠,身披袈裟,法衣施珊瑚紅、湖水綠、松石綠三色彩釉,湖水綠鮮妍明快,珊瑚紅亮麗奪目,松石綠淡雅嬌嫩。法衣下垂蔽衣褶衣褶華麗飄逸,垂墜自然。全跏趺坐於覆仰覆仰蓮臺之上,蓮臺頂部繪蓮子點點,底部中空,施松石綠釉。整體秀雅端莊,模印周正規整,施彩極為精細,柔和清新,漸變過渡渾然天成。 按《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載,乾隆十四年(1749年)“初二日司庫白世秀、達子來說,太監胡世傑交,次左地藏菩薩一尊,左普陀觀世音一尊,中釋迦佛一尊(佛冠不齊全),右自音菩薩菩薩一尊……”可知地藏王菩薩造像在清宮佛堂內與觀世音菩薩等一同作為釋迦牟尼佛的脅侍菩薩,是中國佛教中四大菩薩之一,地位顯赫,渡為渡眾留而留人間,因此造像中多著袈做,做比丘相。地藏王菩薩負責六道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的教化,而觀音菩薩則是拯救人間蒼生,二者組合既護佑了現實生活,又消除了對身後世界的恐懼。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尊乾隆粉彩阿彌陀佛像,亦作相丘相,與本品風格相近,施衣施各色粉彩,蓮臺制式與本品十分相近,對讀成趣,可資比較。

摶泥造像——清宮瓷質佛像與法器(二)

清乾隆 黃地洋彩福祿萬代齋戒牌

年代清乾隆

質地瓷質

尺寸L: 6。6 cm (2 1/2 in。)

摶泥造像——清宮瓷質佛像與法器(二)

清乾隆 黃地洋彩寶杵開光“佛日常明”碗一對

年代清乾隆

質地瓷質

尺寸D: 14。4 cm (5 5/8 in。)

著錄“柏林寺制”款

“柏林寺制”四字雙行篆書款 本品撇口弧腹,下承圈足,造型規整端莊。碗內壁施白釉,外壁以黃為地地,其上以洋彩繪四組纏枝蓮託寶杵紋樣,花間設四圓形開光,內以藍料彩書寫“佛”、“日”、“常”、“明”四字篆書吉語。外底心礬紅書“栢林寺制”四字雙行篆書款。 清代皇室崇信藏傳佛教,因此佛教元素題材常常運用於宮廷制器上。此式洋彩“佛日常明”碗即是其中典型一例。據《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乾隆元年(1736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將得得畫各樣花卉木樣四件並原樣盤二件持進,交太監毛團呈覽。奉旨:準照畫‘佛日常明’字黃地青番花盤樣式,作七寸盤、五寸盤、大碗、小碗俱照此花卉樣做。欽此。此式式洋彩“佛日常明”碗遂成御窯定式,並延續燒造至嘉慶、道光兩朝。 本品較之常見“佛日常明”碗,最為獨特之處在底底落“栢林制制”款,由此可知本品是皇家專為栢林林寺”定燒供奉之物。查閱相關資料,作為京師八剎之一的“柏林寺”最為契合,“栢”、“柏”二字古來相通,更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栢林林寺碑文》佐證乾隆時期“柏林寺”恰寫作栢林林寺”。由此可知,本品當是乾隆時期皇家為柏林寺定燒之物,且燒造時間很可能就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修柏林寺前後,成對供奉於柏林寺大雄寶殿佛前。 柏林寺位於雍和宮之東,為京師八大寺廟之一,始建於元至正七年(1347年)。清代皇室極為重視,分別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為祝康熙帝六十壽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為紀念皇考雍正帝兩次耗重金重修。因此皇室為此寺定製的器物必為精工細作的御窯上品。本品即是如此,兼具收藏價值與歷史價值,為為成對流傳,頗為難能可貴。

摶泥造像——清宮瓷質佛像與法器(二)

清乾隆 洋彩纏枝蓮紋佛塔

年代清乾隆

質地瓷質

尺寸H: 33 cm (12 7/8 in。)

帶舊包裝 來源: 倫敦佳士得,2011年5月11日,lot 295; 香港佳士得,2013年11月27日,lot 3443 著錄: 《天物館藏瓷》第二集,上海天物館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編,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252-255頁 滿清皇室篤信藏傳佛教,尤以康雍乾三朝為最,至乾隆時期藏傳佛教對清宮的影響達到頂峰極致,乾隆帝更是從個人行為和國家行為兩方面去實踐著他的崇佛信念,其自命為“佛心天子”,一生六度朝禮五臺山,前後歷時數十載完成漢文、滿文大藏經的雕印工作,是為乾隆朝崇佛的空前絕後之壯舉。乾隆時期宮中遍設佛殿,先後修建了中正殿,雨花閣、寶相樓、吉雲樓、梵華樓、佛日樓等多處藏傳佛堂。不僅如此,宮廷佛教法事也非常頻繁,幾乎每天都有喇嘛在皇宮御苑中唸經做佛事,帝后們也經常到皇家寺廟拈香拜佛,聆聽喇嘛誦經。此時期佛教文物製作也得到的極大的豐富,宮中大量瓷制藏傳佛教珍寶由江西景德鎮御窯廠奉旨燒造而成, 本品屬當時的典型樣式。佛塔由基座、覆缽式塔身和九相輪及剎頂四大部分組成。通身紋飾自上而下緊湊繁密:剎頂上部有一描金如意寶葫蘆飾,飄帶緊繫垂於兩側,華蓋四周以藍彩滿繪祥雲,間以上狹下豐十三層塔,繪製纏枝花卉,象徵佛教十三重天,肩部繪藏傳佛教特有的瑞獸瓔珞及花卉紋,梵語具有“莊嚴與榮耀”的涵義,座面主體裝飾纏枝蓮紋,賁門佛亦口沿亦畫有纏枝花卉紋。整器繪畫工藝殊常精妍料精妍,顏色搭配得宜,彰顯莊重華麗之皇家氣質。 按《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乾隆四十五(1780年)年十月“初四日員外郎五德、催長大達色、金紅來說太監鄂魯裡傳旨: 寧壽宮、玉粹廂現供廂珠子、寶石、寶塔,著配香幾玻再罩。再養和精舍樓上現供磁羅漢紫檀木供案四張進保將進保改案蘭寸,兩邊配香幾一對,供磁塔。”可見其供奉方式及位置。 洋彩佛塔為乾隆瓷質法器之精絕代表,唯乾隆一朝獨有之公私前公私機構典藏數量不過二十餘例,完美無損者寥寥無幾,所見造型、紋飾大體相同地唯色地變化多端,見有黃地、松綠地、淺綠地、白地、祭藍描金等近十種,且常與器塔與器座地同色者混搭者,以期別樣裝飾效果,並非後世混配,清宮舊藏亦可見此種情況。 本品高度略小於常見的44公分佛塔,此種小尺寸佛塔存世數量更少,亦更顯精緻,不同尺寸的設計、燒造亦可見證乾隆皇帝禮佛的一片精誠之心,彌足珍貴。

摶泥造像——清宮瓷質佛像與法器(二)

清乾隆 金釉洋彩纏枝蓮紋無量壽佛像

年代清乾隆

質地瓷質

尺寸H: 29 cm (11 1/2 in。)

無量壽佛頭戴五葉高冠,長眉細目,鼻樑高挺,面容祥和沉靜,耳垂圓璫,發施藍釉,紅釉金綵繒帶從耳際向上飄起,捲曲流暢,綠地洋彩花卉紋披帛垂於雙肩。全跏趺坐,雙手託無量寶缽,身體裸露部分施金釉,是為金身,胸前飾五色瓔珞,臂部、手部、踝部都飾有釧環。下著藍地洋彩纏枝蓮紋裙,裙褶翻轉自然。座下為雙層覆仰蓮臺,飄帶垂於正面兩側。本品繼承了漢藏風格金銅造像的特徵,甚具乾隆盛世的華麗風格。 清代宮廷尤為重視佛事活動,各式大小佛堂和頻繁的法事,足可證明帝后對藏傳佛教之崇信。其中最重要的佛堂,是總領宮中佛教事務的中正殿,主要供奉無量壽佛,每逢萬壽聖節,都要用喇嘛三十六人唪無量壽佛經十日,祝福延壽。此外,專供皇帝使用的佛堂設在寢宮養心殿西暖閣和東、西配殿,雍正、乾隆諸帝曾在此從事秘密佛事,乾隆禪讓成為太上皇以後,亦曾在新寢宮養性殿設立秘密小佛堂。乾隆尤重供奉無量壽佛,曾在《萬壽山大報恩延壽寺題記》語“聖壽本無量,更有無量加,無量復無邊,萬萬千千多”,他虛心禮佛追求世壽永恆,享年八十九歲高壽,在位六十年。 也正是由於此種自上而下的,對於無量壽佛的崇拜,使得乾隆一朝,對於各式無量壽佛的恭造技藝,有著極高的要求。瓷質佛像本就成型不易,加之信仰的要求,自然使得本就不易的燒造工作更為艱難,故存世數量並不多,除小體量瓷質無量壽佛偶有所見,若本品之大體量者,則較為珍罕。而此類大體量瓷質佛像,又以肉身佛形象較多,以金釉製為金身者則更為少見。1972年由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撥至洛陽博物館的一尊乾隆洋彩無量壽佛,與本品頗為相類,座下蓮臺更是與本品幾無二致,故本品極有可能為乾隆時期為慈寧宮大佛堂所制,殊為難得。

摶泥造像——清宮瓷質佛像與法器(二)

清乾隆 洋彩纏枝蓮託八寶紋朝冠耳爐

年代清乾隆

質地瓷質

尺寸H: 29。5 cm (11 5/8 in。)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一行篆書款,乾隆本朝 本品盤口,短束頸,溜肩,肩部兩側對稱飾雙朝冠耳,圓弧腹,及底內收,下承三馬蹄形足。外壁通施白釉,內壁飾松石綠釉。外壁皆以洋彩為飾,口沿內飾幾何紋,外飾紅藍相間回紋,正面間以一金彩開光,內以礬紅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單行篆書款。頸部繪纏枝蓮紋,朝冠耳繪纏枝蓮蝠紋,肩部繪如意紋,腹部繪纏枝蓮託八寶紋,外底一週朵花紋,中心處有一圓形卷草紋開光,內繪朵花紋,整器裝飾富麗堂皇。 本品為佛教供器,據《賢遇經》卷三載,早在迎請釋迦牟尼之禮儀時,即有燒香、供花之說。朝冠耳爐屬佛前五供之首,與其配套的有一對花觚和燭臺。據現存的清宮原狀佛堂陳設可知,五供與七珍、八寶、佛塔等器物皆陳設於佛前供案上。供案從前至後分別是香池、五供、七珍,最後是八寶。五供的擺放為香爐居中,蠟釺、花觚左右對稱分置於香爐兩側。 按《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記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閏六月十八日,郎中白世秀、員外郎金輝來說,太監胡世傑交銅掐絲琺琅五供一分……傳旨,著照交出供器俱各畫樣,再將五供養,七供、七珍、八寶亦畫樣呈覽,準時交舒善做木樣,帶往江西燒造。”由此可知,此式瓷質五供,或以掐絲琺琅器為原型,化裁而來。故而,借鑑掐絲琺琅裝飾的色地洋彩者較多,而若本品白地洋彩者,則更顯珍罕。

圖片來源於網路、嘉德拍賣行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路、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

TAG: 乾隆本品瓷質無量清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