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年輕,我沒有時間

p。s。

本篇推文標題「我還年輕,我沒有時間」來自我關注的一位博主蒯仔,寫這篇推文的時候突然想起她的這句微博的個性簽名。引用來作標題,希望她不要介意。

近一年來體會最深的道理是「一寸光陰一寸金」。

去年 12 月初的時候和一個同事聊天,她說她會在 12 月 31 日的時候離職,我很驚訝,一方面驚訝她的離開(看起來是並不像一個要離職的人),另一方面驚訝她主動放棄年終獎。

這件事情震撼了我一段時間,可能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於是我問她,都這個時候了為啥不撐到拿年終獎再走呢?她說時間也是錢啊,年底的時間留點給思考的時間也很重要。

後來我計算了一下成本。離職後的時間可以做好多事情,不論是陪伴家庭,還是自閉獨處,都是收益非常高的行為。而且年終歲首的時間就是要好好覆盤和規劃,如果可以安靜下來思考,真的是非常珍貴的事情;而如果選擇拿完年終獎再辭職,錢是拿到了,代價是失去這樣安靜的獨處時間,同時需要付諸相應的勞動以及承受一定的心理折磨(如有)。

所以如果硬要較真,這兩種選擇哪種價效比更高?像我這種俗人肯定怎麼樣都撐到拿完年終獎再說吧。於是我又忍不住 yy,主動放棄這筆錢是什麼境界呢,一定是到了我不缺這筆錢的地步吧。

又進一步想,到了那樣的地步,我的時間不比錢本身值錢嗎?思考完這個事情,突然覺得豁然開朗了(翻白眼)。成年人不要老盯著那些蠅頭小利,你的青春,你的時間,不比那點小恩小惠值錢嘛?

以前對於「成本」的概念是很膚淺的,總以為有形的收益才是回報、無形的付出便不是成本。呵呵,too young too naive。

/

《薛兆豐的經濟學講義》這本書我很喜歡,裡面講了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關於「成本」的理論:

成本不是事情本身的成本,而是放棄了的其他事情的最大代價。

這樣乾巴巴地講出來可能不太好理解。打個比方,你買了一塊地,你想著用來建商場或者博物館,如果你打算用來建商場,那麼成本並不是建商場本身,而且放棄的博物館。這裡麵包含了未來可能透過博物館賺得的收益:你放棄了的收益都要歸入你的成本里 —— 因為 A 選項的收益沒有了,你要叫 B 選項賠。

成年人的世界裡到處是痛苦的抉擇,我們看似有各種各樣的選擇,心裡盤算著各種複雜的計算。若要計較到底,最後的問題其實要問的是,你捨得放棄哪一個?這已經不是數學題,而且哲學系的範疇了。

我們的成本,不只關乎眼前要做的事,更關乎我們未做成的、要放棄的事。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

楊丞琳演的一部電視劇《開到荼靡》講的也是這個沉沒成本的道理(天,我思維好跳躍,舉一反三的能力有點強吧哈哈哈)。如果你看過那部電視劇,我想你也說不準鄭如薇在方案 A 還是 B 中更幸福(下面的這張劇情簡介看起來都很慘的樣子)。

我還年輕,我沒有時間

不知我理解的成本理論是不是經濟學家們定義的那個成本。

經過我這麼一廂情願地理解這個理論,後來每次當我每次面臨選擇時,放棄的那幾個成本我根本無法算出來。不過陷入這套思維邏輯後,我的得失心沒那麼重了。未來的收益現在的成本,我算不清了,隨便吧。

好像就想通了許多事情。或許傳說中的成年人的通透就是這樣吧?自己給自己講道理,自己給自己洗腦,然後信了,想通了,不煩惱了。

難怪說要用平常心看問題,因為算數能力不好,也沒有精力(和智商)去計較到底。

用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安慰寄幾。

/

一寸光陰一寸金。

曾經有那麼些時候我深刻體會到了年輕的好處,二十幾歲的年紀,有本事有力氣有潛力有未來有時間,有各種各樣的發展可能性。轉行,移民,回爐重造去讀書,當賢妻相夫教子,當女強人行走江湖,你想幹嘛都好,有時間。

但這個階段我們的時間又是那麼寶貴,在這個階段我們折騰得動,肩上的責任又小,自主能動性也強,這就是傳說中的青春吧。

這屆年輕人目標性都很強,他們並不輕易浪費時間。想法可以天花亂墜光怪陸離,但是對於那些放棄了的選項會大膽 say no:去你的吧,我沒有時間。

TAG: 成本放棄時間年終獎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