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要違背自己與他人立下的盟誓?

《古案今讀》——149.孔子棄盟

【原文】

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於匡,今又遇難於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鬥而死。”鬥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茍毋適衛,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

要盟也,神不聽。

出自《史記 孔子世家》。

孔子為什麼要違背自己與他人立下的盟誓?

【譯文】

這是我們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周遊列國期間發生的一件事情。

公元前493年的時候,孔子帶領弟子從陳國返回衛國國都,中途要經過衛國城池——蒲邑。蒲邑,也就是現在的山西隰縣西北一帶,孔子也曾在此講學。

然而,這次路過蒲邑的時候卻不順利。衛國貴族公叔氏在蒲邑反叛了。他們聽說孔子要到國都去,於是就攔住了孔子一行人。

好話說盡,孔子他們也無法繼續前進。這時孔子弟子中有一個叫公良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的,曾帶著五輛私車跟從孔子周遊。公良孺身材高大,有勇有謀,就對孔子說:“我當初跟著先生在匡地的時候遭遇危難,現在又在蒲邑這個地方遇到危險,這是我的命啊,讓您跟著我受難,我寧肯搏鬥而死。”

於是,公良孺就和其他弟子拼命與蒲邑人搏鬥,蒲邑人沒有佔到便宜,對公良孺的拼命打法也很恐懼。雙方打了一會兒,就僵持了下來。

蒲邑人對孔子說:“如果你們不去衛國國都,我們就放你們走!”

孔子一看這情況,就答應了蒲邑人的要求,雙方立了盟誓,蒲邑人就將孔子一行人從東門放了出去。

孔子他們出了東門後,繞了個道,就又轉向了衛國國都。子貢問孔子:“先生,我們已經和蒲邑人定了盟誓不去國都,現在又去,難道我們可以背棄盟誓嗎?”

孔子說:“這是被要挾而訂立的盟誓,神都不會審問的。”

【譯者按語】

孔子在周遊列國期間,是相當狼狽的,生活困苦不說,還經常遇到麻煩。

在這樣的狀態下,在各地諸侯及官員的冷落情況下,孔子一行人的心態是可想而知的。一次次鼓起希望,又一次次失望。

路過蒲邑時,孔子一行的目的是前往衛國國都。而蒲邑擔心孔子會將自己反叛的事情報告給衛國國君,只能將孔子扣留。

雙方爭鬥的結果,是各讓一步,只要孔子不去國都就放他們走。孔子就簽訂了這樣的協議,舉行了盟誓。在蒲邑人看來,這是有效力的,於是就放走了孔子。“古案今讀”公眾號

然而,這個盟誓違背了孔子的本意,是

屬於強迫性質的,按照法律來講,這也是無效的協議。這樣的協議,隨時都可以撕毀。

孔子是最講信義的,但在這事情上為什麼又不講了呢?就是因為這個協議是被強迫的,也違背了協議簽訂的公平自願原則,是不符合法律要求的。所以孔子說:“要盟也,神不聽。”

為了自己的大義,就應當像孔子一樣,當你不得不做出違背良心的承諾時,這只是當時的明哲保身,根本不需要自責,也不是虛偽,而是讓大義繼續存在下去的暫時讓步。不如此,孔子他們的性命或許都已經不保了,又談何繼續宣揚他們匡正天下的主張。

盟誓只是一個手段而已,與孔子去國都的目的來講,根本不值一提,手段永遠不能大於道義。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誠然哉。

(別忽視了對自己的保養,對自己好點,對她(他)好點)

溫馨提示:微信更改文章推送規則,如果您經常不點“贊”或“在看”,

會慢慢地收不到“古案今讀”文章推送

,所以小編懇請您為“古案今讀”加為星標或者點贊在看。這也是您對古案今讀的支援。謝謝了。

TAG: 孔子蒲邑盟誓衛國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