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簡化設計策略(上)

衡量產品迭代是否有效,轉化率是重要的參考指標。影響轉化率的眾多因素中,流程轉化則是重要的一環。面對複雜的任務和流程,如何透過設計讓使用者覺得簡單,如何實現功能簡化但又不背離業務要求,這是本章闡述的內容。

流程三要素

流程,是指使用者在特定場景中為達成目標或完成任務而實施的行為。拆開來說,流程包含使用者、場景及行為這三個組成要素。

流程簡化設計策略(上)

舉箇中午吃飯下館子的例子,一般流程是這樣的:

關電腦-下樓-騎單車-到餐館-排隊-點菜-用餐-買單-散步-回公司

流程簡化設計策略(上)

其中使用者是我,場景是公司和餐館,行為則包括騎車、排隊、點菜,結賬等。

從簡化吃午飯這件事的角度,能怎麼做呢?我們結合流程三要素思考:

(1)如果我想不動就能吃上飯——-外賣直接送餐

(2)如果不去餐館也能吃上飯——-樓下公司餐廳

(3)如果去餐館能不能不排隊——-提前電話訂座

流程簡化設計策略(上)

這是我們簡化生活中的複雜所採取的的方案。投射到體驗中的流程簡化設計中,同樣值得借鑑,歸納為三點:

(1)降低使用者成本

(2)減少場景變換

(3)最佳化行為互動

降低使用者成本

顧名思義,若能透過合適的方式,避免使用者投入很大的精力,即使流程客觀複雜,使用者主觀仍然會感覺相對簡單。

1:自動化-判斷預期給予結果

提前偵測使用者預期,自動把期望的操作結果呈現出來,而不需要使用者參與,稱為自動化。

流程簡化設計策略(上)

流程簡化設計策略(上)

金融產品一般流程較長,自動化的例子相對多些,比如之前文章中提過,基於為眾籌使用者輸入的關鍵詞,為使用者自動生成求助說明。還比如信貸授信的認證過程,如果系統存在相關資訊,提供預填等等,這裡不再贅述。

2:

智慧化-將

雜轉移給系

隨著AR、VR、MR等智慧技術的逐漸普及,智慧化在流程中的應用愈發常見。對比複雜,從複雜度守恆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complexity)來說,智慧化並沒有消除複雜,而只是實現了把複雜更多的轉移給系統。

流程簡化設計策略(上)

以向別人寄東西為例:填寫聯絡方式和地址,過去我們需要切換到聊天工具檢視和記錄。透過菜鳥裹裹,現在只需長按複製資訊,開啟應用,即可快速識別出姓名,電話及收件地址;這一功能的改善再也不需要使用者靠臨時的記憶輸入陌生收件地址,也免除了切換應用的煩瑣過程。

流程簡化設計策略(上)

“網易有道”的實景AR翻譯功能,只需掃一掃,就能在手機螢幕的取景框中直接獲取實時場景下的廣告招貼、商品標識、路標提示等的翻譯內容。省去了使用者通常使用翻譯工具需進行思維轉換的過程,所見即所得。

減少場景變換

現實中的看病流程槽點滿滿,尤其以在各科室如掛號處、檢驗科、問診室、藥房等不同地點的來回穿梭,讓這件事更顯得繁瑣。場景的頻換會加劇流程冗長的感覺,這個道理在流程設計中同樣適用。

1:靜態場景-減少切換縮短路徑

使用者獨立操作的任務流中,減少場景切換可以有效的縮短使用者行為路徑,進而不會因為路徑的流轉而產生迷失。

流程簡化設計策略(上)

不談背景,而只說上傳照片中的拍照和相簿的使用:豆瓣的路徑是從相簿場景切換至原生的相機場景,背後的立足點是二選一。而INS的路徑則平滑很多,透過Tab的切換,保留在同一場景內,最終方便使用者在拍照和相簿的選擇。

流程簡化設計策略(上)

同樣,精準選擇照片環節,豆瓣滿足的是:小圖模式下的模糊選擇+大圖模式下逐張檢視,這也是國內APP的通用做法。INS則跨越了大小圖模式的邊界,模糊瀏覽的同時保證了精準確認,縮減了兩種模式間切換的路徑。

2:

互動場景-兼顧可能有效容錯

存在使用者互動操作的任務流中,不僅包括自己,還需要兼顧涉及的多方體驗感受。

流程簡化設計策略(上)

掃碼加好友的互動過程,經常會問“我掃你還是你掃我?”或兩人同時都點開了掃描功能,這一刻就略顯尷尬了。B站就很聰明的將使用者自己的ID二維碼與掃碼功能設定在了同一個介面,加好友時直接開啟“掃一掃”介面就能同時應對兩種需求。有效的相容了場景互動過程中的可能產生的不適,也避免了使用者詢問掃碼物件的麻煩。

篇幅原因,上半部分就到這裡。

剩餘內容我們留給下半篇。

——————————————————————-

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TAG: 使用者場景流程切換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