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平均壽命為什麼會如此之高不僅僅是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說法準確

人世間最平等的事,就是每個人都得面臨死亡。

人類文明出現在地球上已經有數千年的時間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的壽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在最近的一個世紀裡,得益於人類生產力的迅速提高,人類的平均壽命發生了巨大變化。比如說清朝時期的平均壽命是45歲左右,而民國時期因為戰亂的影響,平均壽命不升反降只有35歲左右。在經過近百年的發展之後,現在的平均壽命則高達77歲,“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已經被現實遠遠超越。

古代平均壽命為什麼會如此之高不僅僅是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說法準確

相對於古代來說,現代人的壽命可以說是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不過,哪怕現代人的壽命已經足夠高了,科技水平也達到了一定的地步,面對“長生不老”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有意思的是,古代人的壽命本來就很低,科技水平也十分落後,但是古人反倒一直對“長生不老”念念不忘,這可能就是無知者無畏吧。比如說那些古代帝王,有許多都痴迷於長生之道,甚至因此而亡國的也不在少數。

古人對於長生之道十分嚮往,但是在數千年來並沒有人真的能長生不老,因此在古人的喪葬習俗中特別講究一個“事死如事生”,認為死也是生的一種延續。特別是古代的那些皇帝和貴族,對“事死如事生”的習俗更加看重,往往會給自己修建豪華的陵墓以及數不清的陪葬品,讓自己在死後也能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

古代平均壽命為什麼會如此之高不僅僅是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說法準確

因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所以古人的生死觀也有很大不同。比如在古代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的釋儒道三派,這三派對於生死觀的看法就截然不同,比如佛教主張輪迴,認為“人生來皆苦”;道教主張長生,認為“神形皆氣,故養氣可以長生”;儒家則主張今世,認為讀書之人“不應喜生而惡死”。

釋儒道三派都有著自己的生死觀,其中對普通人影響最大的當屬儒家一派。在數千年的時間裡,也逐漸演變出一套非常複雜的喪葬習俗。比如說,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葬制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就曾經向門下弟子講解葬制,他的這些弟子中有不少都是當時有名的陰陽師,專門幫各諸侯國的貴族主持葬禮。

古代平均壽命為什麼會如此之高不僅僅是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說法準確

古代喪葬習俗的演變,隨著不同時代的發展有著很大變化。比如說,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的人去世後,通常是停屍7天之後再下葬的。因為那時候的古人相信,逝者的靈魂會在第七天回到生前居住的地方,去見一見生前故人最後一面。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發現這樣的葬制有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7天這個時間太久了。特別是在氣溫炎熱的夏天,屍體很快就會腐敗,不但會產生難聞的氣味,還容易散播瘟疫。

古人在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對葬制進行了更改,逐漸演變出人死後停屍3天再下葬。這樣的喪葬風俗一直延續到現代,直到今天在很多地方依然有著這樣的風俗。可能很多人不太明白古人的這種做法,為何一定要停屍3天再下葬呢?其實,這並不是迷信,而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古代平均壽命為什麼會如此之高不僅僅是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說法準確

古代的平均壽命很低,古人在生活和醫療方面都比較匱乏,特別是古代的醫療水平,對於現代來說更是要低很多。而且古代的醫生數量也很少,能夠妙手回春的名義就更罕見了。因為古代醫療資源的匱乏,使得古人不得不面臨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往往很難判斷一個人是否真正地死去。為了避免將那些處於假死狀態的人埋進土裡,古人只好將下葬的時間推遲到3天之後,這樣一來,如果是假死的話就能及時被發現,從而避免人為造成悲劇。

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一書,就記載過神醫扁鵲令假死之人復活的例子。根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的記載,扁鵲有一次經過虢國,聽到虢國太子死的訊息,於是他就去向中庶子打聽太子患的是什麼病症。在聽完中庶子的介紹後,扁鵲判斷虢國太子得的是一種名叫“屍厥”的罕見病症,最後用自己的神奇醫術將太子救活。這也是成語“起死回生”的出處。

古代平均壽命為什麼會如此之高不僅僅是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說法準確

其實,在很多古人的筆記中,都有過關於假死一事的記載。古人掌握的醫療知識比較匱乏,對人的假死的這種狀態不能做出有效的判斷,所以只能採用延遲下葬的方式來進行甄別。像扁鵲這樣的名醫,歷史上總共都沒有出現幾位,所以這樣的喪葬習俗在古代還是有其必要性的。

TAG: 古人假死古代扁鵲平均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