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洲街古巷

乳源縣始建於宋乾道三年(1167年),至今已有850年的歷史。縣城原址在虞塘(今侯公渡林屋與羅屋間),明洪武元年(1368年)遷到洲頭津,即現在的縣政府所在地,至今650年。從那時起,縣城就成為乳源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池、學宮、街市、坊表、祠廟、橋路、亭塔、津渡等建築的發展,使之成為一座正真意義上的城鎮。據史料記載:至清康熙年間,街市已有城內街、上街、下街、洲頭街,繁華的集市有城東市,洲頭市。

乳源洲街古巷

注:舊房部分即是洲街古巷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乳源縣城從一個古舊的小城變成一座高樓林立,街道縱橫,長橋臥波,車水馬龍的美麗山城。城鎮框架比過去大了十幾倍,這是發展的必然,無可置疑。但從這座城市的發展歷程來看,650年古城歷史文化痕跡漸漸消亡,現在唯一還倖存的洲街古巷。

乳源洲街古巷

乳源洲街古巷在縣城乳江河(洲頭水)南岸,是古代的西京古道途經縣城的路段,南接大富橋上臘嶺,北過乳江河折而轉東往侯公渡。洲街因建築在西京古道兩旁的建築物連成一片,中間的古道就成了街道,這裡北邊又是洲頭水,所以叫“洲街”,是古縣城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洲街包括洲中街,洲下街和洲橫街。洲中街,自今乳源大橋(1966年建)南端橋頭溯流而上,街巷長約300米,最寬處6米左右,地面鋪石階,今用水泥砂石覆蓋,只剩街西端靠巷門上坡處約15米儲存青石石階原貌。

乳源洲街古巷

乳源洲街古巷

乳源洲街古巷

乳源洲街古巷

乳源洲街古巷

洲街沿街兩邊的建築物為單層磚木結構建築的姓氏祠堂、商鋪和民居,靠河岸邊,有磚石建築的碼頭和拱門。洲中街的西端有街巷門,門邊建有高3層的雕堡式望樓。街西端緊接橫街,橫街南北走向,南去約1。5公里接大富橋,今儲存街巷長約300米。街中除有一間邱氏祠堂(僅存遺址)外,均為商鋪和民居。洲橫街與洲中街相接處,今存一座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的石築拱門,門楣刻“福綏街”3字。

乳源洲街古巷

乳源洲街古巷

乳源洲街古巷

洲下街與洲中街相接(街北邊建築物已拆),全長100多米,地面鋪石階。今洲中街大部分建築物基本還儲存原貌,還有原居民在此居住,部分出租供外地人居住。

乳源洲街古巷

乳源洲街古巷

洲街古巷是乳源歷史文化的縮影,其保留了古縣城歷史發展的沿革,其建築環境、建築風貌、街道選址未有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

西京古道開通於兩千年前的東漢時期,宋代乳源立縣,宋乾道七年(1171年)《乳源縣記》載:“韶之曲江有乳源鄉,居民數百家,陸通湖廣。”宋代,尚無洲街,這裡還是“陸通湖廣”的西京路。到了明代,洲街路段已成為“街道”。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韶州僉事顧應祥在他的《洲頭夕照》詩中寫道“南市洲頭日已闌,龍津渡口水漫漫。”“南市”指的是乳源河南岸洲街,此時,縣城遷到洲頭津已150年,洲街不但成了街市,還是乳源古八景之一的“洲頭夕照”。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縣誌》載:“洲頭街,在城南,隔水。”“洲頭市,路通宜章。”時至民國,《乳源瑤族自治縣誌》載:“建國前,南岸主要街道有洲頭街。”期間,河南洲街與河北上街架起了浮橋,西京古道途經縣城的“縣前渡”始而有了橋樑。民國乳源縣長(1941—1943年任)劉德聞在《改良街道,架設南門橋》詩中寫道:“平敷街道接浮橋,步履安詳好挺腰。”新中國成立後,1966年,河南洲頭街與河北上街之間結束了浮橋歷史,架起了鋼筋混凝土橋樑。洲頭街的沿革變遷,脈絡清楚,是乳源古縣城歷史發展的物證。

洲街匯聚豐富的鄉土文化。

第一,祠堂文化。洲街共有17間祠堂,不到500米長的古街段內,建有如此密集的祠堂,簡直就是一座祠堂博物館,實屬罕見。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宗人的場所,其集祭祖、正俗、教化等事務於一身,是盤根念祖、慎終追遠,懲惡揚善、匡扶正義,彰表功業、激勵進取,民主管理、聚會議事,婚喪嫁娶、節慶娛樂,凝聚人心、輔佐政事的公共場所。其不但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物價值,更是深含著豐厚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

乳源洲街古巷

乳源洲街古巷

乳源洲街古巷

乳源洲街古巷

乳源洲街古巷

第二,建築文化,洲街是根據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形成適當的發展規模的街道,街道的尺度規模較小,商、宅、樓、祠、館連片。

1、是商鋪,商住合一、上宅下鋪、前街後店為主的磚木建築結構,臨街店鋪多為半牆窗臺,窗外木板或木柱裝置,日開夜關,街巷尺度比較適宜,從而形成了傳統古街巷豐富有趣的市井生活場景。

乳源洲街古巷

2、是祠堂,從選址朝向講究地理風水,到結構佈局:以大門、下廳、中廳、上廳四進式,四簷滴水,至少兩個天井的磚木建築,樑柱每柱放柱礎石,樑架多抬梁式,上廳牆正中設神龕祖殿,殿正中安放南嶺觀音菩薩像,左右兩邊或下託放一脈宗親牌位。這種建築結構佈局,集中體現了西京古道沿途客家祠堂不求高大華麗,但求嚴謹縝密,講求吉利祥和,天人合一的建築特色。

乳源洲街古巷

3、是圍樓,圍樓是洲街古巷的高層建築,儲存有兩座,洲中街的文明樓(又名勝隆圍樓)和洲下街尾南邊的江屋圍樓及“筆花閣”。乳源古圍樓即將徹底消亡,而洲街這兩座圍樓也瀕臨坍塌。圍樓是客家人傳統的代表性建築,它就地取材,以土、石、磚、砂、木材為主要材料,一般用粘黃土摻上細砂、石灰等,用糯米飯、紅糖增加粘性,串以竹片、木條做骨, 逐層夯實成牆體,加上樑、桁、角等相互牽引,成為一個富有彈性、整體效能良好的建築體。牆厚達1 米以上, 通常全樓只設一個大門出入,樓頂層四周還挑出“樓鬥”,用於眺望或往下射擊,防盜匪、防野獸、防火、防水等功能完備。

乳源洲街古巷

4。是民居,洲街傳統民居與其他古村落一樣,磚木結構,明階(石階)明巷,戶與戶之間同牆共簷,穿壁串梁,有些私廳廳前半部分天花做成藻井,設天門通風采光,天門下為天井,特別是“國子廳”,大多是這種設計。

第三,文化教育。洲街有清代建立的“端蒙社學”,“洲頭義學”,屬鄉村內部的民間教育機構,以儒家思想為中心,是青少年讀書受教育的場所。義學是一種免費的學校,為貧寒子弟免費上學。

第四,會館文化。洲街有廣州會館、五行會館、敬止祠。會館是工商各行業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協調關係,聯絡感情而建的行業會館。漂泊在外的外埠商人出於捍衛商業利益的推動,及歸屬感的需要,利用會館溝通同鄉商人與家鄉桑梓情懷。敬止祠安放在乳源去世的外鄉商人牌位。

第五,商貿文化。洲街,是古代乳源縣城的貿易中心,眾多的商號在此經營糧食、布匹、雜貨和農林副產品收購以及飲食、旅業等。史料記載,洲街,是明代縣城遷到洲頭津以後逐漸形成,併成為繁華的街市。從廣州會館、五行會館的建立,也足以證明其繁榮景況。

乳源洲街古巷

洲街古巷的歷史文化:洲街古巷是具有650年曆史,並形成了街巷規模,集村鎮、建築、教育、會館、商貿等文化於一身,現在仍活態存在的古街巷,其身上蘊藏著豐富的歷史資訊和文化景觀,是古乳源縣城農耕文明留下的寶貴遺產。

1,歷史遺產;2,文化遺產;3,建築遺產;洲街古巷具有深厚的文物價值,是研究古文化、古建築、古民俗、古宗法、古遷徙不可或缺的資源。古老的宅院蘊藏著古老的故事,古老的建築遺留著歷史的韻味,是民族精神的再現。

洲街古巷的主要人文特徵:洲街古巷的形成和發展是自發的,長期的,不同於現代城市有著統一的規劃,按規劃在較短的時期內建設而成。現存古街的建築風貌並不僅代表某個時間節點上的建築,還有各個時期建築風貌的並存。

乳源洲街古巷

乳源洲街古巷

1,洲街古巷有著悠長的歷史,經歷了歲月的洗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能夠反映乳源的歷史沿革、發展脈絡以及建築的風貌特點。

2,洲街古巷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尤其是祠堂建築,充分體現了西京古道沿途客家民系的傳統習俗和客家風情。

3,洲街古巷能反映乳源的地域特徵。不同的地理環境有不一樣的自然風貌,洲街古巷在適應乳源自然環境的過程中產生了多種建築並存,多姓祖祠和諧共存,亦農亦商,亦村亦街的獨特風貌。

4,洲街古巷的形成有其獨特的功能特徵,在交通、遷徙、商貿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5、洲街古巷的保護和可開發利用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在過去城市化的程序中,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蹟

洲街古巷是乳源這個古老山城歷經650年沉澱下來的文化符號。

乳源洲街古巷

乳源洲街古巷

乳源洲街古巷

文字資料來自許化鵬《保護州街古巷》文章。

許化鵬先生: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韶關市韶文化學院特聘研究員、乳源旅遊文化顧問。著作:乳源文物志,情滿瑤鄉,西京古道行,西京古道的民間傳說,東坪山正覺寺,等多部書,是西京古道除草文化傳承人,乳源文史專家。

乳源洲街古巷

許化鵬先生考察乳城鎮石門坳古道

TAG: 乳源街古巷洲頭建築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