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鄉愁」清明●不哭

點一盞心燈,寄一份思念

[永康鄉愁]  清明●祭 特輯 

清明●不哭

「永康鄉愁」清明●不哭

文|胡文照

「永康鄉愁」清明●不哭

     又是一年清明,兄長邀約祭祖。回家就喜歡行駛在石臨線,公路很美,心態也很美。兩旁的水杉,像父親的脊樑,筆直依舊。筆直的還有後山的竹子,父親正彎著腰,揮著鋤,在細心地挖筍。上塘魚,落山筍。父親總會找到深埋泥土中,剛剛露點笌尖的,上品 中的上品。

     春筍或許是有記憶的,在清明前後,會加速鑽出地面來。冥冥之中,它想站得高,看得遠。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那個曾經深愛的她,幾生幾世後的她,會不會提著香燭,捧著寒食,姍姍來遲?我來了,你還記得我嗎?清明就是那個相遇的日子,和看得見的人,和看不見的人。少年夥伴,多年未見,握手驚喜,彼此寒喧。

     祖父母合葬的地方,沒有竹子。哪怕是墓頂,只是簡單的塵土,還有厚厚的松針。松針已經枯黃,還是保留著筆直的樣子。就象祖父母一生坦蕩,善良正直。那些年,松針是爐膛引火的好料,家家戶戶搶著要。往往前腳剛走,便有後來人。一根不剩雖然誇張了些,那小揹簍塞不滿,總是件遺憾的事。於是動些歪心思,去搖小松樹,去踹老松樹上,不異於蚍蜉撼樹,戰績寥寥。那些松針倔犟得很,絕不會輕易地未老先衰(摔)。放眼現在,隨手一捊,就是一大把。沒有竹扒,也可以移步堆成一大跺。想必祖母和我一樣開心,她不必遠足,我得到誇獎。

「永康鄉愁」清明●不哭

    父親說,這墓地是請過風水的。背倚靈山,面朝秀水,後代會受益無窮。我們聽了自然歡喜,雖不能預見未來,但那先生還是頗有遠見的。後未,此地不僅成了旅遊盛地,還成就了鎮南大將軍、宋少師,這些大名人的開墓陵園。石鍾,石馬,石墓,石碑。後人景仰,絡繹不絕。與官為鄰的好處,便是此處風景獨有。常有遊客的孩子和我家小孩一樣,在此取景,跨馬取樂。我覺得只要加個鞦韆,便有公園的特徵了。祖父母儘可以夜望星空,攜手浪漫地遊園。假如這兒還是個小區的話,必是豪宅。祖父還可以在鄰居節裡,與貴鄰舉杯暢飲。祖父好酒,我們兄弟交替著,倒了一次又一次。禮炮打響,我們似乎聽到祖父開心地笑出聲來。

     母親其實也不孤單,一條彩色綠道環繞,直抵家門口。左有小弟陪著,右有曾祖父母陪著。曾祖父和曾祖母都是晚清的人,沒有留辮子,卻有辮子般的後髮髻。曾祖父是裁縫,手藝很好。多少影響了一同行的生意,那同行便找來武舉人親戚。那舉人故意尋釁滋事,曾祖父忍無可忍,出手反抗。不想一戰出名,把那武舉人幹趴了。曾祖母力氣也不錯,臨死前,還曾上山打柴歸來,那擔柴,約重七八十斤。聽著不由叫我等歎服,先輩如此神勇,我大可不必操心母親的安全了。

     父親依然沒有提及母親的過往,母親總是那麼賢惠,她不會在意。她一定正在看著我們,笑眯了眼。我對視著她,努力地看。我依然看不清楚她的模樣,但我已不在乎,我早已把她放在心上。她織的柳簾,她撒的花香,還有這明媚的春光,到處她美麗的影子。女兒遺傳了母親的巧心思,摘了些無名小花的花瓣,輕輕地撒在母親的秀髮上,身上。

「永康鄉愁」清明●不哭

    我忽然明白,清明將至。母親早早地倚門翹望,和那些雨後的春筍一樣,迫不急待。她看得見我們,總是和雨一樣,喜極而泣。今日陽光燦爛,桃紅李白,我彷彿看見花海蝶飛處,母親巧笑嫣然。青團,清明粿,條肉,豆腐。燈籠,香燭,金片銀片,還有冥鈔。年復一年,從未改變。母親,我知道您一定會說,來看我就行,要啥東西啊。禮花綻放時,你我作揖拜別。我們總是匆匆來,又匆匆去。我不知道有沒有來生,我只懂得曾有過往。相聚便是福,與看得見人,和著不見的人。清明無淚,皆大歡喜。願餘生常至,與您嘮嗑家長裡短。

「永康鄉愁」清明●不哭

關注永康鄉愁影片號,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歡迎搜尋關注永康鄉愁公眾號:ykxc0579

主編 沈維 微信同號 永康鄉愁工作室

在中國人眼裡,

清明是個眼淚與歡笑並存的特殊日子,

因為沒有一個日子能像它一樣,

充分地將生與死捱得如此之近。

只有念念清明,才能時時當下;

只有直面死亡,方可重獲新生。

清明節:為天堂的親人點一盞心燈

TAG: 清明母親鄉愁松針祖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