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特稿】清明節俗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

【節日特稿】清明節俗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節氣並不都是節日,起初只是古人為了安排農事,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將全年平均劃分成二十四個段落,如此而已。節氣而後來又被大家當作節日來過的,其實並不多。除了清明之外,立春、立夏、冬至,這三個節氣在歷史上也頗受人重視,不過都還沒有清明這麼引人注目。清明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節俗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

寒食與改火

清明在一開始的時候僅僅是個節氣。古人說:“

清明者,謂物生清淨明潔。

”這時候,大部分地區冬去春來,氣候暖和,要開始春耕播種了。這就是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內涵所在。後來它成為節日,那是因為又增加了許多引人注目的文化內涵,這就要從禁火說起。古詩有“到清明先禁火”,指的是當年有個寒食節,寒食這天要禁火,目前普遍認為與介子推的傳說故事相關。而寒食節的日期大致與清明節相近,後來兩節合而為一,所以給人留下的印象格外深。

【節日特稿】清明節俗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

▲ 介子推背母

有學者考證,世界上有很多古老的民族,當年都有過“禁火”的習俗。禁火又稱改火,或者乾脆說是“迎新火”。古人以為,這個火用的時間長了,就用舊了,它就不好了,要重新取火,取新的火種來用。通常是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幾次的),在每年春天的某一天,舉行一種隆重的儀式,熄滅舊火,然後取來新火。

禁火這種古老習俗已經少有人知,不過大家都知道奧運聖火。其實,在民俗學的範疇裡,奧運會上要迎聖火,和我國古代的一些地方要迎新火,要改火,是十分相似的文化現象。一般說來,寒食節就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既然寒食禁火,到清明這一天就要迎新火了。

祭祀與掃墓

清明迎新火的習俗,後來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不過清明掃墓的習俗卻一直被傳承了下來。大概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清明掃墓的習俗。白居易有詩:“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

”正是當年清明節風俗的生動寫照。

【節日特稿】清明節俗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

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究竟用什麼方式紀念祖先,這中間有著十分複雜的演變歷程。大概商周時期,貴族祀祖在宗廟,普通民眾無宗廟,只能在家中祭祖。到了漢代,就出現了祠堂。在很長一段時期裡,祠堂都是家族祭祀的主要場所。祠堂祭祖的時間,歷代有變化,各地也不盡相同,比如大年初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節、冬至等節日,各地往往會在祠堂舉行祭祖的儀禮,十分隆重。一直到今天,我們還會在一些地方目睹這一類祭祀的場面。

因為春天適宜掃墓,所以許多人選擇在清明節掃墓,並在此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引申出踏青春遊的風俗。

廟會與狂歡

清明節之所以熱鬧,除了掃墓之外,還跟各地的廟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廟會由來已久,通常是指圍繞著某個(或一群)廟宇所發生的一種群體性的信仰活動,它的發生時間往往是固定的,成為一種週期性的文化活動,相沿成習,通常又可以稱之為文化空間。歷史上的廟會並不一定都安排在清明節,不過各地的清明節前後往往會有一些令人矚目的廟會,這也是事實。

【節日特稿】清明節俗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

▲ 安徽五河清明廟會

春秋時期十分盛行的

上巳節

,原先以祓除為中心,後來逐漸演變為遊春,它的時間安排和清明其實也很近,一些節日內容,也與清明大致相仿。《詩經》中的一些名篇曾經記錄下當年的生動情景,有人甚至說這是東方的狂歡節。唐宋以降,上巳節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被後起的廟會所取代,而清明節的影響力卻愈趨強大。久而久之,在一些地方,民眾往往只知清明而不知上巳,其實上巳的一些節日內容隨著歲月流逝巳經悄無聲息地被清明所承繼了。

傳統廟會往往會成為一種民間的狂歡,它不僅僅只是祭祀神靈,同時還成為民族民間藝術的大展演,成為重要的商貿集市,成為人們放鬆身心,探親訪友,乃至談情說愛的最佳時機。清明節一旦與傳統廟會相粘連,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頓時大大提高,這是不言而喻的。

【節日特稿】清明節俗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

▲ 青團

正是在這樣一種氛圍裡,猶如滾雪球一樣,各地的清明節大都逐漸積累起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內容。這中間各地所表現出來的“

地方性知識

”豐富多彩,數不勝數。就四川地區而言,例如,都江堰清明放水節,成都花會,吃青團,以及“掛青”習俗。

作者:顧希佳

監製:毛聲文

稽核:唐遠波

參考文獻:《民間文化論壇》

TAG: 清明清明節廟會禁火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