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茶食品的歷史演變

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含茶食品的歷史演變

茶有“食用起源”一說。在古代,人們確實是真正的“吃茶”,而且十分崇尚“吃茶”。隨著社會的發展,茶葉的用法由“吃”逐漸演變為“喝”,“吃茶”文化也逐漸消失了。由於茶葉的苦澀味及其它不適口感,很多人不願意“吃茶”。實際上茶葉內含物在第1次沖泡時會溶解60%,第2次沖泡溶解達到80%。食用茶葉就能將茶葉中所有的營養成分得到利用。因此,從茶葉營養成分的利用率來說,“吃茶”能增加機體對茶的全價利用。

含茶食品的歷史演變

含茶食品的歷史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的國家。從公元前的周朝初期古人就開始吃茶葉了。《詩經》雲:“採荼薪樗,食我農夫。”“荼”就是“茶”。《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農氏因此發現了茶,救了自己,也造福了人類。他最早發現茶是消炎解毒之藥。

含茶食品的歷史演變

最先是採摘野生茶樹上的嫩葉當作新鮮“蔬菜”或“食物”來嚼食,或是配以必要的佐料一起食用。隨後“嚼吃”轉為“調煮”,與穀物等食物一起煮成羹或粥,或是出於治病需要將茶葉熬成汁液服用。後來發展為煮食、醃食、涼拌、燒烤或曬乾後煮食,或烹煮做成茶粥。到春秋戰國、秦漢時期,這種羹飲和粥飲的“吃茶”方式已非常盛行。

含茶食品的歷史演變

三國時期,人們把茶鮮葉炙製成幹茶餅,再將之搗碎成茶末用於煮製茶湯、茶羹或茶粥。“欲煮茗飲,先炙其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筆之。”出自張揖的《廣雅》。據現有史料記載,這種“吃茶”方式,一直流傳至魏晉初期或此之前,歷時約3000年之久。

含茶食品的歷史演變

西晉時,人們將茶葉煮成湯飲用。張孟陽“芳荼冠六清”就是說香茶勝過其它六種飲料,是所有飲料之冠。從唐朝中期起,茶葉成了中國的舉國之飲,那時流行用煎茶法。按陸羽《茶經》記載,就是“將茶團先敲碎,再碾成粉末狀,與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陸羽認為以前的這種煮茶法不可取,提出只新增鹽調味,不新增其他佐料的煎茶法。

含茶食品的歷史演變

到了宋朝,飲茶之風大盛,社會上的“鬥茶”、“茗飲”及茶館文化的崛起,被譽為“盛世之清尚”,點茶法成為時尚隅]。《夢粱錄》裡講到南宋臨安大茶坊冬天賣的七寶擂茶,吃者好比吃八寶粥。宋代人還喜歡弄些香料,把龍腦珍菜、菊花之類與茶在一起,茶香與花香交融,吃進口裡,吃出了一股香氣,一種味道。足見宋人“吃茶”味厚香濃,重實用,可解渴療飢。

含茶食品的歷史演變

元明清時期,大量出現以茶為輔料製作的各種茶風味食品。如元代用紫筍茶和炒米混合磨成粉的“玉蘑茶”;用枸杞和雀舌茶碾成細末拌以酥油,用溫酒調食的“枸杞茶”¨。明代時期的茶點品種繁多而富有創意,在清朝“茶菜”開始蔚然成風。

含茶食品的歷史演變

今天,我國許多地方仍保留著“吃茶”的習慣。如雲南基諾族有吃涼拌茶葉的習俗。湖南洞庭湖一帶,吃薑鹽茶、芝麻豆子茶。湘西少數民族至今還流行吃芝麻糯米茶、擂茶等。一些少數民族仍有把茶熬為菜食的生活習慣。“吃茶”一直貫穿於我國整個茶文化的歷史,只是各個歷史時期含茶食品的形態和種類有所差異。歷史的長河將茶賦予了不同的使命,食用、藥用、飲用,使茶葉物盡其用。

含茶食品的歷史演變

(安根團隊摘自王鬱然等:含茶食品的歷史演變及其發展)

含茶食品的歷史演變

含茶食品的歷史演變

含茶食品的歷史演變

含茶食品的歷史演變

TAG: 茶葉含茶茶法食用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