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名不能出現帝王的名字,據說連一條水渠重名都得改,哈哈!

古代地名不能出現帝王的名字,據說連一條水渠重名都得改,哈哈!

避諱,是封建社會遵奉的一道法則,無論說話、寫文章還是著書立說,都得為尊者諱,為長者諱!尤其是朝廷皇帝和其父祖,更是不能觸犯,你想一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誰觸犯誰就將受懲罰,這樣規矩其實在古代的地名中也可以看得出來!

等級制度、君主至上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突出特徵,而君主或尊親的名字、諡號都是不能直接說出來或寫出來的,在地名中更不能出現他們的名字或諡號!

古代地名不能出現帝王的名字,據說連一條水渠重名都得改,哈哈!

一.中部縣改為內部縣

比如在北魏時期又中部縣和中部郡,其治所在陝西省黃陵縣西南。可是到了隋唐建立不久,就改名為內部郡和內部縣了,原因就是隋唐的創立者楊堅的父親名忠,忠與中是同音,所以不該不行!

還有像山東的慶雲縣,改名前叫無棣縣,在明洪武年間,為避朱棣名諱,改為了慶雲縣!

古代地名不能出現帝王的名字,據說連一條水渠重名都得改,哈哈!

二.義賓改為宜賓,避宋太宗趙光義名諱

四川宜賓,原名就叫義賓,在北宋時期為了避宋太宗趙光義名諱,於是改名為宜賓,不過這一改還挺好聽的,這個名字就是去《孟子》中的“義者宜也”之意!

三.虎牢關改為武牢,避李淵父之名諱

在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歷史上曾有一個著名的虎牢關,因這裡地勢險要,所以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從秦代起有數百年未改其名,可是在《隋書》裡面卻變成了“武牢”,原因就是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的父親叫李虎,所以改名避諱!

古代地名不能出現帝王的名字,據說連一條水渠重名都得改,哈哈!

四.改利民渠為利人渠,避李世民之名諱

還有像隋朝懷州的一位刺史盧賁在河南沁陽修了一條水渠,為當地百姓灌溉田地帶來便利,這本是利民之舉,於是把這條水渠命名利民渠,可是《北史》的作者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在書裡面把利民渠改為利人渠!

五.改真安為正安,避雍正之名諱

古代地名不能出現帝王的名字,據說連一條水渠重名都得改,哈哈!

特別是貴州省的正安縣,在唐朝時期叫珍州,到了元朝時期為了避當地統治者明玉珍的名,於是地名為真州,明代時期又改為真安州,寓意“真州安定”之意,時間到了清代,為了避雍正胤禛之名,改名為正安,也就是現在的正安縣。因類似的避諱現象而改名的縣級以上地名就有50多處

看到古代這些避諱改名現象,作為現代人的我,還真覺得有些搞笑!像秦朝時期主要是避嬴政的名諱,不能出現“政”字,遇到了就改為正,這就是正月的由來,一開始是叫政月的,秦朝時期為避嬴政名諱,於是改為正月!

東漢時期則為了避漢光武帝劉秀名之諱,改“秀”為“茂”,所以秀才也叫“茂才”。類似的還有很多,比如明朝時期,為避明太祖朱元璋之名諱,遇到元改為原,遇到璋改為瑞。清朝時期,為了避康熙帝玄燁的名諱,特意把紫禁城的玄武門改為神武門!

古代地名不能出現帝王的名字,據說連一條水渠重名都得改,哈哈!

不過,這也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獨特現象!中國的這種避諱現象也表達了對祖先的崇拜和敬仰,而在西方的世界裡,他們卻喜歡在名字中用父母、祖先的名字和一些歷史帝王名字,不過,這也體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TAG: 名諱改為改名避諱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