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裡的情感價值分哪幾類?

產品裡的情感價值分哪幾類?

作為一個經常碼字的人,對於文字作品的好壞有自己的一套標準。

它們是價值感,可讀性和時效性,價值感又分情緒價值和認知價值,可讀性一個是基於人的指標,不同人可讀性的門檻不一樣,時效性是基於內容的指標,這個價值是短暫的還是永恆的?

不過這個標準只限於自己用,其他人肯定不一樣,比如文學評論家他們的標準層次更豐富,指標也更清晰。

而新媒體行業也會有基於這個行業特性的標準,比如娛樂性、知識性、認知性佔比分別有多少?

這些標準本質上是一套看待事物的框架,往往是基於某個特定的人群和目的出發,它們之間並沒有高低之分。

最近在研究營銷和產品,營銷的4P理論,產品、定價、渠道和傳播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用,而且一直會有用的標準或者視角。

而產品也是,一個產品的價值分功能性價值和情緒價值,前者更基礎,後者溢價更多。

人會為了某個功能付費,但是付的費用和成本之間關係很透明。

功能性需求是最底層的需求,是人們購買商品最基本的動機,從生理到安全,從吃個飯和洗個頭,這些需求經過這麼多年的商業化迭代後,價格和價值之間已經很透明瞭。

或者說人們為功能本身付費的意願,大家都差不多,就算億萬富豪買瓶100塊的水,也會覺得貴。

情緒價值不一樣,人為了情緒付費這個事情就非常個性化,高溢價就成為了可能。

而且情緒價值其實還可以在細分,因為人類的情感需求是非常複雜的,很多比較普遍的情感需求可以歸個類。

比如審美價值,審美本身也是情感需求之一,只是這類情感需求根植於人們的內心世界,越是高收入的人群,對於審美的需求就越高。

再比如象徵性需求,每個人對於自我滿足,社會地位,角色認同等等都有內心深處的渴望,這也是人性之一,但是這種渴望去實現的成本太高。

怎麼辦?不如買一個現成的可以幫你實現的產品,比如奢侈品,它就是幫你滿足社會地位的象徵品。

角色認同需求也一樣,很多人想要尋求一種歸屬感,就會加入一些小眾愛好群體,然後用那個群體的象徵物來呈現這種認同,比如二次元周邊,比如明星同款。

還有自我滿足也一樣,很多品牌會把一種情緒注入到他們的品牌容器裡,讓他們的產品擁有這麼一種精神力量。

比如代表自由,代表個性,代表隨性的某件衣服,某雙鞋子,人們購買它們時候,相當於買到了這種精神的象徵品,也滿足了自己對這種精神的情感。

還有一種情感價值是體驗需求,這個最好理解,去做個胃鏡,做完以後是全程無感,還是這輩子再也不想來?去住個酒店,是想下次再來,還是永遠不來甚至想投訴?

同樣的服務類產品,不同的體驗會塑造完全不同的價值。

這個體驗本身可以單獨拉出來成為產品價值之一,比如狼人殺,密室逃脫,遊樂園裡的專案等等,這些產品的本質就在體驗上。

或者說體驗需求之於服務類產品,就是功能好壞之於功能性產品。

當然在情緒價值逐漸成為產品主流溢價方向以後,體驗需求本身也會不斷在功能性產品裡去體現,同樣的一瓶洗髮水,加什麼香味?如何更方便開啟?如何更好儲存?就是體驗性需求的最佳化方向。

越是底層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在體驗上走的路其實越遠,畢竟很早之前生理和安全需求的產品,功能性的邊際最佳化到頂了,這麼長時間以來最佳化的方向就是情緒價值。

比如餐廳,到現在溢價空間大部分都在體驗上,口感和環境決定了價格區間。

所以功能性需求未來會成為標配,如果功能都無法滿足,那麼產品就不能成為成品了。

而情感價值的維度,也會像開頭判斷內容的標準一樣,每個產品和營銷理論都會有他們自己的一套標準。

今天整理的象徵性需求,體驗需求,審美需求是一種分類,我們可以套用到一個個產品裡去看,哪一種需求是主要賣點?主要溢價空間。

未來也許會出現社交需求,尊嚴需求,崇高需求,群體歸屬需求這種更細分的維度,來給未來越來越細的產品形態做參考。

那麼,你是用什麼視角去分析產品裡的情感屬性的呢?

TAG: 需求價值產品體驗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