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製造業?

單仁行影片號

熱點影片推薦

單仁行

今日文章

-

今天是單仁行陪伴您的第2240天

01

環顧古今,成功的企業或許各有不同,但是他們有一點一定是相通的:

那就是順勢而為。

上一期的單仁行,我們講到了產業鏈外遷,特別是靠人口紅利支撐的低端製造業轉移東南亞是無法逆轉的趨勢,畢竟你不能讓這些企業一邊忍受成本上升,另外一邊還不准他們轉移去成本更低的地方。

當然,製造業的升級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製造業企業的路該怎麼走,關乎著國運,更關乎著無數中小製造業企業的未來。

中國到底想要什麼樣的製造業?我們自己的產業究竟又往哪裡升級?

我想有四個字也許可以給我們最好的答案。

這四個字就是“專精特新”。

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製造業?

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製造業?

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製造業?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2

為什麼說“專精特新”才是答案?

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製造業?

一個直接的原因,是因為它已經成為了重要的引路政策。

2021年中央政治局會議把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作為中國“補鏈強鏈”的重要舉措,隨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再次強調,支援各個領域“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

我們研究產業機會,一定要研究國家政策,就像前幾期單仁行,我們談到研究產業的一個重要模型,要pest模型,第一個P那就是國家政策。

因為經濟學其中一個任務就是“預期”,只有我們判定這麼做有可能做成,我們才會努力去實現它,為什麼企業要有願景,使命,價值觀?

因為如果沒有這些,企業真的做不遠、也做不大。

不能從未來反推到今天,就不會有阿里和騰訊這樣的巨頭企業,像蔡崇信這麼有才能的人,也不會放棄自己上百萬的高薪,跑到阿里領個500元的月薪,他是真的覺得馬雲說的可以實現。

很多時候,我們是先有了目標和願景,覺得我這個事真有可能幹得成,做對了,才能吸引一批人才把不確定變成確定。

而國家政策就是一個路燈,你還在猶豫我這個事到底有沒有走錯,是不是得慢點走的時候,遠方亮起一個燈,好了,這個燈就是告訴你,這條路是對的。

“跟著國家政策走”,是這個星球上無論哪個國家的企業都共同追尋的“財富密碼”。

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製造業?

對中國企業來說,“專精特新”就是政府開啟的一道“明路”。

那什麼是“專精特新”?

官方的解釋可能不容易理解,在我看來:

所謂“專”,就是“專業、專注”,有專項技術,長期聚焦在某一個細分領域,在產業鏈某個環節具有特定的優勢。

所謂“精”,就是“精細”,工藝技術的精深性和企業的精細化管理特色,有自己的核心優勢。

所謂“特”,就是產品或者服務的獨特性,也就是有“特色”,包括在企業文化、品牌價值和人無我有的軟實力。

最後是“新”,那就是“創新”,賽道新,技術新,模式新,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發展潛力很大。

別看“專精特新”這四個字解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它的內在邏輯契合了

宏觀經濟形勢

中小企業的現狀

03

宏觀經濟形勢是什麼?

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製造業?

貿易戰、專利戰和大部分行業供給過剩的經濟態勢,影響了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形式的主基調。

這種主基調,對我們產業發展的要求就是“

補鏈強鏈

”。

補短板、疏堵點,把別人“卡脖子”的技術發展起來,我們的“內迴圈”才能轉的動,內迴圈轉的動,才能決出優秀的企業走到國外去“外迴圈”。

透過外卷得來的高薪崗位和高階產業鏈,我們的發展模式才能真正轉變為“高質量發展”,不至於說發展要跟歐美對比,薪水要向越南看齊。

“補鏈強鏈”的內涵,是希望我們的中小企業能往“專精特新”靠攏。

為什麼在“專精特新”方面要指望中小企業呢?

一方面是因為中小企業是市場和就業的主體,而不是大企業。

另一方面,我們擁有全工業體系,雖然完整,但缺的關鍵技術也不少,突破有點難,你不可能什麼事都等著華為這樣的巨頭來給你攻堅研發吧。

所以,一枝獨秀不是春,發展也不等人,這就需要中小企業群策群力。

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製造業?

這也有點像“飽和式救援”,讓企業發揮我們的“工程師紅利”,而不是“人口紅利”,才是符合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做法。

04

那麼,為什麼說“專精特新”符合中小企業發展的內在邏輯呢?

大家覺得,專精特新四個字當中,關鍵詞是哪個?

我認為專字當頭,最為關鍵。

通俗地說,“專”就是專業化,“專注於某一個細分領域”。

過去,“大而全”是我們很多民營企業的通病,因為不去選擇,不會選擇也不懂選擇,大家有一個無法推翻的理由:

“為了活著,我不得不做”。

但是很多時候,大家忽視了做多的難度。

業務一多,樹敵就多;管理一多,內耗就多,就越難以保持專業經營,特色經營,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你沒有競爭力。

對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樹立業務的護城河不是天上掉餡餅,而是要真金白銀和時間精力砸出來的。

專注在細分市場,使命和願景才容易被實現。

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製造業?

特別是在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破除地方保護主義,企業即使是隻做一個很小的領域,全國的市場也足夠吃飽喝足。

所以,從這個角度再去看“專業特新”這四個字:

因為不夠專,所以公司的資源分散,做的東西都沒有特色,沒有競爭力。

因為不夠“精”,企業成本控制不住,品質做不突出。

因為不夠“特”,沒有競爭優勢,市場競爭力不足。

因為不夠“新”,過剩產能多,效率提不上來。

自然也達不到最初的“專業”,整個產業鏈就很薄弱。

05

其實,“專精特新”的正確性也經過了歷史的充分檢驗。

我們都知道車輛有變速箱,但是大多數人很少知道,變速箱其實分為“公路車輛變速箱”和“非公路車輛變速箱”。

前者是我們轎車上用的,而後者是挖掘機,壓路機這樣的工程車用的,常年被採埃孚、德納這些跨國公司壟斷,我們想買,就得花十倍價錢進口。

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製造業?

後來,徐工傳動這家國內企業,就聚焦在“非公車輛變速箱”這個極度細分的賽道,從第一個產品啟動研發,到最終產品的跨越,花了10年時間,研製出了可以“平行替代”國外高階變速箱的產品,公司也被列為“專精特新”企業。

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多不勝數,雖然一個細分市場只能養活不多的中小企業,但是千千萬萬的細分市場加起來,就能養出了一個製造業強國。

因為上一個這麼幹成功的國家,那就是我們正在學習的德國。

赫爾曼。西蒙寫了一本書叫《隱形冠軍》,這個詞來源於德國一批名不見經傳的公司,他們被稱為“隱形冠軍”。

他們體量都不大,在我們國家就喊做中小企業。

但是他們在自己的領域,都很強,在全球供應鏈中舉足輕重,雖然某些名字你聽都沒聽過,就像上面說的採埃孚,就壟斷了一個細分行業。

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製造業?

所以說德國製造業的地位,其實並不來自西門子、賓士、寶馬這種大集團,而是來自這些默默無聞的隱形冠軍。

我們學習了德國經驗之後,就總結出“專精特新”這四個非常突出的字。

06

最後,我們來看看那些被認定為“專精特新”的企業畫像。

像A股主機板、創業板上市的“專精特新”企業,他們都有下面這些共性。

首先是聚焦“四基”;也就是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基礎技術這四個領域。

為什麼是基礎領域?

因為很多被卡脖子的行業,不是我們的設計不行,而是基礎技術不支援生產。

華為海思可以設計出不輸高通的麒麟晶片,但是美國人一卡脖子,舉目四望竟然發現國內居然沒有任何公司可以幫華為生產出來。

聚焦“四基”,不但是解國家燃眉之急,也是回頭打下堅實的地基。

在“四基”之上,就有了十大重點領域。

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製造業?

對我們企業來說,假如業務可以與上面這些領域有所重合,就擁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業務方向,能借這樣的趨勢順流而下,謀勢發展。

即使不重合,也不必擔心,因為“專精特新”最大的意義是提供給企業一個明確的預期。

第一、你只有專注,才能形成產品、應用、服務的深度,也就是我經常跟大家說的,做一公分的寬度,一公里的深度。

第二、專精特新企業因為專注在一個狹窄的細分市場,必須要懂得營銷,特別是全網營銷,才能把自己給打出去,而且是能找到更多的應用場景,把規模做起來,把品牌立起來。

讓企業先在某個細分市場上,佔據壟斷性的市場份額,再一步步擴充套件到全國,走向更多的應用場景、應用領域,甚至走到全球,參與外迴圈。

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製造業?

我想這才是中國真正想要的製造業,也是我們產業升級的一個努力方向。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製造業?

TAG: 特新專精企業我們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