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聯想的前世今生

1

聯想的由來

1984年,柳傳志40歲,懷揣著打造民族品牌的夢想以及中國科學院投資的20萬元人民幣,帶領10名中國計算機科技人員在北京中科院下屬企業的一間門衛室裡創立了“聯想”。當時的名字叫中科院計算機所公司,那時的計算機還無法識別漢字和中文作業系統。聯想創始團隊中的一位中科院計算機所研究員倪光南發明了將英文作業系統翻譯成英文的“聯想式漢卡”,並獲得了198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雖然如此,但研發耗時、耗錢、耗人力,最終還很難獲得商業化成果,所以早期為了賺錢活下去,聯想主要業務就是代理分銷AST電腦,同時捆綁自研漢卡銷售,以此為起點聯想開始放眼未來。

2

聯想的股權變更史與司馬南的硬剛

在聯想控股香港上市的招股書中,關於“我們的歷史”是這樣介紹的:“經中科院批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一家專門從事計算器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於1956年由中科院建立)於1984年11月在中國出資設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本公司的前身,一家全民所有制企業),註冊資金為人民幣1,300,000元。1990年6月,經中國科學院高技術企業局批准,本公司前身將註冊資金減至人民幣1,000,000元,並於1991年4月更名為北京聯想計算器新技術發展公司。1998年8月,經中國科學院高技術促進與企業局和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批准,北京聯想計算器新技術發展公司更名為聯想集團控股公司,並將註冊資金增至人民幣100,000,000元。……”

但根據2018年6月30日的官方公告,它的主要股東如下:中科院持股29。04%,北京聯持志遠管理諮詢中心持股20。37%,泛海持股16。97%,北京聯恆永信投資中心持股7。55%,柳傳志持股2。88%,……。其中,泛海是柳傳志引進的財務投資者,聯持志遠被柳傳志控制,聯恆永信被高階副總裁寧旻控制,再加上柳傳志的支援持股,聯想管理層持股總計30。8%,高於中科院的29。04%,更何況,泛海控股也是一項支援柳傳志的。

所以,結論就是,聯想雖然曾經百分百是一家中科院計算所的企業,但現在中科院對聯想集團的直接權益,只有7。5%。

而司馬南先生也是根據這些公開資料丟擲了聯想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觀點。觀點對錯我們不去評論,吃瓜群眾也沒人去關心。但讓大家如鯁在喉的,是已經退休的柳傳志每年還在領取著將近1億元的薪酬,楊元慶年收入1。7億元,27位高管中14位外籍人員,整個高管團隊的年收入佔全年利潤的30%。

在貧富差巨大的今天,在開始倡導共同富裕的今天,這些數字的確在刺激著每一個人。

3

聯想的發展

1989年11月14日,計算機所公司改名為聯想集團公司,倪光南擔任公司董事兼總工程師,負責聯想系列微型計算機的開發。同時,作為AST電腦的獨家代理賺的盆滿缽滿。

好的企業家與工程師具備戰略眼光,柳倪兩人決定不再繼續擴大代理,一心做屬於中國人的民族品牌。背靠中國科技領域黃埔軍校中科院的科研實力,1990年,聯想的首臺微型計算機投放市場;1992年,又推出家用電腦,因此品牌成功站穩了腳跟,並且在1994年成功赴香港上市。但好景不長,國家為了讓各行各業快速實現資訊化,1994年將進口電腦關稅由200%降低到26%,IBM、康柏等外資品牌迅速殺入國內市場,初生的民族電腦品牌岌岌可危,當時的領頭羊長城電腦,一年就被外資擊潰。面對危機還在因病住院的柳傳志果斷調整了組織架構建立了以楊元慶為首的電腦事業部,立下軍令狀,誓要扛起民族品牌的大旗,但質疑聲不斷。

隨後幾年聯想爭議中前行,在國內市場上將IBM、惠普等國際巨頭們打的丟盔棄甲。2000年,聯想國內的PC市場份額已達30%,比第二至第五名市場份額的總和還要多。但國際PC巨頭是不會放棄中國這塊大蛋糕的,聯想做為中國本土的守擂者,不斷受到外資衝擊。2001年,美國戴爾公司,以先賣後造的“戴爾模式”橫掃歐美市場。此時,這家革命性的PC公司劍指中國,聯想的市場份額連續兩年出現下降,曾狂言“讓戴爾知道誰是聯想誰是楊元慶”的柳傳志遭遇無庫存無中間商的戴爾模式的重創,聯想再次陷入危機。不過,此時的民族品牌聯想是打不倒的,一邊複製“戴爾模式”對抗,一邊以本土模式競爭。到2003年底,聯想逆襲,在中國市場的營業額完勝戴爾,用實際行動告訴國際PC巨頭,“到了中國是龍也得給我盤著”。

4

聯想走向全球

在國內獲得巨大成功的同時,聯想把眼光放到了全球,2004年12月8日,聯想以12。5億美元收購IBM的PC部門。當時,聯想營業額僅為30億美元,而IBM的PC部門營業額達130億美元,這場蛇吞象的大戲震驚了整個世界,無數國外同行等著看笑話,就連中國媒體也不看好,紛紛擺事實舉例子,想要說明收購來的品牌大部分都淪為敗局,但國人卻被聯想“破釜沉舟“的氣勢所鼓舞,當時的聯想就是民族之光。

質疑聲中聯想吞下了IBM的PC業務,並問鼎了全球PC市場。這場收購案也成為各大頂尖商業院校的教學案例,彼時聯想在全球PC市場穩坐前三。資料顯示,2020年聯想仍以24%的市場份額排名全球PC企業第一,領先惠普和戴爾。

5

聯想的聲名狼藉

民族之光也有黯然失色的時候,如今的聯想雖是世界PC霸主,但在國內已經聲名狼藉。這又是因為什麼?

曾經被奉為中國企業家教父的柳傳志甚至被貼上了“賣國“標籤,造成這一巨大轉變的就是著名的“5G投票門事件”。2018年5月開始,無數自媒體開始出現類似於“聯想一票之差,讓華為輸掉5G標準”可以引來更大流量的類似的文章,讓網友們群情激憤。這就導致沒有人去研究不同5G技術方案的差別以及聯想投票的邏輯,網上輿論一邊倒地開始批評聯想。

2018年9月,英國媒體《The Inquirer》一篇《聯想CEO 我們不是一家中國公司》的英文報道,引用CEO楊元慶的話,“聯想不是一家中國,而是一家總部在美國的全球公司”,連續多日被送上輿論頭條。隨後,更有網友爆出聯想同樣一款電腦在國內市場的售價要比在國外市場的高,網路上更開始對比華為與聯想。前者專注自主研發,而聯想整體而言只是一家利用歐美核心部件組裝電腦的公司,就這樣聯想被推上了輿論的頂峰。

面對公關危機聯想拚命澄清,甚至在北京聯想控股大樓前的藍色LED大屏顯示著聯想的公開信,“行動起來 誓死打贏聯想榮譽保衛戰!”可現實卻事與願違,雖然聯想發表了《解密那場不存在的聯想5G投票事件》,5000字長文全面解釋,但按照“解釋就是掩飾的邏輯”,網友們完全不買賬。公關不利的聯想,不但沒有恢復名譽,事件反而愈演愈烈,到最後已經沒有人去關注到底發生了什麼,反而言論上都預設了聯想賣國的立場。

哲學家尼采有一句名言,“沒事實只有闡釋”。“5G投票門”就此不明不白的遠去。事件已經過去兩年多了,各種證據已經證實所謂“5G投票門”大機率是謠言與陰謀論,而事件只是導火索,將人們長久以來對聯想的不滿爆發了而已。

所謂“愛之深恨之切”,明智的國人對聯想的不滿可以出自聯想作為中國早期最為成功的科技公司之一,享受著中國最早期的政策與人口紅利,擁有著雄厚的資金與市場先機,但在5G國際競賽舞臺上,無法透過自主研發和技術優勢展現出中國民族品牌應有的實力,因此聯想不是做錯了什麼,恰恰是錯在沒有做什麼。

6

聯想VS華為和柳倪之爭

聯想為什麼甘於平凡呢?

北聯想、南華為,這兩家公司曾是中國科技的戰略支柱。可當歐美入局宣戰時,人們發現如今敢應戰的只有華為,資料顯示2020年聯想研發費用支出為120億元,只佔營收的比重2。92%,而同年華為的研發費用支出高達人民幣1418。93億元,約佔今天看營收的15。9%。誰是科技支柱,一目瞭然。而這一切早已註定。

80年代中國科技公司大多透過貿易代理起家的,華為、聯想也不例外。但他們深知代理絕非長遠之計,彼時他們面臨兩條路,“貿工技”和“技工貿”。

1994年聯想剛剛上市時,集團內部就爆發了柳倪之爭。聯想創始人柳傳志與時任總工程師倪光南就未來發展路線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主持研發了聯想漢卡和聯想微型計算機的倪光南主張走自主研發的道路,選擇晶片為主攻方向,柳傳志則認為高技術產品不一定賣得出去,風險很高。主張發揮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加大自主品牌產品的打造。1995年,聯想集團免去倪光南總工程師的職務,選擇了貿工技路線,倪花費了10年為聯想未來發展所作的戰略部署也被拋棄了,聯想從此走上了組裝的道路。與此同時,華為的任正非則堅定的走自主研發的道路,在局用交換機JK1000上遭遇了市場失敗後,他依舊堅持搞自主研發,不惜借高利貸,押寶最新的數字交換機,在專案誓師大會上對著公司所有員工說,“這次研發如果失敗了我只有從樓上跳下去,你們還可以另謀出路”。與任正非的破釜沉舟相比,柳傳志的策略雖然使得聯想前期發展很好,但後勁明顯不足。直接導致聯想錯失了接下來的兩次重大機遇。

第一次機遇是電信裝置。90年代華為與聯想面對的是滲透率僅有3。2%增長迅速的電話市場,國產替代空間巨大,1994年7月聯想與華為各自研發的交換機同時取得了入網證,彼時聯想程控交換機事業部已是聯想集團第二大事業部,實力全面領先華為,但失去了倪光南的聯想沒有持續大量投入研發無法在壁壘森嚴的電信市場中站穩腳跟,而華為厚積薄發成為了全球第一的通訊裝置廠商。

第二次機遇是移動網際網路。2010年iPone4的火爆,標誌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各硬體裝置商紛紛入局,聯想華為也不例外。在山寨機混戰的時代,聯想還能憑藉自身供應鏈的優勢混的風生水起,但在智慧手機時代缺乏核心技術的短板暴露無遺,逐漸在市場上消失。而華為手機則憑藉晶片、作業系統方面的優勢,成功打入中高階手機市場,成就國貨之光。

而今,柳傳志已經退休,但5G、人工智慧等數字化的新科技機遇來臨了,聯想將何去何從?

7

我們能把聯想與華為簡單粗暴的對比嗎?

貿工技路線簡單的說,就是利用自主品牌成本優勢先賺錢再研發。技工貿路線就是先從技術入手,厚積薄發。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總可以讓人評說。如果從1994年開始,聯想就開始自主研發晶片,今天的聯想會不會更加輝煌?聯想2020年的總營收大概是4100億元,在家庭電腦領域目前仍然是全球排名第一。而當年做電腦的不僅僅是聯想一家公司,國內當時有幾百家,全球更是數不勝數,而只有潮水退下去才能看到誰在裸泳。很多品牌逐漸消失,比如沐澤、海信、TCL、明基、康柏、Gateway。對比來看,聯想今天的地位可謂是成功。

如果聯想當初走了技工貿路線,會比今天更成功嗎?假設從1994年開始,聯想主攻PC晶片的研發,或許今天已經沒有聯想這個品牌了。眾所周知,晶片研發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人才密集型產業。而彼時的聯想,年營收是47億元人民幣,全球化的人才來中國的少之又少。對競爭對手英特爾是1971年成立,1994年的營收是118億美元,當時的匯率是8。7,換算成人民幣是1026億元,淨利潤是22億美元,人民幣191。4億元。可以看出,聯想在英特爾面前毫無可比性。如果當時走了技工貿路線,聯想成功的機率又多大?誰也說不清楚。

而華為為什麼就成功了呢?仔細去分析才知道,華為是貿工技路線與技工貿路線的結合,賺了錢就立即投入了研發。華為的成功是偶然的還是普遍的?華為與聯想,所處的產業不同,進入產業的時間段不同,行業的競爭格局不同,所以也不能簡單的拿來對比。

8

白巖松對柳傳志有過中肯的評價

這名75歲的老兵,從40歲的1984年開始創業,35年的時光與聯想和中國的改革程序緊密相連。這35年柳傳志和他的好多老夥伴共同定義了“中國企業家”這一個字,使中國傳統的學而優則仕演變成也可以有很多的人應該學而優則商,因此,說他們幾位有歷史性的功勳不為過。

而圍繞柳傳志的退休,有個別年輕的網友在網上隨意發表著不禮貌甚至攻擊性的言語,這是典型的不知過去,不念未來,只知道一點點現在的短視行為,根本沒有任何歷史的這種判斷力,就像吃五個饅頭你覺得飽了,前四個饅頭就毫無價值,只有第五個饅頭才功勳卓著?這是笑話。更何況我們現在還遠遠沒有飽。

接下來依祝老兵柳傳志健康開心,退熱不休,他也不會休,尤其是他對世界永遠好奇的大腦,同時我們也要祝福聯想走上更快的發展道路,因為人們對聯想有更高的期待。

謝謝老兵柳傳志。

編輯 | 滄海

排版 | 滄海

更多推薦

TAG: 聯想柳傳志華為PC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