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人敬仰”到大眾唾棄,“公知”光環褪去,到底經歷了什麼?

說到公知,我們會想到什麼?如果是在過去,我們能夠想到的都是一些超級大學者,以及那些學者所提出的引導社會程序的知識和觀點。但是到了現在,我們能夠想到的只有滑稽和譁眾取寵。

前後的反差居然如此之大,這也不由得讓人疑惑,公知到底經歷了什麼?

從“人人敬仰”到大眾唾棄,“公知”光環褪去,到底經歷了什麼?

其實,在這種落差中,很多人真的不太瞭解公知的意義。他們並不是譁眾取寵的人物,也不是一幫想要賺取流量的人,而是一幫有思想有境界的人。

他們可能思想很高,但卻並不擅長辯駁,更不擅長面對這個流量化的時代,不過卻絕對是一幫值得存在的人。但可怕的是,這些公知從萬眾景仰,一直到大眾唾棄,所有的光環似乎都被褪去。那麼,這一現象到底意味著什麼呢?他們又經歷了什麼呢?

一、什麼叫做公知?

關於公知這個詞,最早來源於法國啟蒙運動,不過那時候定義為,針對特定社會現象或者人物進行有目的性的輿論引導,或者具有批判性的言論表達。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2004年,公知這個概念被引入中國,並且很快被定義為,擁有專業素養和學術背景的知識分子。

從“人人敬仰”到大眾唾棄,“公知”光環褪去,到底經歷了什麼?

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公知這個詞開始走向社會,並且逐漸深入人心。

由於早期網際網路還未普及,大眾發聲的門檻還比較高,因此公知的言論是具有權威性的,並且深受大眾的認可。

那時候,公知代表著權威,深受所有人的擁戴。只要是公知的言論,都能夠引導大量的輿論,甚至可以引發整個社會的行為。

而且,早期的公知名單人物眾多,包含各個領域,例如像郎鹹平,李銀河,羅大佑,還有崔健等人,這些人都是各行各業的人物,但都成為了公知,擁有著很大的發聲權。

從“人人敬仰”到大眾唾棄,“公知”光環褪去,到底經歷了什麼?

但我們得承認,這些公知雖然包括各行各業,但他們都有著基本的素養。首先他們的學術功底過硬,在學術上是可以服人的,另外他們都注重自己的言行,在品德之上都比較好,因此在社會上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當時大家對他們的追捧,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良性反應。

然而,這種良性反應很快被終止,並且引起了一場激烈的公知大亂鬥。

二、混亂的衝擊

在2008年,微博正式上線,這個平臺的登臺使得大眾和公知擁有了更多的溝通空間。

從“人人敬仰”到大眾唾棄,“公知”光環褪去,到底經歷了什麼?

有人曾認為,正是因為微博的出現,所以使得公眾擁有了和公知一樣的發言權,再加上他們那廣大的數量,因此使得公知的地位遭到了可怕的衝擊,甚至還引起了可怕的變動。

為何會這麼說呢?接下來的演化,都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或許是因為網際網路的記憶性,因此很多公知由於專業知識上的不足,又或者是面對大眾時的公關經驗欠缺,因此,他們也曾經發表過一些不正當的言論。

伴隨著公眾的崛起,所有的細節都被髮掘了出來,公知們迎來了鋪天蓋地的打擊。因為在這個新的時代,人人都能發表自己的言論,有人就想要藉此引導輿論,賺取流量,從中獲利。

從“人人敬仰”到大眾唾棄,“公知”光環褪去,到底經歷了什麼?

因此,在網上出現了一大批鍵盤俠,他們針對所有出名的工資進行無差別的攻擊,並且對所有的公眾進行輿論引導。原本只是一個很小的細節,被放大到了無限的地步,最終公知在漫天的水軍面前,選擇退卻,甚至被迫認錯,原本高高在上的公知,開始褪去光環。

此外,民眾挑戰公知的成本基本沒有,而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更是樂此不疲,已將公知搞臭為目的,並且還形成了一種錯誤的輿論引導。

這就使得越來越多的公知關閉了自己的視窗,最終選擇沉默以對,留下一群甚囂塵上的挑戰者,他們開始佔據流量,並且佔據公知的位置。

正如白巖松先生所說:微博幹掉了那些深入思考的精英分子,最終留下了一些善於使用浮誇煽動語言的所謂公知。

從“人人敬仰”到大眾唾棄,“公知”光環褪去,到底經歷了什麼?

白巖松先生說的很對,透過一輪混亂的衝擊,猶如亂拳打死老師傅一般,公知從演講舞臺退場,那麼該由誰來接替呢?答案很清晰,那些想要從中牟利的人,快速佔據這一位置。

三、虛偽的公知

當真正的公知被打倒以後,很多民間的非專業人士開始自詡為公知,並且大規模的引導輿論,從中獲取流量。

這種現象其實很常見,各種軟體上能夠看到各種教人賺錢的大師,天天都在用這簡單的成功學理論,以誇張的肢體表達來蠱惑人心。

還有一些人,他們專注於以陰謀論來引導流量,對所有的正常事件,以不正常的思維來理解,以至於人人都崇拜厚黑學。

從“人人敬仰”到大眾唾棄,“公知”光環褪去,到底經歷了什麼?

更有甚者,這類人更是其心可誅,他們仗著自己去過國外,並且瞭解一點點知識,就開始大規模的宣傳西方世界的美好,並且處處以西方的好來抨擊我國的一切秩序。

這類人將西方當成了美好之所,也當成了自己鍍金的資本,大規模的宣揚西方的各項優良的指標。例如,有些公知就曾宣揚,在西方世界人工降雨很困難,而在中國只需要政府下令就能做到。乍一看似乎在稱讚中國,其實,又是在指責中國專制西方民主。

然而,很多人不明就裡,都高度讚賞這些人的言論。其實,這些人什麼都不懂,他們沒有了解兩國的差距,之所以人工降雨很困難,正因為美國各州之間有個州的規矩,雲的走向極有可能會在兩州之間運轉,這就導致了人工降雨的麻煩。

而且中國的人工降雨也沒那麼容易,也必須要經過仔細的稽核,一切都需要符合規矩和監察,才能夠做到。

從“人人敬仰”到大眾唾棄,“公知”光環褪去,到底經歷了什麼?

但這些公知根本不管這麼多,只知道靠著自己淺薄的知識,然後以所謂的西方鍍金的理論,來引導輿論。

在這些人的操作下,公知這個原本神聖的詞語,最終變成了一個齷齪不堪,甚至和愚昧錯誤相掛鉤的詞語。

因此,當公知褪去了光環以後,剩下的是什麼呢?

答案很殘酷,剩下的只是群魔亂舞,還有可怕的混亂。

從“人人敬仰”到大眾唾棄,“公知”光環褪去,到底經歷了什麼?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誰導致了這一切呢?這個問題可就必須要好好思考了。有人可能會指責是因為公眾的混亂,其實這種觀點也不對,因為整個社會就是逐漸的平民化和液態化,因此,大眾得以自由的表達權利,這是一種歷史發展的趨勢。

那麼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一個結果呢?這就涉及到了《烏合之眾》中的一個概念,叫做合理引導,避免公眾混亂。

公眾第1次擁有的發聲權,可能會非常的新奇,也可能會有混亂。而公知第1次嘗試面對大眾,面對大眾的質疑,也有可能會手忙腳亂。但這並不是雙方的錯誤,這只是一個磨合的過程,我們應該要勇敢的面對,而且要進行合理的引導。

結語

隨著時間的推移,公知可以學會了面對公眾,而公眾也提高了自己的辨別能力,整個社會自然會回到一個和諧的狀態。但這一切並不是憑空造就的,需要大家共同引導,只有我們堅決的對那些偽公知說不,對那些造謠的言論保持克制和理性,這個網路環境才能回到一個正常的狀態。

從“人人敬仰”到大眾唾棄,“公知”光環褪去,到底經歷了什麼?

因此,當公知變成了一個愚昧的詞,這是一個悲劇,但這並不意味著結束。因為我們將會提升自身的素質,並且用合理的社會秩序,最終將公知引導到正確的位置。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TAG: 公知引導大眾並且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