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的皇帝都是世族代表,為何司馬氏和司馬家族能夠統一曹魏政權?

三國時期,曹魏政權最後是被世族代表司馬氏篡奪。

司馬氏徹底掌握曹魏大權是在魏廢帝曹芳執政時的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也就是“高平陵事變”之後。

曹魏的皇帝都是世族代表,為何司馬氏和司馬家族能夠統一曹魏政權?

但司馬氏及世族在曹魏政權中崛起至能跟皇權抗衡,卻是始於魏明帝曹叡執政時期。

促使司馬氏及世族的實力能凌駕於曹魏皇權之上的因果,都是曹叡執政時期種下的。

曹叡在歷史上的評價還比較高,既非昏君,也非暴君,他在位時,把權力抓得牢牢地,朝政、內外軍事也基本沒有失控。

可這位皇帝卻造成了世族及司馬氏真正崛起的因,原因為何?

下面,本文對此略作分析,主要從兩件事上展開。

曹魏的皇帝都是世族代表,為何司馬氏和司馬家族能夠統一曹魏政權?

第一:曹魏後繼無人,曹叡被迫讓司馬懿掌軍

曹魏能在東漢末年崛起成最強大的諸侯,乃至國家,依靠的是魏武帝曹操創立的根基。

而這份根基,最主要是依靠武力的強橫。

畢竟,曹操出身不怎麼樣,相比起袁紹、袁術這樣的世家子弟,曹操在爭霸初期,政治地位上天然處於下風。

他滅袁紹、袁術這樣的強敵,除了政治態度上迎合世族的需求外,就只能依靠軍事才幹及手中掌握的軍隊的強大了。

在曹叡執政之前,曹魏政權的軍權,都是曹氏、夏侯氏掌控,如“五子良將”這樣的名將,也是無法單獨領導一個戰略區的。

能領導戰略區的主官只能是夏侯淵、曹仁、曹洪、夏侯尚、曹真、曹休這樣的宗親大將。

至曹叡執政之初,也還是這樣的模式,當時,負責魏國西線,對壘蜀漢的是曹真,負責東線,對壘東吳的是曹休。

曹魏的皇帝都是世族代表,為何司馬氏和司馬家族能夠統一曹魏政權?

可曹真、曹休也是曹魏宗室在軍事指揮上最後的高光了,曹魏崛起時的人才濟濟,到曹真、曹休之後,就斷檔了。

並且,在曹真、曹休還活著時,都已經找不出跟他們並肩相比的宗親人才。

曹魏漫長的邊界需要有人鎮守,曹氏、夏侯氏中的人才接不上班,就只能被迫從世家中找尋指揮將領。

太和元年(公元226年),曹叡讓驃騎將軍司馬懿駐紮宛城,並給他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給予他曹魏荊州一線的兵權。

這次讓司馬懿掌握整個曹魏荊州一線的兵權,在曹魏歷史上,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意味著,曹魏的兵權開始一分為二,不再是曹氏、夏侯氏宗親一家獨大,名門世族在曹魏政權中的地位進一步加強。

曹魏的皇帝都是世族代表,為何司馬氏和司馬家族能夠統一曹魏政權?

此前,在曹魏建國之初,名門世族就用“九品中正制”,基本掌握了官員的舉薦和升遷。

現在連兵權都可以染指了,他們當然會彈冠相慶。

這並非曹叡所想要的結果,他不會不知道讓名門世族染指兵權的惡果,可他實在無人可用。

蜀漢和東吳方向隨時可能打仗,不可能真派一堆曹氏、夏侯氏的草包去領軍。

曹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曹休去世,這個時候,曹叡已經很難在曹氏、夏侯氏宗親中找到替代曹休的人才。

後來,曹叡是讓鐵桿的擁曹派滿寵做徵東將軍,負責東線抵擋東吳的軍事指揮。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魏出兵伐蜀,曹叡起用司馬懿為大將軍、加大都督,並賜假黃鉞之權,配合西線的曹真一起伐蜀。

兩年後,即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曹真先是病重回到洛陽,沒多久也去世了,這對於曹叡來說,真是雪上加霜。

曹魏的皇帝都是世族代表,為何司馬氏和司馬家族能夠統一曹魏政權?

為抵擋蜀漢,曹叡又不得不把最重要的,面對蜀漢方向的戰略區的兵權,交給了司馬懿。

司馬懿接替曹真後沒多長時間,忠於曹魏皇權的,“五子良將”中碩果僅存的張郃就被他逼迫出戰,然後戰死。

從這時起,曹魏的皇權已經開始慢慢衰落了,至少在軍隊中是如此。

名門世族既然有了掌握軍權的機會,就會不斷把他們自己的人招進軍隊中擔任主要將領。

青龍三年(公元235年),即蜀漢丞相諸葛亮死後的第二年,在西線暫時沒有軍事威脅的情況下,曹叡趕緊剝奪了司馬懿的兵權,把他調回洛陽當太尉。

不過,此時的司馬懿,從獲得荊州一線的兵權起,已經在軍中待了足足九年,他背後站著的是幾乎全部的名門世族,該部署的早就部署完畢。

曹叡就算把司馬懿調離軍隊,也為時已晚。

曹魏的皇帝都是世族代表,為何司馬氏和司馬家族能夠統一曹魏政權?

第二:曹叡臨終改遺囑,曹氏內閣變成曹氏加司馬氏內閣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曹叡病逝。

在他死前,本來準備了一個曹氏內閣來輔政,《資治通鑑·卷第七十四》中記載:

及寢疾,深念後事,乃以武帝子燕王宇為大將軍,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曹操繼子)等對輔政。爽,真之子;肇,休之子也。帝少與燕王宇善,故以後事屬之。

這是全部由曹氏宗親組成的輔政班子,以曹操的兒子曹宇為主導,曹叡很擔心,後繼之君鬥不過世族,因此做了如此安排。

曹魏的皇帝都是世族代表,為何司馬氏和司馬家族能夠統一曹魏政權?

但這個安排卻並沒有執行,被曹叡的兩個寵臣,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給顛覆了,他們趁著曹叡還沒死,勸說其改變了輔政班子的構成。

劉放、孫資勸說曹叡改輔政班子的動機是,他們跟夏侯獻、曹肇、秦朗等人的關係相當差,因此:“懼有後害,陰圖間之”。

兩人勸說曹叡改變主意的一個最重要理由是:“陛下忘先帝詔敕,籓王不得輔政。”

並且,劉放、孫資還在曹叡面前極力詆譭曹宇等人,說他們將來會成為豎刁、趙高那樣的人,《資治通鑑·卷第七十四》中記載:

且陛下方病,而曹肇、秦朗等便與才人侍疾者言戲。燕王擁兵南面,不聽臣等入,此即豎刁、趙高也。今皇太子幼弱,未能統政,外有強暴之寇,內有勞怨之民,陛下不遠慮存亡,而近系恩舊。委祖宗之業,付二三凡士,寢疾數日,外內壅隔,社稷危殆,而己不知,此臣等所以痛心也。

曹叡或許是因為病重,思維遲鈍,竟然被劉放、孫資說服了。

曹魏的皇帝都是世族代表,為何司馬氏和司馬家族能夠統一曹魏政權?

由此:“放、資乃舉爽代宇,又白“宜詔司馬宣王使相參”,帝從之。”

隨後,曹叡還把曹宇、夏侯獻、曹肇、秦朗的官職免去,並將他們趕出皇宮。

於是,曹叡本來準備的全曹氏宗親內閣消亡,變成了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

或許,劉放、孫資鼓動曹叡的理由有道理,但再怎麼說,權力也還是全部在曹氏宗親手上,即使出了事,肉總歸爛在一口鍋裡。

可換成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就不同,把權力分了一半給世族,本就式微的曹魏皇權就更無法抗衡心思不純的世族了。

而被劉放、孫資重點舉薦的曹爽,也沒能擔起匡扶曹魏社稷的重任。

在司馬懿隱忍十年後,發動“高平陵事變”,用一份逼迫皇太后下達的詔書,就剝奪了曹爽所有的權力,曹魏大權盡歸司馬氏及世族。

曹魏的皇帝都是世族代表,為何司馬氏和司馬家族能夠統一曹魏政權?

第三:總結

由以上兩件發生在曹叡執政時期的事情可知,曹魏皇權和世族之間,權力格局的最重要變動,並促使了世族勢力的真正崛起,就是曹叡造成的。

因曹氏、夏侯氏等宗親中無領兵之人,給予世族代表司馬氏兵權,還可以看成是無奈之舉。

但臨終前,曹叡在劉放、孫資的鼓動下,輕易改變了自己苦思良久的輔政格局,把輔政權力交了一半給世族,就是昏聵了。

曹叡本人未必昏聵,或許是病重在身,思維遲鈍,為了保住兒子(曹芳其實是養子)的皇權,輕信了他人的蠱惑,造成了後來的結局。

不管如何,種下什麼因,就結什麼果,至少在三國時期,跟世族打權力爭奪的持久戰,沒哪個皇權能獲勝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資治通鑑》

備註:本文所選用圖片均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TAG: 曹叡曹魏世族曹氏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