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到底牛在哪裡?2000年來很少有人能說清楚

在歷史課上,我們都學過“商鞅變法”,也都知道“南門立木”的故事,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商鞅變法為什麼牛?

有句話叫“百代之後,皆行秦法”,秦法,就是商鞅之法。

商鞅之前的秦國,地處邊陲,除了在秦穆公時期,任用百里奚為相,三定晉君,一掃西戎,在中原諸侯面前露了露臉外,其他時間,秦國,在中原諸侯眼裡,就是上不了檯面的“小蠻夷”。

用秦孝公的話說,就是:“

諸侯卑秦

”,沒有哪個諸侯,能正眼瞧一下秦國的。

但是,自從商鞅到秦國搞了變法之後,秦國開始快速“發育”,沒幾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兵強馬壯,國富民強”。緊接著,商鞅帶領軍隊與魏國作戰,一個初代版“鴻門宴”,直接搞定魏軍主帥公子卬,奪取河西600裡土地,逼迫魏國遷都大梁(開封)。

從此以後,秦國,才正式躋身戰國七雄,開啟了“奮六世之餘烈”的征程。

商鞅變法,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而是一種“

打碎一箇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

”的系統性重塑,它讓秦國脫胎換骨,宛若重生。

如果說,秦國是一個戰爭機器,那麼,親手給它裝上作業系統的,就是商鞅。商鞅之法,就是秦國的作業系統,這套系統,可以讓秦國在短時間內迅速強大,並保持極高的運轉效率。

因此,即便秦國人都很痛恨商鞅,即便秦惠文王把商鞅給車裂了,但是,商鞅之法,卻被保留了下來。

而且,這套作業系統,也成了後世2000多年封建王朝統治的“底層邏輯”。

以一己之力,影響了後世2000多年,這就是商鞅變法的恐怖之處。那麼,

商鞅,到底在秦國變了什麼法?

商鞅出山,三見秦孝公

商鞅,本名叫“衛鞅”,是衛國公族之後,正宗的老姬家人,也叫“公孫鞅”,但並不意味著他姓“公孫”。

在春秋戰國時代,公孫還不是一個姓氏,能被稱呼為“公孫某”,那就證明這個人是公族的後代中“孫子輩”的。比如,秦惠文王的兩個老師,一個是“公子虔”,一個是“公孫賈”。

戰國時代的衛國,已經是一個沒有任何存在感的“卑微小國”,商鞅從小喜歡“刑名之學”,在衛國沒辦法施展他的才華和理想,於是,

他就跑去魏國,投奔到了相國“公叔座”門下。

商鞅變法:到底牛在哪裡?2000年來很少有人能說清楚

魏國,是戰國時期第一個搞變法的國家,也是率先突圍,成為戰國第一強的國家,在魏國主持變法的大佬叫“李悝(kuī)”。

這位大佬現在的知名度很低,主要是被商鞅的光輝給掩蓋了,但是,他卻是真正的變法第一人,法家思想的創始人,他彙集各國法典,編製成了一套《法經》,

其核心思想就是“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商鞅就是李悝的忠實粉絲,完全繼承了法家的思想。

公叔座知道商鞅的才華,也知道魏國在魏惠王手中開始走下坡路,因此就打算把商鞅推薦給魏惠王,重振魏國當年的雄風。

沒想到,公叔座還沒來得及推薦,自己就生病了,畢竟年紀大了,歲月不饒人。魏惠王親自來看望他。不是魏惠王有多麼關心老同志,他就是想來問一句:“你走了,誰能接替你的位置”。

趁著這個機會,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薦了商鞅。

商鞅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在相國府裡也只是一個“中庶子”,魏惠王壓根就沒有聽說過他,公叔座居然讓商鞅來接替他的位置,魏惠王心想:“衛鞅是什麼鬼,沒聽說過,這老頭子看來病的不輕啊,開始說胡話了”。

所以,魏惠王只是嘿嘿一笑,並沒有多說什麼。

公叔座明白,魏惠王是不想重用商鞅,於是,在魏惠王臨走之前,又對他說:“大王如果不用商鞅,那務必要把他給殺了,否則,將來會成為魏國的心腹大患”。

魏惠王點頭答應,但是扭頭就把這件事給忘了。

公叔痤死了,

魏惠王既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殺了商鞅,在他心裡,商鞅就是個毛頭小子,犯不著為他操心。

恰好此時,西部的秦國在招賢納士,商鞅懷揣著李悝的《法經》,去了秦國。

秦國的當家人是“秦孝公”,這是一代明主,自從秦穆公死後,到秦孝公之前,秦國一直被中原諸侯壓制,其中主要是和他接壤的魏國。

魏國自從李悝變法之後,又引進軍事人才吳起,建立了戰國時期的特種兵“魏武卒”,與秦國大戰,奪取了河西原屬秦國的五座城市,吳起以“河西太守”的身份駐紮在這裡。

因此,秦孝公上臺後,一直致力於恢復秦穆公時期的輝煌霸業。

商鞅到了秦國,但是兩眼一抹黑,誰也不認識,根本就見不到秦孝公,更沒有機會去推銷他的理論。

但是,商鞅不是一個迂腐的讀書人,他很快就認識了秦孝公身邊的寵臣“景監”,

透過景監的介紹,商鞅終於見到了秦孝公。

第一次見面,商鞅大談堯舜禹三代的“帝道”,秦孝公不感興趣,聽著聽著居然睡著了,送走商鞅後,秦孝公還埋怨景監:“你給我推薦的是什麼玩意兒,誇誇其談,浪費我的時間”。

在景監的斡旋下,秦孝公又給了商鞅一個機會。

第二次見面,商鞅給秦孝公談夏商周三代的“王道”,秦孝公還是不感興趣,下來又把景監給臭罵一頓。

商鞅對景監說:“再給我一次機會,這次保證能成功”。

第三次見面,商鞅給秦孝公講了春秋時期齊桓公,晉文公的“霸道”,這下戳中了秦孝公的痛點,他與商鞅聊了很久。

為了能順利的推進變法,秦孝公特意組織了一場“討論會”,邀請秦國權貴,朝中大夫一起參加。

商鞅變法:到底牛在哪裡?2000年來很少有人能說清楚

果然,大臣甘龍首先提出反對,他說:

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

中心思想就是:“古法很好,聖人都是這麼用的,老百姓都習慣了,官吏們也都用順手了,這樣很好,不需要任何改變”。

商鞅早就知道,變法一定會有阻力,這些守舊派一定會想方設法的反對。因此,他對甘龍說: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做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中心思想就是:“聰明的人,都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只有那些愚笨的人,才會被條條框框說束縛”。

商鞅要做的,就是推翻原有的“遊戲規則”,建立一套全新的“遊戲規則”。

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最終還是秦孝公一錘定音:“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全面主持秦國變法改革大業”!

商鞅變法,打下秦國基本盤

春秋戰國時代,人口,就是國家最大的資源,在分封制的基礎之下,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大夫,每一塊封地,都是一個獨立王國。

在一個諸侯國內,每一個大夫,公子都有自己獨立的封地,這些封地有多少人,有多少地,諸侯不知道,每年能上交多少貢品,全憑大夫們說了算,諸侯並不能對這些封地完全的掌控。

因此,商鞅的第一板斧,就砍向了“人口管理”。

他命令將全國人口登記造冊,每五家編為一“伍”,每十家編為一“什”,實行“連坐”之法。

有一家犯案,其他9家必須要舉報,如果不舉報,就會被“腰斬”;如果舉報了,與戰場上斬殺敵首的軍功一樣,可以獲得賞賜;如果隱藏罪犯,視為戰場上投敵,與罪犯一同受罰。

統計人口,只是一項基礎工作,它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國家的稅收。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賦稅的徵收,是以“戶”為單位的,一個家庭,不論你有幾口人,徵收賦稅的標準是一樣的,要提高國家稅收,就要想辦法增加全國的“戶數”,

因此,商鞅做出第二項規定:

一個家庭中,有兩個男孩的,等到男孩長大成家後必須要分戶,老人只能跟著一個兒子過,其他的兒子們都要單過。你不想分家也行,交稅的時候要翻倍,2個兒子翻兩倍,3個兒子就翻三倍。

“分家”這個傳統,一直保持了2000多年,現在已經沒有分家的概念了,但是,在我的父親那一輩,因為一個家庭裡孩子多,成年後還要搞分家,房子,財產都要拿出來分。

人口搞清楚了,戶數增加了,但是,並不意味著一定能增加收入,因為,在古代都是實物賦稅,通俗點說,就是要上交糧食。

因此,商鞅再次出臺措施:

凡是耕種打出的糧食多的,紡織做出的帛多的,可以脫離奴隸身份,升級為平民。凡是投機取巧做商品生意的,偷懶不幹活的,一貧如洗的,統統把老婆沒收。

這一條,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重農抑商”。

商鞅非常清楚,糧食是一國之本,有了充足的糧食,百姓能夠吃飽,國家財力提升,才有充足的資本與山東六國爭雄。

而商人,本質上是“低買高賣”,不產生任何的價值,無論是多麼大的商業,他的本質就是“賺取資訊差”。比如馬雲的淘寶,他本身不生產一件商品,而是把買家和賣家撮合到一起,賺取雙方不對等的“認知和資訊差”。

解決了人口,戶口,糧食,賦稅的問題,僅僅是打下了一個“地基”。

商鞅變法:到底牛在哪裡?2000年來很少有人能說清楚

要想讓秦國變成一個高效運轉的“國家機器”,還必須有大量的人才,而古代是貴族社會,能夠參與國家朝政的人,全部都是貴族後代,無論你是否有能力,只要你有這個身份,就可以獲得特權,成為“統治階層”。

因此,商鞅的第二板斧,就砍向了“階級流動”。

為了打破階層壟斷,商鞅制定了“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只要你在戰場上勇猛殺敵,達到一定的標準,就能獲得相應的爵位。這二十級分別是:

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這個軍功制度,看著很美好,但其實只是“畫餅”而已,真正能晉升到高位的沒幾個人,大多數人都會止步於五級“大夫”。

這裡面有兩個原因:

第一,爵位越高,對於晉升的要求也就越高,同時,達到一定的級別後,就不單單是考核你的個人能力了,而是要考察你的團隊作戰成績,一場大戰下來,如果團隊考核不合格,你的腦袋就沒了。

第二,商鞅制定了苛刻的刑罰,對於這些犯了刑罰的人,可以先記賬,等你在戰場上立功後,可以用軍功來低刑罰,這樣算下來,很多人不但得不到爵位,說不定還不夠抵刑罰的。

但是,這個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還是打破了原有的貴族特權制度,讓很多底層平民有了一個跨越階層的機會,促進了人才的流動。

在秦國,軍功,是唯一的榮耀,即便你是宗室,即便你是富賈,沒有軍功,你啥也不是。

這種“入仕為官”的思想,影響了中國2000年,在封建王朝時代,無數讀書人都要透過科舉進入仕途,因為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時代,入仕,是唯一能改變身份,改變命運,跨越階層的機會。

法令制定好了,但是能否順利的執行下去,還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因此,商鞅把第三板斧砍向了“嚴格執行”。

在法令未釋出之前,商鞅讓人在南門放了一根三丈高的圓木,規定,誰能把它扛到北門,就獎勵10金,百姓竊竊私語,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敢去試試,於是,商鞅把賞金調整到50金。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50金的刺激下,有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圓木扛到了北門,果然得到了50金,這下,老百姓們都知道了,商鞅是說話算話的。

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商鞅正式頒佈的法令。

商鞅變法:到底牛在哪裡?2000年來很少有人能說清楚

商鞅變法,影響最大的就是士大夫階層的人,他們抱著看熱鬧的心態,私下議論:“衛鞅這樣搞不行,你看著吧,要不了幾天就搞不下去了”。

沒幾天,太子嬴駟違反了商鞅的法令,所有人都盯著商鞅,看他怎麼處理,商鞅說:“法令之所以不能貫徹執行,就是這些領導階層帶頭違反。按照法令,應該處罰太子,但是,太子是儲君,我們不能對太子用刑,那就讓他的兩個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代為受刑”。

這一下可炸了鍋了。

連太子的兩個老師,都被施了刑,其他人都不敢造次了,就連公子虔,也躲在家裡,8年都沒有出來。

當初那些看熱鬧的人,又趕緊跑過來怕商鞅的馬屁:“這個新法真好,一定能在秦國實行開來”。

拍馬屁也不行,商鞅把他們也給拉出去打了一頓。為了嚴格執法,商鞅曾經一天殺了700多人,把渭水都給染紅了。

從此以後,秦國沒人敢議論商鞅的新法,沒有人敢私下鬥毆,都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在田地裡辛勤耕種,老老實實的做一個順民。

商鞅之死,權貴的反撲

3年後,商鞅在咸陽營造了一個全新的宮殿,然後秦孝公把都城從雍州搬到了咸陽,

在咸陽,商鞅再次把改革推向了深水區。

首先,再次明確“分家”概念,這次不再允許以高賦稅代替不分家,要求必須分家。

其次,把若干個“邑”集中起來編為一個“縣”,統一下派縣令和縣丞,在秦國一共設定了31個縣。這就是秦國“郡縣制”的初始模型。

再次,鼓勵開荒開疆,丈量全國土地,把土地數量掌握在國家手中。

土地,是大夫們手中最大的資源,搶奪他們的土地,就是砸了他們的飯碗,於是,貴族階層再次起來反對,公子虔鬧的最兇,又被實行了“劓刑”,割掉了鼻子。

5年後,秦國變的強大起來,連周天子都感受到了秦國膨脹氣息,主動賜給秦穆公祭祀用的肉,算是承認了他的“霸主”身份。

第二年,魏國大將龐涓在馬陵被同門師兄孫臏打敗,魏國氣勢低落,

秦國趁機出兵,以商鞅為帥進攻魏國,魏國派出公子卬迎敵。

兩軍對陣,商鞅沒有貿然出兵,而是給公子卬寫了一封信:“卬兄,咱們都是老朋友了,現在各為其主,我也真是不忍心動手,不如我們坐在一起喝一杯,講和退兵吧”。

公子卬根本就不會打仗,魏國實在沒人了,他是硬著頭皮上的,聽說商鞅要講和,非常高興的就赴約了,當晚和商鞅在一起把酒言歡,勾肩搭背,沒想到,商鞅突然翻臉,把公子卬給綁了,然後大破魏軍。

魏惠王被迫割讓河西600裡土地給秦國,然後遷都大梁。

河西子地,原本就是秦國的,當年被吳起給奪去,現在商鞅再次奪回來,洗刷了秦國的屈辱,

秦孝公非常高興,把“商、於”等15座城池封給了商鞅,尊稱他為“商君”。

在古代,“君”是僅次於諸侯的一個等級,相當於一個小諸侯。

功成名就的商鞅,開始有點飄飄然了。

商鞅變法:到底牛在哪裡?2000年來很少有人能說清楚

為了防止舊貴族階層暗害他,他整了一個豪華的安保團隊,每次出門,必須有10輛車以上,衛士們全副武裝的在兩邊警戒。

商鞅還自比為百里奚,曾經非常無恥的問趙良:

子觀我治秦也,孰於五羊大夫賢?

趙良把商鞅給說了一頓:“五羊大夫功勞大不大,人家出門從不坐車,也從不炫耀自己的功勞,五羊大夫死後,百姓們痛哭流涕,舉國默哀,而你呢?靠著賄賂景監才見到秦王,從來不為百姓謀福利,還與貴族階層爭權奪利,有點功勞就居功自傲,坦然接受秦王的封地,你這樣把自己推到全國人的對立面,我看你的死期也不遠了”。

趙良這段分析,在《史記 商君列傳》中有完全的一段,我只截取了一部分,原文很長,感興趣的可以去翻翻史記。

趙良這個人,不知道是什麼身份,但是,他分析的是相當準確,而且深刻。

商鞅始終沒有明白一個道理,他之所以能成功,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強,而是他有一個好的平臺,一個好的老闆,是秦孝公在背後大力支援,他才能有現在的成績。

對於秦國而言,商鞅的變法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對於秦國人而言(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商鞅是可惡的,是一切災難的源泉。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嬴駟繼位,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羋月的老公。

舊貴族階層立馬展開了反攻,公子虔指使手下人告商鞅的狀,說他要謀反,秦惠文王很配合的下發“通緝令”,全國搜捕商鞅。

商鞅晚上跑到一家旅館,因為他沒有身份證件,旅館老闆不但不讓他住店,還要向官府告發,因為不告發,旅店老闆就會被“腰斬”,這是商鞅定下的規矩。

商鞅仰天長嘆:“哎,沒想到呀,我竟然被我制定的法令給害了”。

商鞅跑到魏國,魏國人早就對他恨之入骨了,把他給攆了回去,商鞅沒辦法,又跑回自己的封地,帶上自己的家丁去攻打“鄭縣”。這下,謀反之罪,就坐實了。

秦王發兵攻打,在澠池把商鞅給殺了,然後屍體被送回秦國,秦惠文王把他當街車裂,還不忘把他當反面教材教育一下手下:“你們可都不要學商鞅謀反,這就是下場”。

至於商鞅的家人,也未能倖免,全部被誅。

商鞅死了,但是,他制定的法令卻被完整的儲存了下來,因為,對於最高統治階層秦王來說,他恨的僅僅是商鞅本人,他並不恨新法。新法,鞏固的是王權,是最高統治階層的利益。

TAG: 商鞅秦國秦孝公魏國魏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