榻上策和隆中對,相比之下哪個成功機率更大?

漢末天下逐漸三分,曹操在除掉群雄之後立足中原,特別是在擊敗袁紹之後,已然奠定了統一北方的雛形。而南方則還在混亂之中,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在周瑜的輔佐下,很快掃平了江東各部勢力,憑藉長江天險,自保有餘。而劉備當時雖寄人籬下,但是誰都知道,劉備非池中人物,一有機會便會迅速崛起。

而為了爭奪天下,或者是在亂世間有一個安身立命的根據地,同時也是為了抵禦曹操,不會淪為曹操飲馬長江的墊腳石,孫劉兩邊都在盡心盡力招攬還沒有被曹操收割的人才。

也正是在此時,孫劉各自收穫了一位可以看清天下形勢與未來走勢,且頗有大智慧的頂級人才。這點實屬不易,畢竟當時大量才華橫溢之輩都在中原,孫劉能在這樣的情形下,得到人才,確實也是上天眷顧的成分。而這兩位都是打造天下三分格局的真正的策劃人,他們就是東吳的魯肅和蜀漢的諸葛亮。

榻上策和隆中對,相比之下哪個成功機率更大?

隆中對

然後就引申出了這兩位比較相似的諫言,榻上策和隆中對。首先我們來看看榻上策和隆中對各自都說了些什麼。

榻上策,乃魯肅給孫權的諫言,魯肅表示漢室衰微,已經不可能扶持,於是就徹底斷絕了孫權想當齊桓公和晉文公的想法,然後魯肅表示,曹操不可能輕易就打敗,而孫權最應該做的,就是先解決身邊的黃祖問題,然後趁劉表老邁或者去世之後,順勢拿下荊州。再後來,劉備崛起於江陵和巴蜀,魯肅則建議孫權不要著急進攻劉備以奪取荊州,而是要聯合劉備共同抵禦曹操,這為三足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隆中對,則是劉備三顧茅廬,在南陽請諸葛亮入夥之時,諸葛亮針對劉備,與天下格局,而進行的一次系統性分析。隆中對直接框定了劉備在未來將要走的路,同時將劉備引領到了成功的道路上來。諸葛亮指出,中原已經被曹操佔據,江東孫氏已經掌握數十年,都不是可以輕易覬覦的地方。劉備應該竊取荊州,然後謀取西川,等一切穩固後再奪取漢中。而這之後,劉備則應該以待天時,等天下變化之際,則可以從荊州和漢中兩路討伐中原,若如此,則天下可定,漢室江山可復興。

榻上策和隆中對,相比之下哪個成功機率更大?

榻上策

首先,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榻上策主要是幫助江東自保,對於奪取整個天下,屬實想法不太多。而隆中對,主要是教劉備創業,該走哪條路,如何匡扶漢室。因為難度的差距,這也導致了兩者成功的機率大不同。從時間上看,榻上策是公元200年前後的作品,這一年曹操剛剛取得對袁紹的關鍵性勝利。而隆中對是公元207年的事情,這一年曹操已經基本統一北方。

榻上策和隆中對,相比之下哪個成功機率更大?

隆中對

榻上策是在孫權已經掌握了整個江東的基礎上,為了謀求更大的利益而做出的戰略部署。隆中對則是,在劉備寄人籬下階段,生涯戰績乃屢戰屢敗的情形下,為劉備規劃的一條成功之路,這大概是兩者最本質的區別。

首先從字面意義理解,榻上策肯定不如隆中對高明,榻上策主要講的是理論,卻沒有講太多的實際操作的問題。而隆中對,不光有理論上的剖析,還有實際路線和具體實施的策略。另外,我們很容易得出,榻上策難點在於當下,也就是向西拿下荊州。而隆中對的難點在於第二步,也就是拿下巴蜀之後,進攻中原。

其次,再看看可行性分析,無論是榻上策還是隆中對,癥結都在荊州。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北方已經平定,割據勢力只有西北的馬騰和漢中的張魯,當時天下沒有人可以和曹操相匹敵,而除了北方,就只剩下南方的孫權、劉表、劉璋一字排開。在北方不可輕動的情況下,無論是在魯肅還是諸葛亮都堅決地確定,爭奪剩餘資源的核心在於荊州,荊州直抵中原腹地,無論是固守南方還是進取中原,荊州都是重中之重。

榻上策和隆中對,相比之下哪個成功機率更大?

隆中對提出之時

榻上策和隆中對,相比之下哪個成功機率更大?

劉備奪取荊州

而奪取荊州的難度相比,劉備似乎要比孫權要容易些,畢竟當時劉備在劉表帳下當打手,取而代之的話,所面臨的乃荊州當地大族的壓力,畢竟這些大族可以扶持劉表上位,自然也可以扶持劉備。而劉備最終也成功取得了荊州的立足之地,憑藉把控好劉表長子劉琦,在搶奪赤壁之戰勝利果實期間,劉備順利拿下荊州西南部,包括首府江陵城,之後又接連奪取了長沙和零陵等地。

而孫權要想奪取荊州,難度要大很多,從長江逆流而上,首先就要直面黃祖勢力,荊州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乃個二元政權,劉表和黃祖基本平分荊州。孫權要想拿荊州,就必須要先過黃祖,再攻劉表,而為了拿下黃祖,孫氏損失慘重,當年可是折損了孫氏第一代掌門人,孫堅,還損失了凌操等大將。雙方來來回回,惡戰了數十場,江東才勉強拿下了鄂州和江夏。憑藉對黃祖的勝利,東吳算是佔有了東吳的三分之一,特別是在赤壁之戰後,荊州三分,孫曹劉三家各佔一部分。

而為了拿下劉備手中的那部分荊州,東吳可是耗盡了心力,耗掉了三任水軍大都督,從周瑜時代開始,便致力於奪取荊州,但是一直沒能在劉備手中討到太多便宜。周瑜英年早逝後,魯肅繼任,不同於周瑜崇尚武力,魯肅很是懷柔,與劉備集團軟磨硬泡直到去世,但是無論是周瑜還是魯肅,都沒有在荊州問題上取得太多的進展。直到呂蒙時期,才趁著關羽北伐,從背後偷襲荊州,才成功取得。而這時,距離榻上策的提出,已經過去二十年,一代人的青春就沒了。

榻上策和隆中對,相比之下哪個成功機率更大?

劉備和諸葛亮

榻上策和隆中對,相比之下哪個成功機率更大?

魯肅和周瑜

還有一個重要的癥結在於實施策略的人,顯然劉備身為統軍將領,在大略上並不很強,所以才會在前期屢戰屢敗,而真正將隆中對貫徹落實的,是孔明。很顯然,諸葛亮是一個不太懂得用人的人,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諸葛亮喜歡事無鉅細,基本上就是不太願意相信別人,做事大包大攬,對不喜歡的人,始終不予重用,譬如說有相才的李嚴,再比如有大將之才的魏延。而其喜歡的人,譬如馬謖還有楊儀乃至廖化,都相對比較平庸。而且諸葛亮不太能知人善任,用馬謖去守街亭,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例子,儘管街亭誰去都守不住,但是正常人不會迅速就崩。

而榻上策則不同,榻上策的真正實踐者乃孫權,榻上策是一個很符合孫權心理預期的設想,孫權當時主政並不算久,在江東威望不夠,其實很多大事小情,特別是在對外政策上,基本就是周瑜一人做主,而周瑜是跟孫策一起打天下的人,在軍中威望遠勝於孫權。再加上週瑜軍事能力也甩開孫權無數個身位,所以孫權在主政最初幾年,只能夠隱忍。眼看著周瑜平定了東吳各地,眼看著周瑜在赤壁擊敗了曹操,眼看著周瑜將整個江東綁在身上,謀求與曹操一較高下,周瑜所做的就是不斷與劉備爭奪荊州控制權,在奪取荊州後再取巴蜀,然後和曹操南北對峙。但是畢竟江東的主人姓孫,所以孫權對周瑜的激進戰略有想法是必然的。

而孫權又不比孫策的豪氣,他所想的未必就是逐鹿中原而名揚天下,未必就是繼續履行父兄的遺志。他在乎的更多是自己的地位,還有就是父兄留下來的基業。從這點上看,孫權和周瑜的理想是背道而馳的。而魯肅之策,來得恰到好處,正好可以幫助孫權實現屬於他的政治理想,而孫權雖然個人沒有什麼能力,但是卻擅長用人,在周瑜英年早逝之後,孫權重用魯肅,很快就取得了江東的實際控制權。然後,孫權以整個國家的力量實施榻上策,成績斐然。

榻上策和隆中對,相比之下哪個成功機率更大?

隆中對

最後再來看看在實踐中的效果,先說隆中對,劉備在諸葛亮的謀劃下,先是趁赤壁之戰後荊州空虛,佔據了荊州西部地區。然後以荊州為根據地,後來假意幫助劉璋抵抗張魯,趁勢取而代之,取得了真正的根據地巴蜀,然後趁曹操無暇顧及西方戰線,出兵歷時兩年拿下了漢中,取得了進攻關中的橋頭堡。

到此,隆中對的實施還算順利,但是之後,隆中對的缺陷就暴露出來了,首先,荊州和巴蜀相隔實在太遠,兩邊雙方難以形成統一的戰略步伐,更是難以互相支援,一方受到攻擊,另一方難以支援。而進攻關中,則有秦嶺橫亙在前,每次北伐都需要耗費大量的物資,而曹魏集團只需要守住幾個關鍵的關隘,便能阻止蜀漢北伐。縱然荊州和益州聯動,可以從兩面夾擊曹魏,乃奪取中原的最重要途徑,但是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兩面聯動幾乎不可能實現,而荊州的關羽,土地被東吳一步步蠶食,在北伐之前就丟失了大面積土地,後面孤注一擲北伐,還因為得不到益州的支援而慘敗。所以隆中對在關羽丟失荊州之後,就已經沒有了實現的機會。

榻上策,從整體而言,算是基本實現,畢竟榻上策和隆中對站的高度不一樣,所以結局自然不同,東吳耗費二十年,基本拿下了荊州大部分,之後穩居天下第二把交椅,以天下最強的水軍固守長江天險,成為了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足足比曹魏多存在了15年之久。所以,榻上策在東吳得到了很好地落實,成為了東吳立足天下的基本策略。

榻上策和隆中對,相比之下哪個成功機率更大?

魯肅

整體而言,隆中對勉強實現了一半,而榻上策則實現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都很明顯,榻上策更容易實現。

而這樣對比其實對隆中對來說並不公平,隆中對的高度很明顯要強過榻上策,隆中對其實更像是周瑜的戰略部署,先取荊州,然後取益州,以整個南方的力量與北方的曹操爭雄於中原,此乃周公瑾二分天下之計。雖然最終周瑜諸葛亮的策略都只是實現了一半,但是東吳和蜀漢的聯盟其實也起到了相應的效果,也算是對這些偉大戰略家的一種安慰。

TAG: 隆中對荊州劉備上策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