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斜街的河南會館 曾見證戊戌風雲 如今舊跡難尋

上斜街的河南會館 曾見證戊戌風雲 如今舊跡難尋

河南會館現狀,圖源網路

從3間平房到維新變法根據地,京城最大河南會館是如何煉成的?

從明萬曆年間到清光緒年間,經過好幾代人的努力,上斜街東口的河南會館終於成為京城最大的河南籍會館,其內不僅修有花園,而且還有假山、軒亭、水池、草舍等設施,總稱“嵩雲草堂”。

河南各州、府、縣的舉人、學子進京均可居住在這裡,在京的河南籍官員商賈等也常常以此為宴飲聚會(多在池北精舍)和以及演戲聽戲(會館東側精忠詞後來曾兼做戲臺)的場所。

而就在一次次宴飲以及戲演之中,一段段歷史風雲在此上演,其中公車上書的出發地,這裡便是其一。

強國會 維新派建立的第一個政治團體

公車上書的雖然失敗了,但也讓人們看到,想要想要救亡圖存,清廷變法改革是一條路子,而之前自下而上的運動並不可行,“非自王公大臣始不可”。

而如何介入政局,開展改良運動呢?維新派認為“士大夫不通外國政事風俗,而京師無人敢創報以開知識”,因此首先應該辦報,以啟迪官僚士大夫,“通其耳目”。

上斜街的河南會館 曾見證戊戌風雲 如今舊跡難尋

《萬國公報》

其目的除了宣傳“富國”、“養民”的強國之法之外,同時也為了試探當時政治風向。

兩個月之後,“輿論漸明”。在軍機大臣翁同龢、工部尚書孫家鼐等朝廷大員的支援下,康、梁等人在嵩雲草堂成立了強學會,也名譯書局、強學書局、強學局,這也是維新派人士建立的第一個政治團體。

上斜街的河南會館 曾見證戊戌風雲 如今舊跡難尋

康有為和梁啟超

強學會一經成立後迅速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其中不乏像陳熾、沈曾植、袁世凱、徐世昌等中級官員。

學會每十天集會一次,每次集會都有專人進行專題演講,“來者日眾”,“大夫雲從”。

局面開啟後,強學會還在琉璃廠東街西口路北創辦了圖書館,收集翻譯書籍、地圖和儀器,派遣遊學、出國考察等。

此計劃也得到中央與地方部分官僚的支援,除了翁同龢、孫家鼐的鼎力支援之外,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署兩江總督張之洞與劉坤一各捐金五千,提督宋慶、聶士成等各捐數千金。

就連李鴻章也“自願捐金二千入會”,但因李鴻章親手簽訂賣國的《馬關條約》,聲名狼藉,臭名昭著,強學會予以拒絕。

上斜街的河南會館 曾見證戊戌風雲 如今舊跡難尋

強學會舊址

辦報、專題講座、開書局等,這些措施,在思想啟蒙上都起到了積極作用,無愧於其“強學會”之名。

但強學會以學會之名,其目的還是在於參政議政,雖說發展日益蓬勃,但也確實埋下了危險的種子。

一是學會內部會員構成複雜、隊伍不純,帝黨與改良派人心不齊,且帝黨內部也頗為混亂,尤其是強學會四董之一的張孝謙是大學士、 軍機大臣李鴻藻的親信,在會內壟斷大權,獨斷專行,使得內部意見紛紛,矛盾重重。

二是學會外部也遭受了朝野大臣的打擊。他們紛紛上奏,嚷著:“篤守舊法而不變”“寧可亡國,不可變法。”洋務派的代表李鴻章和後黨也決心對其動手。

1896 年 1月 20 日,李鴻章的親家楊崇伊率先發難,彈劾強學會“私立會黨,將開處士橫議之風”,建議將其封禁。而作為學社喉舌的《中外紀聞》則被安上“販賣西學”的帽子。

上斜街的河南會館 曾見證戊戌風雲 如今舊跡難尋

《中外紀聞》

經慈禧太后的同意,只活躍了四個月的北京強學會就此解散。

雖說學會解散了,但正如梁啟超所說:“強學會雖封禁,然自此以往,風氣漸開,已有不可抑壓之勢。”此後兩三年內,各地學會、學堂、報館有如雨後春筍,紛紛成立,為戊戌變法奠定了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作為強學會的活動地址,嵩雲草堂還曾作為保國會的會址。保國會是由康有為發起的,光緒二十四年(1898)4月15日,保國會在嵩雲草堂召開了有一百多人參加的第二次大會。

上斜街的河南會館 曾見證戊戌風雲 如今舊跡難尋

袁世凱(左)劇照

據傳,戊戌變法失敗後,袁世凱(河南項城人)為保護“戊戌六君子”家屬免遭殺害,曾一度將其藏於河南會館。

豫學堂 並非只招收河南學生

戊戌變法失敗後,隨著科舉制度被廢除,京師出現辦學熱。雖說也辦了一些大學堂,但由於種種限制,一般學子不能就讀,河南會館的“豫學堂”應運而生。

上斜街的河南會館 曾見證戊戌風雲 如今舊跡難尋

1914年《北京地圖》中的豫學堂

在捐資興學過程中,袁世凱、張仁黻、劉青霞等人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又以劉青霞、袁世凱捐款最多。

“豫學堂者,豫人之官於京者就嵩雲草堂改設,俾隨任子弟便於求學。”

雖說豫學堂是由河南人在河南會館地界上建起來的,但其生源卻並不侷限在河南。

從光緒31年(1905)8月學校的招生來看,“京官子弟和少數客籍學生約佔三分之一”,一些省外的賢達碩儒如徐謙之(號季龍,安徽人)、金梁(號錫侯,滿族人)等人,都曾在此任教。

可以說,河南會館見證著歷史的風雲激盪,但也因過多牽涉政治受到破壞。

民國初年,河南會館遷至粉房琉璃街路東,而在嵩雲草堂之中的豫學堂則是改名豫學校,而後又改辦豫人私立法政學校。

上斜街的河南會館 曾見證戊戌風雲 如今舊跡難尋

粉房琉璃街河南會館舊址 圖源網路

1915年夏,校內不慎失火,學校堂廈樓舍、校具、儀器、圖書等均被焚燬。第二年才集資重修。

1918年秋,改為京師私立河南中學校。1934年改為私立嵩雲初級中學,1938年改為北平市私立嵩雲中學,並附設嵩雲小學。

上斜街的河南會館 曾見證戊戌風雲 如今舊跡難尋

1936年《北平市內外城分割槽地圖》中的河南中學

1952年,嵩雲中學併入北京市第十四中學,嵩雲小學併入上斜街第二小學。

1974年,拆掉了嵩雲草堂的大堂和戲臺(精忠祠),改建為四層(西頭五層)教學大樓,1976年落成,作為北京市二〇四中學校址,校門開在上斜街36號。

至此,當年嵩雲草堂的建築已難以得見。除北面的學校,南面已成為居民大雜院(達智橋衚衕55號),如今院內曲折昏暗,擁擠雜亂,在一切空閒的地方建起了簡易平房。

可以說,當年嵩雲草堂已經面目全非、風采全無了,只有門口還保留了一些民國年間的樣貌,但據說也已經是後來翻修的,老東西已然無存。

關於上斜街的河南會館,您還知道哪些故事?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 end ·

致謝和宣告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路,侵刪。

參考文章

[1] 葉宗寶,薛彥。從會館到同鄉會:近代河南旅京士紳的聚集活動及其影響[J]。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9(01):144-148。

[2] 康有為創立的強學會活動遺址

[3] 戊戌遺蹟今安在,北京晚報,2018。07。05

[4] 許知遠,許知遠:1895年的轉折時刻,東方歷史評論,2020。02。11

[5] 李佳霖,嵩雲草堂:最大河南會館難覓痕跡,中國文化報 ,2013。07。11

TAG: 嵩雲強學會會館河南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