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到底是漢朝對匈奴的屈辱求和還是一種施捨

昭君出塞:在民間傳奇中往往是匈奴野蠻,畫師卑鄙,君王多情卻又軟弱。實際情況到底又是怎麼樣的呢?

昭君出塞:到底是漢朝對匈奴的屈辱求和還是一種施捨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當時的國際形勢。漢元帝時期,經過昭宣中興以後,國力達到了頂峰。所以陳湯才有這個底氣說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匈奴卻經過歷代的漢朝軍隊不停的打擊,生存空間不斷的壓縮。打個比方,就像是70年代的大陸和臺灣。雖然那時候臺灣老是叫囂都著要反攻大陸,可是大陸從來不把它放在眼裡,因為差距實在是太大了,而且還會越來越大。

再說漢元帝這個人吧,他的老媽許平君是漢宣帝心頭的最愛,所以他很早就被立為太子,雖然在儒生的教育下有點迂腐,可也不是一個能夠受氣的人,想讓他屈辱求和,委曲求全,可能性不是很大。

回過頭來再看王昭君,她是漢元帝的宮人。封建社會常常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當然漢代的皇帝沒有清朝的時候囂張,輕易不會搶奪大臣和諸侯的東西,不過皇宮裡的無論是人或者事物,都屬於皇帝的私人收藏,更不用說是一個小小的宮女了。

昭君出塞:到底是漢朝對匈奴的屈辱求和還是一種施捨

再來說求婚的物件呼韓邪,他是匈奴的繼承人之一,很早之前就投奔了漢朝,這就很難說明問題了。如果在70年代,臺灣的統治者的一個繼承人,對大陸非常有好感,時時想要和平統一。有一天,他想向大陸請求一個私人的收藏品,我想無論是誰都會同意的吧。

因此,昭君出塞不是漢朝對匈奴的屈辱求和,而是一種施捨。

TAG: 漢元帝匈奴漢朝大陸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