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交通史上第一條人工隧道的題記——褒斜道石門頌的前世今生

石門頌》,全稱《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又稱《楊孟文碑》等,此頌原為摩崖石刻,原刻通高261釐米,寬205釐米,22行,行30或31字。此刻為東漢建和二年(148年)由漢中太守王升發起,為頌揚原司隸校尉楊渙復開石門之功而刻。

《石門頌》原刻位於陝西褒城縣(今漢中市褒河區)東北褒斜谷之石門崖壁上,1967年因在石門地區修建大型水庫,將包括《石門頌》《石門銘》在內的歷代重要石刻從崖壁上鑿出,1971年遷至漢中市博物館儲存至今。

世界交通史上第一條人工隧道的題記——褒斜道石門頌的前世今生

後世對《石門頌》書法評價極高,清楊守敬《平碑記》雲:“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清張祖翼跋雲:“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幾凡,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本漢第七》雲:“《楊孟文碑》勁挺有姿,與《開通褒斜道》疏密不齊,皆具深趣。”

褒斜道是橫穿秦嶺、連線八百里秦川和巴蜀漢中盆地的四條交通之一,因南起漢中褒谷口,北至眉縣斜谷口,沿褒、、斜二水行,貫穿褒、斜二谷而得名褒斜道,也稱斜谷道。

世界交通史上第一條人工隧道的題記——褒斜道石門頌的前世今生

褒斜道最早是人們沿褒谷和斜谷自然踏踩而成的。近幾十年來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證明,至遲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關中與蜀地的往來就已開始並逐步密切起來。清代地理學家胡渭從古今政治經濟、地理沿革的角度的考證《禹貢》所載“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認為“褒斜二水相通之道,禹時自有,漢時自無”,夏禹之時,漢水與渭水間就有道路溝通。(胡渭著、鄒逸麟整理《禹貢錐指》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93-298頁)因此,夏商時的一些重大事件,包括禹封12個姒姓聯盟部落之一居於褒,商帝武丁與其妻婦好攻伐褒、蜀、巴方等,都有可能與褒斜谷道發生聯絡。

《華陽國志》卷一《巴志》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卷三《蜀志》指蜀的東部疆界“以褒斜為前門”,北界直抵漢中。《蜀志》還記載了蜀王國杜宇王朝時的疆域:“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

褒斜道大規模拓寬改造出現在戰國時期。《太平御鑑》卷八八八引《蜀王本紀》:“秦惠王時,蜀王不降秦,秦亦無道出於蜀。蜀王從萬餘人東獵褒谷,卒見秦惠王。”秦蜀二王相會於褒斜谷,表明褒斜道其時已具備通車條件。《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在記述巴蜀富饒時稱:“巴蜀亦活野……然四塞,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可見當時就有棧道了。有學者指出,“棧道千里”應功於秦丞相魏冉、司馬錯、漢中守任鄙、蜀守張若等人,因他們曾在秦定蜀、攻楚、鎮漢中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世界交通史上第一條人工隧道的題記——褒斜道石門頌的前世今生

世界交通史上第一條人工隧道的題記——褒斜道石門頌的前世今生

世界交通史上第一條人工隧道的題記——褒斜道石門頌的前世今生

秦統一後,褒斜道仍然發揮著作用。《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載:“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遣良歸韓。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劉邦燒燬褒斜棧道是褒斜道交通史上第一次人為的大破壞。褒斜道因此斷絕,又回到不能通車而僅可供人畜行走的狀態。

漢武帝時,因對巴蜀經濟的依賴,決定組織力量打通褒斜通道。《史記》卷二九《河渠書》載:“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坂,回遠。今穿褒斜道,少坂,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如此,漢中之榖可致……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擬於巴蜀’天子以為然,拜湯子印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餘里。”

東漢時,對褒斜道屢加整修,有記載的即有五次之多。第一次是在漢光武帝建武年間。《華陽國志》卷五《公孫述劉二牧志》記載,建武十二年(36年)劉秀遣將軍吳漢與劉尚入川西征公孫述,“又遣臧宮從斜谷道入”,因西征的需要修復褒斜道。第二次是漢明帝時,永平九年(66年)的《漢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又稱《大開通》)載:“永平六年,漢中郡以詔書受廣漢、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開通褒斜道。”此次整修工程浩大,整修里程258裡,建橋閣棧道623間,大橋5座,沿途驛置等設施64處。第三次是在漢順帝延光年間。由於子午道崎嶇艱險“上則懸峻,屈曲流巔,下則入冥,頃瀉輸淵”。因此,司隸校尉楊孟文便“數上奏請”修復褒斜道 ,“有司駁議,君遂執爭”,經過反覆論證,終於“百僚鹹從,帝用是聽”“詔益州刺史罷子午道,通褒斜道”。第四次是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漢中太守王升“涉歷山道,推序本原”,整修褒斜道。第五次是永壽元年(155年)右扶風丞李壽整修褒斜道北段右扶風地域內路段。(見《右扶風丞李群通閣道記》)

褒斜道北端有山形如石門,故稱“大石門”,南端有石門隧道,稱“小石門”,現在通常所說的褒斜道石門是指小石門。褒斜道南出谷口,穿越七盤山,在石門沒有開通之前,需要繞道翻山越嶺才能進入巴蜀之地。東漢時期,在此處開通了世界交通史上第一條人工開鑿的隧道,即石門隧道,又稱石門洞。(有學者考證,石門隧道的開鑿當在西漢武帝時期,見劉潔《褒斜道石門開鑿時間質疑》,《史蹟考述》2008年第四期)

世界交通史上第一條人工隧道的題記——褒斜道石門頌的前世今生

石門洞全長16。3米,寬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據說它是用我國古代原始開鑿的“火焚水激”法開鑿而成的。石門自東漢以來,通而復塞,塞而復通,屢經修復。洞內東西兩壁和洞外南北數里的險坡、斷崖以及褒斜水中、沙灘的大石上,多有由漢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歷代開通、復修褒斜道,開鑿石門和修建山河堰工程的記載,有的是參觀、瀏覽的留念的題記,據專家郭榮章的《石門石刻大全》收錄的石門石刻有177品,著名的有所謂的“漢魏十三品”,其中尤以《石門頌》和北魏《石門銘》最為著名。

《石門頌》通篇為韻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篇至“以明厥勳”,記述了漢高祖劉邦出褒斜道(時在公元前206年),開創帝業。後道路擁阻,至漢明帝永平四年(61年),下詔開通褒斜道,到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先零羌叛,斷隴道,入益州,殺漢中太守,石門橋樑斷絕,只能由子午道出入漢中。延光四年(125年),在楊渙上書請求下,獲准修復褒斜道。至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時任漢中太守的王升(與楊渙同為楗為郡武陽縣人)追記前事,刻石稱頌楊渙的功德。第二部分從“其辭曰”至“世世嘆誦”,是歌頌楊渙的讚詞。第三部分從“序曰”至“榮名休麗”,總結上文。“五官掾”以下為第四部分,記述了刻石的從事者,並附記了王升改修棧道的情況。

褒斜道石門摩崖群是古代石刻藝術的薈萃場所,年代跨度自東漢至民國近2000年,為國內不可多得的歷史悠久、儲存完好的大型摩崖石刻群。

TAG: 褒斜道石門漢中棧道褒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