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曾國藩做一份簡歷

之前和大家聊過有關權力躍遷的故事。

官場中的成功人士,他們履歷中往往會有幾處明顯的“躍遷點”。

什麼是躍遷點呢?

正如人一生中的絕大多數財富是憑藉一次或幾次關鍵交易獲得的一樣,宦海沉浮中誕生的成功者往往是多經歷了幾次“破格提拔”。

如果從踏入仕途開始畫一張折線圖,那麼這張圖裡的折線會有幾次明顯的斜率突變。

以此為切入點,本篇聊一個大家熟悉的古代歷史人物——曾國藩。

給曾國藩做一份簡歷

首先,試著梳理一份曾國藩的簡歷——

曾國藩,男,漢族,1811年11月生(嘉慶十六年),湖南長沙人。

清朝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保、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湘軍首領,正一品。

1833年(道光十三年,22歲)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十四年,23歲)考取舉人,位列湖南鄉試第三十六名。

1835年(道光十五年,24歲)會試未中,寓居北京長沙會館讀書。

1836年(道光十六年,25歲)恩科會試再次落第,返回長沙。

【注:會試三年一次,恩科會試是皇帝於正科外特恩開科取士,相對罕見。】

1838年(道光十八年,27歲)會試登第,殿試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

同年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1840年(道光二十年,29歲)授翰林院檢討。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32歲)欽命為四川鄉試正考官,後補授翰林院侍講、侍讀。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34歲)任會試同考官,升侍講學士。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35歲)充文淵閣直閣事。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36歲)任內閣學士加禮部侍郎銜。

【注:內閣學士標配從二品,加侍郎銜即正二品。】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38歲)授禮部右侍郎,之後歷任署兵部左侍郎、署工部左侍郎、署吏部左侍郎。

【注:古代左尊右卑,左侍郎比右侍郎排名靠前一些;“署”為代理之意。】

1852年(咸豐二年,41歲)以署吏部左侍郎身份充江西鄉試正考官,途中因母喪歸家。

同年,奉命與湖南巡撫張亮基一起興辦團練抵禦太平軍。

1852~1860年間,曾國藩率領湘軍與太平軍交鋒,屢敗屢戰,期間正式職務仍為回鄉前的侍郎。

1860年(咸豐十年,49歲)4月奉命赴江蘇,加兵部尚書銜,署兩江總督,從一品。

同年6月,實授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南軍務。

1861年(咸豐十一年,50歲)加太子太保,奉旨督辦蘇皖浙贛四省軍務(轄區超出兩江總督範圍),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

1864年(同治三年,53歲)攻破天京,授一等侯爵,世襲罔替

1867年(同治六年,56歲)補授體仁閣大學士,後改武英殿大學士,正一品。

1868年(同治七年,57歲)調任直隸總督。

1870年(同治九年,61歲)再調任兩江總督。

1872年病逝,諡號“文正”。

給曾國藩做一份簡歷

OK,接下來分析一下曾國藩的簡歷。

據統計,從入關第二年(1645年)首次開科取士到1905年宣佈廢除科舉考試,兩百六十年間大清一共錄取了26849名進士。

平均一年100人。

考慮到通常情況下三年一會試,故每科進士大概是300人左右。

會試與殿試算一套考試,因為殿試只對透過會試的考生定名次,沒有落榜者。

殿試結束就有了一甲、二甲、三甲之分,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是直接授官的,入選翰林院。

其他的二甲、三甲則要再經過一次“朝考”。

曾國藩會試和殿試的排名不算高,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

他表現出彩的時機正是在朝考,逆風翻盤,成為皇帝親拔的第二名。

進士們經歷完朝考後,一般分兩條路線:

第一條為管培生路線,少數精英留在京城從翰林院開始仕途。

曾國藩便是這條路線,選翰林院庶吉士,俗稱的“點翰林”。

翰林院庶吉士雖然品級不高,只有七品,但角色類似於今天的中央選調生或管培生——重點培養的角色。

他們被分配到京城各重要部門進行工作實習,有時還會被某些軍機大臣、尚書侍郎等選為門生。

庶吉士實習三年後會由吏部統一安排各種實缺,相當於中管幹部,因此提拔的非常快

大家看曾國藩的簡歷,從1838年中進士開始仕途青雲直上,短短十年間升為正二品實職侍郎。

堪稱官場小旋風。

第二條為正常分配路線,絕大多數進士直接分到六部做主事或赴外地任職。

考中進士的標準配置為處級幹部——七品或從七品。

可由於官場僧多粥少,很多到地方的新科進士其實分不到知縣這種正七品實缺。

有的給州府裡的通判打打副手;有的弄個“候補知縣”;還有的考中時年齡已不小,隨便給安排個閒職養老了事。

像之前遊戲文提到的袁崇煥那種,考中進士直接授福建邵武知縣,這種情況在清朝是比較少見的。

給曾國藩做一份簡歷

從1847年開始,之前仕途一帆風順的曾國藩在正二品侍郎的位置上徘徊了整整十三年。

這十三年間,1853年之前他在京城署各種侍郎,幾乎把六部幹了一個遍。

1853年丁憂在家時接到朝廷的旨意,讓他趕緊籌辦民團與太平軍作戰。

曾國藩雖然是一代理學大師,但卻不是書呆子。

皇帝要他辦團練打仗,可招兵買馬需要錢啊,朝廷兩手一攤不給錢怎麼辦呢?

於是曾國藩給咸豐皇帝上了一封奏摺(大概意思)——

微臣知道陛下窮,褲兜裡沒錢,要不陛下賞微臣一些文憑和虛職委任狀吧,微臣拿去找富紳們換點銀子……

就這樣,曾國藩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拉起了一支一萬多人、裝備精良的軍事武裝。

古代官員們的“鄉誼之情”很重,

由於早年極為出色的仕途表現,使得曾國藩在湖南一帶的官場威望很高,是湘籍官員們爭相交結的物件。

一時間,像胡林翼、左宗棠等很多名臣聚攏在其麾下。

或直接受其指揮,或與之建立起密切的合作聯絡,提供後勤糧草補給等。

畢竟是文人帶兵,曾國藩在重視物質激勵的同時也關注思想建設,他親自寫了一份《討粵匪檄》。

諸如“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等名句,都是出自他的這篇檄文。

給曾國藩做一份簡歷

在鎮壓太平天國的軍事行動中,清廷對曾國藩這些漢臣又愛又怕。

愛是因為他們能打仗,可以保大清的江山。

怕自然是忌憚其擁兵做大,成尾大不掉之勢。

咱們大清的皇帝們史書學的那是一個好,要不是碰到“千年未有之變局”,再坐個百八十年江山也說不定。

為了控制住這些前線作戰的漢族將領,朝廷安排了滿人官文出任湖廣總督,負責總後勤補給,做一個幫助皇帝掌控局面的“政治官”。

即《權力的偏好》一文中講述的故事。

對於曾國藩的品級和職務,朝廷更是吝嗇的很,拼死拼活幾年一直是個正二品。

期間一度賞曾國藩一個“署湖北巡撫”,被其果斷推辭掉了。

老子不幹。

我一個京城混了這麼多年的正牌二品侍郎,現在麾下帶著幾萬大軍征伐,你給我一個標配從二品的巡撫,還是“署”(代理)……

給曾國藩做一份簡歷

湘軍炮兵隊

視角切換到另一方。

為什麼早期清廷對曾國藩這些團練領袖十分“硬氣”呢?

那是因為皇帝手中有自己的王牌部隊——江南江北大營。

太平軍攻克南京後,為了保護王朝的重要稅賦來源地蘇杭地區,咸豐從全國徵調精兵強將佈置到南京周邊,組成兩支強大的野戰軍團。

一支在南京孝陵衛一帶駐紮,稱江南大營。

一支在揚州城外駐紮,稱江北大營。

其中最核心的江南大營1856年被太平軍擊破過,1858年初欽差大臣和春再度重建。

和春是滿洲正黃旗人,時任從一品江寧將軍,統掌清軍精銳部隊圍困南京。

其苦心經營的江南大營駐紮著清軍數萬官兵,繞著紫金山連營數十座,以各種大小土城作為堡壘據點,用以圍困南京城中的太平軍。

在咸豐眼中,顯然江寧將軍和春的江南江北大營才是以清朝“正規軍”的角色承擔主要作戰任務。

是戰局關鍵、朝廷重寄,主要的軍需銀餉得優先供應。

至於臨時組建的湘軍武裝,1860年之前更多是在“邊緣戰場”與太平軍作戰。

不能說不重要,但肯定不是頭牌。

給曾國藩做一份簡歷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1860年2月。

隨著洪仁玕從香港歸來加封“開朝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幹王”,太平天國後期在政治上一度有所改觀。

天京的決策層制定了精妙的“圍魏救趙”計劃:

首先以閃擊杭州作為誘餌,吸引清軍從江南大營調精兵一萬餘馳援。

隨後李秀成、陳玉成等太平軍名將集中兵力強攻江南大營。

經過數日激戰,太平軍一舉摧毀清軍工事,重創清軍主力。

欽差大臣和春逃跑途中自殺(一說病死);兩江總督何桂清棄常州遁上海,後被朝廷斬首於菜市口。

眼看局面不可收拾,咸豐皇帝急令曾國藩赴江蘇坐鎮。

上任途中,在正二品崗位上徘徊了十幾年的曾國藩被火線直升為兩江總督,掛兵部尚書銜,從一品。

1860年6月,朝廷加封其為欽差大臣,督辦四省軍務。

之後曾國藩上書薦左宗棠為浙江巡撫、薦李鴻章為江蘇巡撫,一一得到批准。

整個清末的湘淮系班底就這樣被拉了起來。

給曾國藩做一份簡歷

擔任江蘇巡撫時期的李鴻章。1862年李鴻章出任巡撫時只有39歲,是全國18位巡撫中最年輕的一個

最後,給本篇洋洋灑灑的內容做一個總結。

作為清末產生過重大影響力的湘軍領袖,曾國藩仕途一場有兩個關鍵節點:

第一個是1838年(道光十八年,27歲)時的朝考。

進士有三個等級,進士及第、進士出身、賜同進士出身。

曾國藩的會試與殿試成績並不理想,只是三甲的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

按照清朝進士的發展路線,能混個知府、道臺已經算頗多造化。

因為最終“點翰林”是要看綜合成績的,在會試、殿試都平平無奇的情況下,逆風翻盤的可能性極低。

比如更早的著名疆臣林則徐,他是以殿試二甲第四名(即該科300位進士的第7名)、朝考第五名的成績授翰林院庶吉士。

這才是正常的配置。

另一方面,曾國藩於官場之上毫無背景——出身農家,父親只是個鄉間秀才。

然而奇蹟真的發生了。

他於當年的朝考中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親拔為第二,選翰林院庶吉士。

實際上,道光皇帝相當喜歡曾國藩。

道光二十三年的翰林大考中,曾的卷子再度被皇帝激賞,連跳數級拔擢為從五品。

這便是在京城當官的機遇——貴人貴事多。

曾國藩仕途的第二個轉折點是1860年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之戰。

作為太平天國後期軍事上最精彩的一戰,陳玉成、李秀成等人將清廷國防軍精銳消滅殆盡的同時,也把另一個更強大的對手給自己塑造了出來。

此後,曾國藩等人自行拉起的團練武裝成為真正的王朝中堅力量。

朝廷的軍餉再也沒法優先配給八旗將軍了。

歷史的走向就這樣在因緣巧合中被改變。

給曾國藩做一份簡歷

全篇完。

TAG: 曾國藩道光會試進士太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