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據半壁江山的太平軍,戰鬥力緣何呈現“斷崖式”下降?

太平天國是清朝道光晚年、咸豐至同治初年間建立的政教合一政權,創始人為洪秀全和馮雲山。洪秀全與少年時代的私塾同學馮雲山經過多年傳播拜上帝會,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末至咸豐元年(1851年)初與楊秀清、蕭朝貴、曾天養、石達開等人在廣西省右江道潯州府桂平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桂平市金田鎮金田村)組織團營舉事,後建國號“太平天國”,史稱太平天國之亂,並於咸豐三年(1853年)攻下江蘇省江寧道江寧府城(今江蘇省南京市),號稱天京,定都於此。

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亦是傷亡最慘重的內戰。趁金田起義成功而聲威大振的太平軍,早期作戰頻傳捷報,可謂無往不利,太平天國穩固行政版圖在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為主的江南繁華地區,治下人口大致接近3000萬人口。太平軍的足跡先後到過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河南、山西、直隸、山東、福建、浙江、貴州、四川、雲南、陝西、甘肅諸省,攻克過600餘座城市,勢力範圍遍及十八省。

佔據半壁江山的太平軍,戰鬥力緣何呈現“斷崖式”下降?

但建國之後的太平軍卻節節敗退,甚至呈現“斷崖式”下降的現象。原因何在?

普遍認為,情況與太平天國後期沉迷享樂,忘記當初鬥爭精神及造反勇氣,導致最後失敗。但這並不能解釋為何太平軍一般士兵戰鬥力也呈現“斷崖式”下降的現象,更不能解釋為何後來他們連湘軍這種民兵組織都打不過。

所以,我們要看下太平軍計程車兵的來源。太平天國起義早期,兵員主要來自廣東、廣西及湖南的農民。這些地方民風彪悍尚武,故而太平軍戰鬥力強勁,從廣西一路打到南京,清方說法支援了這點:“況真賊皆粵人,今到湖湘,都成亡命。自粵西至武昌,離鄉既遠,退有重兵,無可逃散,其勢不得不直前。”

在攻打武昌時,太平軍“入城僅數百人”,卻“驅數萬之官民兵役,如同群虎驅羊,引頸待戮”。如武昌、安慶、江寧,(即今湖北、安徽、江蘇)省會大邑,太平軍幾乎隨到隨陷,其他的府縣根本就沒有守。及後,兩萬太平軍以孤軍北伐,竟能從南京打到天津附近,著實令清兵喪膽。

然而,隨著戰事的拖延以及1856年天京事變內訌造成的損失,太平軍中“兩廣老兄弟”日漸減少,於是,後期太平軍逐漸轉向透過就地徵兵補充兵員,特別是忠王李秀成所部,短時間擴充至號稱百萬之眾,當中有大量蘇南城鄉平民,成分複雜,有開店、看館、買菜種菜、打柴挑水。。。。。從兵員構成上自然看得出,這時的太平軍,與金田起義時的截然不同。

佔據半壁江山的太平軍,戰鬥力緣何呈現“斷崖式”下降?

清代文人陳其元《庸閒齋筆記》載:“江蘇人尚文學,習武者少,然武科不能廢,當歲試之年,輒蒐羅充數,往往不及額而止。”當地連有功名的“武狀元”,在江南民間不受歡迎,可見當地鄙武之風。至於富甲一方的浙江省歸安縣的雙林鎮,從來不缺錢,但當時為防太平軍,當地花巨資招募團練,但他們聞聽太平軍將至紛紛四散潰敗,不堪一擊。這幾乎是當時江南各地普遍現象。換言之,在富庶的江南,提供了充足的餉源,但不足以提供合格兵士。

至於先天不足,後天能否彌補?太平軍訓練與紀律卻鬆散。因為太平軍吸納民眾入伍時,來者不拒,連體弱者也不放過。這些人良莠不齊,據瞭解,有些人參軍動機只為混口飯吃,一旦條件不如意,就逃走或投降。

事實上,早期太平軍的軍紀極好。湘軍的曾國藩就說過:“粵匪(指太平軍)初興,粗有條理,頗能禁止姦淫,以安裹脅之眾;聽民耕種,以安佔據之縣。”但問題在於,為數不多的“老兄弟”短時間內沒有、也不可能將大量新兵訓練得井井有條,導致太平軍起義之初嚴格禁止殘害百姓的情況,最終也出現了。

清方記載,殘害百姓者:“大抵以湘、鄂、皖、贛等籍人,先充官軍,或流氓地痞,裹附於賊。或戰敗而降賊軍……其真正粵賊,則反覺慈祥愷悌,轉不若是其殘忍也”江南一般百姓對太平軍也劣評如潮,這支為數達百萬的軍隊,成了“無紀律”、“失民心”、“兵心散”、“習於驕佚”的烏合之眾。1862年雨花臺大戰時,清軍就發現“忠逆(李秀成部太平軍)一股並不兇悍”,“尤不耐苦戰”。戰場上甚至出現了在太平軍頭目下令攻擊時,士卒竟“不敢進,只在長壕外揚旗吶喊”。

佔據半壁江山的太平軍,戰鬥力緣何呈現“斷崖式”下降?

太平軍去到晚期,1863年,當蘇州城陷入危機時,據清代蘇州名紳謝家福編著《燐血叢鈔》載:“賊(守城的太平軍)困於子女玉帛者已三載,日高方起,酒食盤遊,無復鬥志”每當作戰命令下達,太平軍將士與“婦女別於寢,知交餞以酒,皆太息泣下,視出城為畏途”,是一敗軍之象。

太平天國天京陷落於1864年7月19日(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一般即作為太平天國的結束,但也有延伸到1868年8月16日(同治七年六月二十八日)捻軍在山東徒駭河失敗,或1872年5月12日(同治十一年四月初六日)石達開餘部李文彩在貴州黔東牛塘覆滅作為太平天國結束的。

TAG: 太平軍太平天國同治江南兵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