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騶虞)

騶虞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仁獸,在傳說中它是一種虎軀猊首,白毛黑紋,尾巴很長的動物。據說生性仁慈,連青草也不忍心踐踏,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不吃。《山海經》卷一二〈海內北經〉:“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虞,乘之日行千里”。

騶虞的形象最早見於山海經,是一種“林氏國”出產的珍獸。(《山海經》卷一二〈海內北經〉:“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虞,乘之日行千里。”)

在後世的傳頌中不斷被神化為“仁獸”,明代永樂、宣德年間,多次有騶虞現身的記載,永樂二年九月丙午,周王朱橚來朝,獻騶虞,百僚稱賀。宣德四年三月,南京守備襄城伯李隆獻騶虞。有《明內府騶虞圖》傳世。

隨著細節的豐滿,騶虞作為神獸的特徵可概括為:

外形:虎軀猊首,白毛黑紋,尾長於身

習性:性情馴良,不忍踩踏草地,不吃活的動物。

行動:優雅敏捷,奔跑速度極快。

山海經(騶虞)

騶虞,又名騶吾、騶牙。一種說法是騶虞就是白虎。《詩經》中有這個詞,《毛詩傳》解說是獸名,白虎黑文,不食生物。《辭海》中有“騶虞”的條目。“不食生物”的說法是神化的說法,白虎也是虎,虎而白,是白化現象,很罕見的。又有一說‘騶虞’在《詩經》中指幫助諸侯管理莊園的獵官,“騶”釋為天子之囿,將“虞”釋為司獸之官。 另外一種解釋,古之騶虞即是今天的大熊貓。

山海經(騶虞)

相傳明永樂二年(1404年),神垕大劉山南出現了白虎,白質黑紋,不踏生草,不食生物,行則有二虎相隨,望之悍猛,近之則甚溫順。據說神垕西寺有個和尚來神垕常騎之,雨季發洪水還常馱人過河,這就是瑞應圖上所說的瑞狩騶虞。周王朱橚聞報往觀至境,並令人設籠捕之,三日不得。一日雷雨大作,至夜則雲開天朗,瑞狩騶虞徐步自入籠中,尾隨二虎自行離去。周王世子獻之於朝,百官表賀,永樂皇帝大加獎勵,並下詔于山前蓋廟立碑,名曰白虎廟,山後修橋,橋曰:“騶虞橋”,所以這裡盛傳著:“修起白虎廟,九缸十八窯”、“山前白虎廟,山後騶虞橋”,寶山出瑞狩,寶地出寶瓷,神垕之名由此更揚名天下。據明永樂三年(1405年)《鈞州神垕山神廟碑》文中記載:“……神垕山在鈞州之野……永樂二年秋,有瑞獸出焉……即《瑞應圖》所稱騶虞是也……御製金敕,加錫禮以褒焉。內外群臣拜表稱賀,而茲山之名,一旦播於天下矣。……大明永樂三年秋歲次乙酉周世子奉敕撰。”

TAG: 白虎珍獸黑紋永樂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