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山河月明》片頭曲:聽得我的脊背有點兒發涼

作者:劉宏宇

聊聊《山河月明》片頭曲:聽得我的脊背有點兒發涼

大型古裝歷史劇《山河月明》,據說風評較熱。因一向對“明史”不那麼感興趣,原本並沒打算看,只因極片段地聽了一耳朵這劇的片頭曲,很覺快意,就禁不住還是看了看。

因為電視臺運作的一些原因,總長不到兩分鐘的片頭曲,被截到只剩最後一兩句;對於急著追劇的觀眾,這許是很好的,可對於想把歌曲聽完整的筆者,就尷尬了。大概也是防疫期間閒的,挺執拗地想方設法從網上“摳”到了這首名叫《江山紀》的片頭曲,終於連詞帶曲聽了個透;然後,之前的“快感”倏忽蕩然無存,留下的卻竟是深深的恐懼式的心靈戰慄!

有興趣的話,不妨也上網搜搜《江山紀》這首歌,好好品品歌詞,特別是最後四句:

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誇天下壯。秦皇空此瘞黃金,佳氣蔥蔥至今王。

很豪橫是不是?很有氣勢對吧?可是……如果也看了《山河月明》這部劇,會不會也覺得有點兒脊背發涼?

聊聊《山河月明》片頭曲:聽得我的脊背有點兒發涼

(一)劇情故事及其“偏頗”的根由

簡單說一下《山河月明》這部劇——以明朝初年到永樂末年總共半個多世紀的時段為背景,從“皇權”角度講述“洪武”(朱元璋年號)、“永樂”(朱棣年號)兩朝的“頂級權爭”。

就這!完了!就筆者的認識而言,長達四十五集的大劇,真說起來,就這麼一句話!

不說什麼“為帝王將相歌功頌德”,也不糾結影視創作對於“歷史”的“忠誠度”——不說帝王將相說誰呢?老百姓?誰認識、誰知道啊!所以,站在“皇權”角度講歷史故事,無可厚非;畢竟,史書專注的是帝王將相,並不怎麼顧及“別人”。至於對“歷史”的“忠誠度”,不管怎麼說,近些年的古裝劇,總還是相比較而言“超越”了要麼戲說要麼乾脆“架空”的“娛樂精神”,有了點兒“正經樣兒”,姑且也就算“正劇”吧。

為讓沒看過劇的朋友也能明白筆者所述,還是扼要說說劇情故事——明初,“太祖”、開國“洪武皇帝”朱元璋,為穩定政權,一方面加強對敗逃的蒙元勢力(史稱“北元”)的軟硬攻勢,一方面不惜冒“戕殺功臣”之名,以果斷也可以說“暴虐”的手段,多輪、數度嚴厲懲治眾多“與民爭利”的功臣勳戚,籍以給予廣大平民(黎民)儘可能公平、寬裕的生存條件;其第四子、本是“戍邊藩王”的朱棣,又繼而冒著揹負“篡逆”千古罵名的風險,以戰爭(靖難之役)方式從“正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取皇權,在其父朱元璋“洪武之治”基礎上,勵精圖治,成就了從經濟到文化,從內部到外部,從陸地到海洋的一系列巨大功績,用二十來年時間(紀年22年),為明王朝全面打下堅實基礎,締造彪炳後世的“永樂盛世”,其本人,也榮膺中華民族數千年曆史上屈指可數的“大帝”之謂(慣常概念中,我國曆史上被稱“大帝”者僅五位——商武丁帝子昭、秦始皇帝嬴政、漢武帝劉徹、明成祖永樂帝朱棣、清聖祖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聊聊《山河月明》片頭曲:聽得我的脊背有點兒發涼

劇的第一主角是永樂大帝朱棣,但將近90%的分量,放在了其人在父親朱元璋、岳父徐達(元末明初傑出軍事統帥、明太祖朱元璋摯友幹臣、明朝極重要的開國元勳)、長兄朱標(懿文太子、明興宗帝、建文帝朱允炆之父)、正妻徐氏(仁孝文皇后、徐達長女)等人的教導、輔弼下,從頑皮少年成長為千古一帝的“歷程”,只用不到10%的篇幅“掠影”了“永樂大帝”在權力頂端的歷史做為——高速“跳轉”的年代加頻密的配旁白滿屏字幕,很“怠慢”了“永樂盛世”,幾乎可以說讓不知道或說不夠了解相應歷史的受眾,仍對這一“中古”向“近古”的“過渡”中可謂“最重要”的“劃時代”歷史事件白駒過隙、不知所云!

為什麼呢?為什麼“前傳”大大重於“正傳”?想來,大體原由,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史料所限——我們的史書,更善於或說樂於記述權爭、戰事,而相對輕視“政治承平”的時期,也可以說“不在意”絕大多數情況下更是人文進步、生產提升、技術與經濟躍進等等共同形成社會繁榮的“發展期”;這就形成了缺憾——即便很想大書特書“永樂盛世”,也恐怕沒有足夠的可參照的、不易遭到挑戰的“權威”資訊。

其二,講故事的需要——“承平”的“建設”有什麼意思呢?打打殺殺、爾虞我詐,才是更好的“故事”啊!甚至都可以說,離開了那些“衝突”,故事根本就講不起來,講了也沒人“買入”!追求驚險刺激,可以說是全人類聽故事、看熱鬧的“共同興奮點”;在我們民族而言,這個興奮點的“完備”,還須加上一個重要“輔料”,就是以“高層”、“頂端”為主角!

其三,想要“正化”或說“板正”明太祖朱元璋“戾酷”的“歷史臉譜”,並相應地“美顏”明初兩代統治者(朱元璋及其子輩),可理解為對“歷史共識”的辯駁、修正。

聊聊《山河月明》片頭曲:聽得我的脊背有點兒發涼

(二)為啥總盯著“明朝那點事”?

往近裡說,對於明王朝的“歷史關注”的“正經”起點,可能就是那本叫做《明朝那點事》的現代著述。再往前,比較深入大眾的,當屬上世紀七十年代(或更早)問世的長篇文學鉅著《李自成》。當然,以香港引領的很多“打底”明朝“廠衛”的傳奇武打影視作品(代表作《龍門客棧》及《新龍門客棧》、《錦衣衛》、《繡春刀》等)也“功不可沒”,以至於內地紛紛效仿(內地影視基本上除了“效仿”就是“借鑑”,少有“自主創新”,原因多重而難述),以至於受眾發出“讓錦衣衛東廠歇歇吧,能不能講點兒其他朝代的故事”的戲謔考問。

之所以比較“鎖定”明朝去評說、分析、講故事,大抵也是三方面原因:

一是,矛盾糾結的《明史》。《明史》,從“典籍”的角度來說,可以算是華夏“古文明”最後一部“正史”;其後的清王朝,由於歷史原因,並無與《明史》及之前的“諸史”可以“平起平坐”的“正史”,只有《清史稿》和“起居錄”這樣的多少顯得不那麼正式的著述;再往後,就……還是說回《明史》——“最後”的“完備史書”,可以讓後人比較完整地、處於更趨近“傳統角度”地較為“全面知悉”來龍去脈;同時,由於是在“非我族類”的“勝方”滿清統治者倡導、監控下所成,自成書至今,又始終被疑因“犬儒之智”而“非信”;於是,就成了“又可信,又可疑,不信則或無可信,信則難免偏誤”的矛盾體;又於是,可供挑揀、質疑、糾結以至“反轉”的“點”,就顯得豐富了起來。

聊聊《山河月明》片頭曲:聽得我的脊背有點兒發涼

二是,明王朝的“劃時代”地位——如果說,中國近代的落後、被動、屈辱“蓋由滿清之腐朽”,那麼,就似可以說,其根源,明朝“責無旁貸”!最簡單的“歷史公式”是,如果沒有明末的紛亂、衰敗,起於邊塞一隅、區區十數萬兵的滿蒙勢力,未必有機會“入主中原”,更也就難說會如事實發生的那樣,很大程度在“制度”上“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所以,歸根結底,“享國”比滿清更長久、曾經盛極一時的明王朝,才真正是中華民族“保持領先”與“積貧積弱”的分水嶺!很值得考究、惕省!

三是,相比之前諸多朝代和後面的清朝都更嚴酷、可謂“登峰造極”的“特務政治”所蘊涵的“歷史使然”和“歷史必然”帶給後世的太多疑問和深切思考——以“廠衛”為物化特徵的特務政治,給國家的順向發展造成嚴重阻力!甚至於有人認為,若非“特務政治”及其“根基”的“閹禍”,中華民族極大可能在明朝中期即進入“資本經濟”的社會秩序。即,明朝的某些機制,不僅成為其衰落、滅亡的導火索,更是阻滯整個民族“社會形態正向躍升”的重大障礙!換言之,明朝統治者,可以說是親手葬送了自己創造出的“進步”機遇!這難道不值得研究麼?這種在以往歷朝歷代都沒有的情形,不該好好“說道說道”麼?!

以上三方面相疊相融,確實使得明朝“有故事”、“有看點”、“耐品咂”。另外,其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平民”出身和百轉千回的“發跡史”,也多多少少“印證”了“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的“質樸民願”,使得這個朝代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具備了更豐茂的傳奇色彩和更具“貼近感”的“勵志”屬性。

相當遺憾的是,無論史籍的“兩面性”,還是特務政治的侷限性,都更只是提供了“講故事”的靈感和“切入點”,而基本可認為無關乎社會的進步、停滯或倒退。明朝的一切“故事”,跟之前歷朝歷代相彷彿,不過也就是在一個“死迴圈”裡“鬼打牆”罷了,談不到“如果那麼”、“如果不怎麼怎麼就會怎麼怎麼”,特別是關於“資本經濟”——印發紙鈔、手工業長足進步,都不能、不可能,改變“皇權家天下”的制度本質。

聊聊《山河月明》片頭曲:聽得我的脊背有點兒發涼

(三)兩千多年打不破的死迴圈

明朝的建立,是元末血腥紛爭的結果。現象上看,有點兒像隋唐之易,但本質上區別很大——隋、唐的政權交疊,主體的發生,還是在貴族階層內部,唐代隋,更是在隋“大定天下”基礎上政治秩序的“理順”;而明朝的建立及最初期的治政,面對的是武力強悍而政治智慧不足的蒙元(元朝總計九十多年不足百年,卻“歷十三世”,政治秩序極不穩定),接過來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且立國後長達七八十年間,仍不斷面臨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純粹“平民”且是“貧民”出身、“起事”前大字都不識幾個的朱元璋,雖深謀遠慮且善於用人,卻真心談不上有多麼的“雄才大略”,多疑、乖譎、深險的“人格特徵”,也註定了“安全壓倒一切”的統治理念。

比如:如同《山河月明》劇中大力表現的“與民共享天下”而非“與儒共享天下”的執拗,看上去很是親民,甚至都挺有“站在最廣大一邊”的意思,可實質是什麼呢?他就是“民”、“草民”,他能“翻天”,焉知不會有人效仿?不“安之”,不是等於給自己挖坑?

又比如:“與民共享天下”和“與儒共享天下”,難道一定就非此即彼?有沒有駕馭不了“知識階層”的“短板”?治理國家,要依賴“文官集團”,而又與之明確隔閡,若說缺乏政治智慧,倒毋寧說由於自身不足而“難以共情”、“力有不逮”。

聊聊《山河月明》片頭曲:聽得我的脊背有點兒發涼

再比如:為防功臣勳戚“作大”大肆分封子代的“藩屏”之策,不說“打破”了“大一統”格局,也是罔顧“歷史教訓”的“笨招兒”,說“倒退”都不為過!而這一現象的背後,可不還是滿滿的“家天下”思維定勢?!

不僅“家天下”,而且——天哪,居然,如同電視劇片頭曲所唱——江山相雄不相讓!

啥叫“相雄不相讓”?就是“強者為尊”!誰拳頭硬誰胳膊粗就聽誰的,而不是誰更“正確”更能“引領發展”才聽誰的!即,“家天下”基礎上,確立“專治極權”歸屬,還是要看“實力”!無論從我們民族的“傳統”來講,還是從當時“現時”形勢而論,所謂“實力”,更指向甚至是唯一指向軍事方面,赤裸裸的軍閥政治!

再看本文開頭就提到的那曲《江山紀》——秦皇空此瘞黃金,佳氣蔥蔥至今王。

“今王”,更指該劇的“男一號”永樂大帝朱棣。“秦皇”指秦始皇。“瘞”讀作yi、四聲,音同“易”,意思是埋葬、埋藏。秦皇“收天下之兵”,“鑄以為金人十二”,有說是“以弱天下之民”,也有說是發願天下永無兵戈——秦始皇帝實現大一統後,收繳“天下”所有兵器,熔鑄成了十二個巨型“金人”(銅人),既讓“民間武裝”難以構成可為“威脅”的戰鬥力,也宣示了不再戰爭至少不再大規模戰爭的心願。“蔥蔥”,茂盛、充滿生命力的意思。“佳氣”是什麼?指什麼?“空此”又是什麼意思?

以筆者粗淺的認知,是這麼理解“秦皇空此瘞黃金,佳氣蔥蔥至今王”這兩句“收官”歌詞的:秦始皇收繳武器以“安定天下”的夙願,是註定“落空”的,但他建立的“家天下”統治思想和“強者為尊”(江山相雄不相讓)的“佳氣”,卻充滿生命力如同昨天才誕生那般,傳襲到了一千大幾百年後的“燕王”朱棣那兒。

大明朝家天下!武力!戰爭!以戰爭論強弱,決成敗!

如是,真的是讓人膽戰心驚、寒慄難安!

聊聊《山河月明》片頭曲:聽得我的脊背有點兒發涼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投稿郵箱:

TAG: 天下明朝朱元璋永樂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