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識】古人喜歡吃什麼水果?

眼下,又到了各種新鮮水果上市的時節。

那麼,古代有瓜果嗎?古人喜歡吃什麼水果?

最新考古發現的桃核證實,殷商時期人們已有桃吃。從史籍記載來看,漢代皇家果園已栽植蘋果、葡萄;在中國古代,“南海獻龍眼、荔枝”被稱為“鮮獻”。而菠蘿、番木瓜、番荔枝等“洋水果”則是明末由海外傳入我國。

先秦時期“桃”最流行

《詩經》詩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從史料來看,先秦時期已開始人工培育、栽植果樹。在《經詩》《山海經》等古籍中,桃、李、梨、棗、梅等中國傳統的果樹都已出現在當時的果園裡。如《詩經》中,就有“丘中有李”“八月剝棗”“華如桃李”……這一類說法。

此外,《詩經·大雅·抑》中還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說法,折射出先秦時期在鮮桃上市後,古人和現代人一樣也喜歡拿桃送人,一起嚐鮮。

【百科知識】古人喜歡吃什麼水果?

當時,能得到長輩和領導贈送的桃子是一件頗有面子的事情,孔子當年就吃過魯哀公送的桃。據《韓非子·釋木篇》記載,當時魯哀公贈給孔子桃和黍:“仲尼先飯黍而後啖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孔子把黍吃了後才吃桃,為什麼魯哀公的侍從笑話孔子?原來黍是用來給桃去毛、揩桃子用的。

先秦人喜歡吃桃已為現代考古發現所證實,在浙江、江蘇、上海、雲南、山西、湖北等地,都曾考古出土過古代桃核,從殷商到秦漢時期都有,可見中國人食桃的歷史有多麼悠久。

先秦人喜歡桃,或許與對桃樹的迷信有關係。傳說中的蟠桃還是一種壽桃,仙界的“王母娘娘”過生日時曾開“蟠桃會”。清陳淏子《花鏡》“桃”條也有這樣的說法:“桃為五木之精,能制百鬼,乃仙品也。”

漢代皇家果園已開始栽植蘋果

秦漢時期,水果的消費量大增。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慄;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濟之間千樹萩……”棗、慄、橘的廣泛栽植,說明當時的消費量大,因為有消費市場,栽植果樹已成為當時重要的經濟來源。

這一時期,以西域過來的水果最受歡迎,如葡萄(安石榴)、核桃(胡桃)、蘋果(柰)等,都是這時進入中原地區的。

漢代皇家園林裡所植果樹品種十分豐富,上林苑裡還引種了不少進口優質水果。從《西經雜記》“上林名果異樹”條所記載來看,栽種的果樹多達幾十種。在這些水果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現代主力水果之一的蘋果的出現。

【百科知識】古人喜歡吃什麼水果?

“蘋果”得名時間並不很長,在明代中後期才出現。明王象晉成書於萬曆年間的《群芳譜·果譜》中出現“蘋果”條,稱“蘋果出北地,燕趙者尤佳”。在早期,古人稱蘋果為“柰”“林檎”“來禽”“楸子”“沙果”“文林果”“蘋婆果”等。

蘋果因“蘋(頻)婆果”而得名。宋無名氏《採蘭雜誌》稱:“燕地有頻婆,味雖平淡,夜置枕邊,微有香氣,即佛書所謂頻婆,華言相思也。”原來“頻婆”有相思之意,故古人還稱蘋果為“相思果”。

古代“鮮獻”,荔枝成為首選

秦漢以後,水果的種植進一步受到重視,北魏農學家賈思勰《齊民要術》中收入的果樹已有60多種。到唐宋時期,中國人的水果消費觀念又起變化,南方水果走俏。

在唐宋史料、醫書上,有關南方熱帶、亞熱帶水果的記述相當豐富。南宋詩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一書中,記述了50多種南方果樹;同為南宋人的周去非,在其《嶺外代答》一書裡,也記載了很多南方水果。因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楊玉環愛吃荔枝,故而荔枝的名氣最大。

楊貴妃出生在四川,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為了滿足楊貴妃,朝廷“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

唐代詩人杜牧因此寫下了讀者熟知的《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百科知識】古人喜歡吃什麼水果?

從史書上看,將南方水果送給北方權貴嚐鮮其實並非始於唐代楊貴妃,據《後漢書·和帝紀》記載:“南海獻龍眼、荔枝。”可見漢代已有舊例,古稱“鮮獻”。為了保證荔枝新鮮,漢代專設快速通道:“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漢和帝劉肇為此下了詔書,要求以後不再接受地方“鮮獻”。

“鮮獻”畢竟數量有限,北方人一直嘗試移植南方水果。如在漢代,眼下已上市的南方水果枇杷等便已栽進了西京附近的上林苑,故《西京雜記》“上林名果異樹”條才有“枇杷十株”的記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打敗南越王后,專門建了南方水果種植園,移植南方果樹。

在移植南方水果方面,清代的做法最絕——將果樹栽在桶內,等結果後再進貢,連桶一起移植。這般做法,以福建進貢荔枝最為拿手。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十年(1732年)四月二十八日,福州將軍、署理福建總督阿爾賽,“恭進荔枝樹四十桶”。這一“鮮獻”方式大為皇帝欣賞,乾隆在《食荔枝有感詩》里美稱之為“影留閩月帶根移”。

乾隆皇帝的香妃(和貴人)入宮時,從南方移栽到宮內的荔枝樹結出了200多顆荔枝,還被認為是祥瑞之兆,香妃因此受寵。

菠蘿、番木瓜、番荔枝等“洋水果”明末傳入明代,人們可選擇的果品更為豐富,水果的分類也更詳細。需要注意的是,明人所說的“水果”與現代概念並不一樣,專指菱、藕一類水生果實,而明人所說的“夷果”和“蓏果”,倒與現代的水果差不多。

夷果主要是指熱帶、亞熱帶果品;蓏果主要是指西瓜、甜瓜、葡萄、獼猴桃一類。蓏果在明代已不稀奇,民間都有種植,當時市場價格比較高的還是夷果一類。清嚴西亭在《得配本草·果部》“夷果類”中列舉了荔枝、龍眼、橄欖、榧實、松子仁、檳榔、大腹皮、枳子8種果實。

北方人喜歡吃熱帶出產的夷果,早在秦漢時已成時尚,香蕉、椰子、龍眼、柚子等當時都已“北進中原”。香蕉,漢代人稱為“甘蕉”或“芭蕉”,《太平御覽》引楊孚《異物志》稱:“剝其皮,食其肉,如蜜甚美,食之四五枚可飽,而餘滋味在齒牙間。”

明清時期,“洋水果”的流行成為一種消費現象。菠蘿、番木瓜、番荔枝等都是這一時期傳入的,其中尤以菠蘿引種最成功。

【百科知識】古人喜歡吃什麼水果?

菠蘿,古人稱之為“果鳳梨”“番菠蘿”。菠蘿原產南美洲的巴西、秘魯等地,在16世紀初先傳入印度和馬來半島,17世紀時傳入中國南方。

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廣東《東莞縣誌》“果之屬”部中,已出現了“山菠蘿”的記載。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廣東南海縣《九江鄉志》著錄“番菠蘿”,到17世紀後期,今天的廣東郊外已成片栽植菠蘿。進入18世紀後,菠蘿種植業發展迅猛,據清範瑞昂《粵中見聞》所記:“粵中幾村居路旁,多種菠蘿。”

TAG: 水果菠蘿荔枝蘋果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