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譜牒造假(二)

也談譜牒造假(二)

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陳氏線上寄語:

世上有“盛世修譜”的說法,於今承平日久,修家譜之風又盛。家譜對於家族史和社會史等,及在凝聚族親、鼓舞族群方面的重要的作用,在此不再贅述。因為工作的關係,小編也閱讀了不少家譜,發現有一股不好的風氣,就是喜歡攀龍附鳳,無視事實,把毫無關係的同姓中有名氣的古人,奉為嫡祖,四處炫耀。實際上這個風氣由來已久,就連帝王之家也未能免俗,也難怪平民百姓了。從3月14日起,本號將連續幾天轉發陳立中宗親的文章《也談譜牒造假》文章,歡迎大家閱讀並轉發擴散,願本文能給更多的宗親特別是參與修譜工作的宗親一些啟示。

也談譜牒造假(二)

作者:陳立中

宋代的譜牒,因為隋唐五代戰火頻繁所致,毀壞殆盡。不少世家大族也在戰亂中成了平民。因此宋代人修譜,幾乎上源喪失。但宋代的譜,又幾乎有了一個飛躍式的發展。其原因主要是和宋太宗主張的“孝治天下”有關。關於這“孝治天下”,必須從宋太宗的繼位說起:關於宋太宗趙光義繼兄皇位為帝,歷史上一直有著不同的說法。有野史載:公元976年11月的一個晚上,當時好大的雪。宋太祖召弟趙光義入宮,二人對飲至深夜。太祖將身邊人全部支開,只留下兄弟二人對飲。第二天太祖忽然駕崩。也有說當天晚上太祖醉,趙光義見太祖妃子花蕊夫人漂亮,忽起淫心,調戲花蕊夫人。太祖醒,見狀大怒,用旁邊的一柄當裝飾的斧子擊打弟弟光義。光義奪過斧子,殺了皇兄。這便是“燭光斧影”的傳說。但不管皇帝是不是屬正常死亡,繼位者應當是皇帝的兒子吧。可奇怪的是,繼位的不是兒子,卻是弟弟晉王趙光義,而當時太祖的大兒子趙德昭與二兒子趙德芳都已長大成人。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兄終弟及”的合法性,便搬出了一個其母杜太后的“金匱之盟”。這“金匱之盟”的推手應該就是趙普。

趙普讀書不多,只念了半部倫語,故說他是“半部倫語治天下”,但卻是一個十足的陰謀家。太祖趙匡胤的“陳橋兵變”是他的主謀,而此次的“金匱之盟”又有他的份兒。他說這“金匱之盟”是杜太后與宋太祖和趙光義一起訂的。說三人怕以後幼主即位,帝位容易被大臣篡奪,因此商量,杜太后的三個兒子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三支人輪流當皇帝。即老大死了,老二或老二的兒子當皇帝;老二死了,老三或老三的兒子為皇帝,如此類推,這樣不會出現主幼被篡的事發生。趙普還說,此“金匱之盟”是自己起的草。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一直打壓著四弟(三弟早逝)趙廷美,致使廷美英年早逝,大侄趙德昭、二侄趙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亡。這一切都不得不讓人生疑。有人說趙普在此事件中是見風使舵,也有人說他就是主謀。

因為宋太宗趙光義之繼位是奉母命為的帝,母命不可違,這就是孝,因而在全國上下大力推行孝治。修譜是孝的展現,孝文化的組成部分,於是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股撰修家譜之風。當時政府還把家譜視為“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的工具,宋代計程車大夫也特別重視。像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洵、黃庭堅、文天祥等都曾經親為主修。而歐、蘇二家之譜式一直為後世之典範。在宋代,修譜大多以“小宗之法”,五世為一祖,即現在修譜所說的“五世圖”。之所以只記五世,和唐末五代戰火把上源毀掉有關。在隋唐五代時,不少巨家世族也在此時淪為平民,甚至苦難不堪。如深究而上,士族已淪為庶族,對家族也會產生難堪,不如不究了。當然也有些族上溯數十代的,但上源正不正確就說不準了。

明清之際,政府大力鼓勵撰修家譜,連皇帝也號召百姓撰修譜牒,當時修譜成風。家族修譜,為了顯示家族的榮耀,往往請當時的名人為家譜作序。在清朝時,滿族人修譜特別積極,因為清政府規定,凡滿人襲爵、出仕,均要查驗家譜。此時的譜內容豐富,祖先名字、世系、事蹟、官職、得姓源流、遷徙狀況、祠堂墳墓、族中公產、族規家訓、人物傳記、藝文著作等全囊括在內。

明清時代的修譜,已不再像宋代家譜似的“小宗之法”,而採用“大宗之法”,動輒幾十世,往往將歷史上的本姓將相名人一網打盡。而世系也很不準確,其中虛假的成分特別多。明清時期,專造假譜的譜匠也應運而生。這些人粗知歷史,代人修撰家譜時,把此姓的將相名人千萬百計地全都會一網打盡,並且將一些歷史事件加入其中,把這譜搞得和真的一樣。因此明清時期,譜的虛假程度特別濃。我在一些書上,尋找到了一些冒認祖先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

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記載:“吳中有吳姓為讓王之裔,然貧落不能支。又一吳,其起家甚微,而其姊歸申相公,因得官鴻臚,驟為富人,浮慕讓王,與通譜牒。舊吳反事之為尊行,過從甚暱。時相公堵李為奚谷者,作詩嘲之雲:‘太伯之吳非此吳,聖賢不認認傭奴。只因太伯年深遠,要認當朝申姊夫。’”

今譯:

在吳中有吳姓是“讓王”吳太伯的後裔,但貧窮得家裡揭不開鍋了。在吳中還有一個姓吳的,開始家也十分貧窮卑微,因為他的姐姐嫁給姓申的宰相,因此他得了鴻臚的官職,很快成了富人。他特別羨慕“讓王”這士族的名氣,和“讓王”這後裔合了譜。之後,所有事情,“讓王”這吳姓反而處處以這合於譜中的吳姓為主,對他十分諂媚。當時另一個宰相叫李奚谷的,作詩嘲笑他說:“太伯之吳非此吳,聖賢不認認傭奴。只因太伯年深遠,要認當朝申姐夫。”(注:讓王:即吳太伯。古亶父生太伯、仲雍、季歷。因古亶父有意將位傳給季歷,因此太伯為成全父親和三弟,攜二弟仲雍逃到現在的吳地,成為吳國的第一任君主。因太伯將王位讓給弟弟,故稱“讓王”。詩的大意是:

吳太伯後裔這個吳並不是你們合譜進來的這個吳,你家聖賢不認認家奴。只因為吳太伯過去的時間太久遠了,你要認的不是這個家奴吳而是他在朝中姓申的姐夫)。

李奚谷的詩譏誚這冒認祖宗的吳姓和這將祖宗出賣的吳姓可謂是入木三分,二人的卑鄙也的確真令人不恥。

第二個故事:

說有一叫林可山的人,嫌棄祖上出身貧寒,竟認林逋(林逋:諡和靖)為七世祖。他怎知道林逋一生沒娶過媳婦,以梅鶴為伴,人稱“梅妻鶴子”。因為林逋是名人,有同於今天的“公眾人物”,其根本沒娶過妻的事情人人知道,《宋史 林逋傳》中明明記錄:“不娶,無子”。因此他的此舉引起了人們的嘲笑。有人作詩云:“和靖當年不娶妻,因何七世有兒孫?可山認作孤山種,正是瓜皮搭李皮。”(孤山:林逋隱居於杭州孤山,因詩云“孤山種”)這豈不令人笑掉大牙。

第三個故事:

明代太倉孔子後裔孔士學,家境貧寒。在常州有一孔姓富家人想和他合譜,以此由庶族變成士族,但遭孔士學的拒絕。至孔士學過世後,家中人因生活困難,將家譜賣給了常州那個孔姓富人,此人世系一下子便成了孔子後裔。

第四個故事:

有一個叫孔之仙的人,想冒充孔子後裔,自稱是孔子四十九代孫,被孔氏族長孔砒發現,拒不承認孔之仙的聖裔身份。孔之仙惱羞成怒,竟殺孔砒一家十三口,製造一起大血案。

故事五:

侯景之亂,侯景為帝。手下拍侯景馬屁的王偉要侯景以天子之制立七廟。王偉問侯景祖先的名字,侯景只知父親叫侯標。於是王偉便杜撰世系,以漢司徒侯霸為始祖,晉代名士侯瑾為七世祖,一個假世系就這樣編造完成。

故事六:

曹操在世時,撰寫過一部《家傳》,說其始祖為后稷,后稷後代周文王。武王克商,封弟弟姬振鐸於曹邑,這便是曹家的受姓祖。至曹操孫子魏明帝曹睿,追尊高祖父曹騰為高皇帝,在曹騰碑文中為“曹氏出於邾”,是邾國曹安的後代。曹安是古帝高陽氏(顓頊)的後裔。這樣高陽氏(顓頊)又代替了后稷。後又有儒生高堂隆考證說“魏皇是帝舜的後代”。一祖三易聖人,叫人信誰的!至《三國志》裴松之注中援引吳人作《曹瞞傳》中透露,曹操的爺爺是個宦官,根本不可能有孩子,是從夏侯家過繼過來改姓曹,這就是曹操的父親曹嵩。

帝王家世系尚是如此,況平民百姓家!

故事七:

杜月笙沒發跡前只不過是一個在上海灘上賣水果的,發跡後的杜月笙請名士楊度為自己修家譜。開始楊度為他選唐朝宰相杜如晦為先祖,杜月笙嫌如晦這個名字晦氣,後楊度又為他換了杜甫,這樣杜月笙便變成了杜甫的後裔。

故事八:

袁世凱稱帝后,無恥文人張伯楨為拍袁世凱的馬屁,先偽造了所謂的明刻版本《袁氏世家》,列出袁氏祖先為明朝忠臣袁崇煥。胡編什麼“袁崇煥遇禍以後,子孫某支從東莞遷到河南省項城”,並說:“項城(袁世凱)今日,正位燕京,食舊德也。”於是左右官吏聯名上書,奏請尊祀明末名將袁崇煥為“肇祖原皇帝”,袁世凱派專使“赴廣東東莞縣致祭”。

在族譜中經常見到拿來當笑話講的故事,那是五代後唐宰相郭崇韜冒認唐名相郭子儀為四世祖的故事,宋代名將狄青的手下要狄青冒認唐代名相狄仁傑為祖先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成了千古笑話。因此有資料說:“在現存的許多明清家譜中,唐宋以前的世系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名人,許多就是這樣編造出來的。”然而這樣的編造,這樣的笑話,只要家譜存在一天,就不會停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明天繼續)

TAG: 太伯趙光義家譜修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