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內閣制度為何建立,建立後又產生了怎樣一系列的影響

全文共1743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中國封建社會延續了兩千多年,而古代的宰相制度從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演變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持續了近兩千年時間。自古以來,宰相和皇帝之間的權力之爭就一直存在。

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統領六部,自此以後宰相制度消失。在明朝建立的初期,中央政府設立了三個機構,分別是中書省(行政),都督府(軍事)以及御史臺(監察)。

其中由中書省的省長去擔任宰相,相當於是皇帝的助理,並且設立了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以及工部。而後為什麼又產生了內閣制度呢?

明朝內閣制度為何建立,建立後又產生了怎樣一系列的影響

當時隨著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起了大明王朝,中國封建社會已經開始步入晚期,統治階級更加貪汙腐敗,社會矛盾開始日益嚴重。

一、內閣形成

(一)內閣建立的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了之前歷史上宰相專政獨權,妨礙阻止皇帝行使權力的教訓,誣陷其宰相胡惟庸驕橫專權,意圖謀反,立刻下令撤銷了中書省的編制以及宰相的職位。

明太祖朱元璋在沒有任何助手幫忙的情況下,可以單獨處理國家的任何事務,從而加強了君主專制的需要,並且使君主專治制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二)內閣建立的初期

宰相廢除以後,明太祖朱元璋的工作量開始迅猛增加,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平均每天需要親自批閱一百五十份奏章,裁決三四百種案件。忙的頭腳倒懸,而他也不允許別人幫他一起分擔。所以開始依靠內閣,讓那些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明朝內閣制度為何建立,建立後又產生了怎樣一系列的影響

(三)內閣制度的形成

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後,其孫子朱允炆(建文帝)繼位,不久後明成祖朱棣叛變,成為新的明朝的皇帝。而明成祖繼位後,命令七名翰林的官員進入文淵閣開始工作,參與國家事務的商討與決策。

因為需要避諱宰相的名稱,所以稱為“內閣”。而《明史》曾記載“授餐大內,常侍天子殿閣之下,避宰之名,又名內閣。”由此,內閣開始正式形成。

(四)內閣的發展

到了明宣宗時期,內閣開始愈演愈烈,明宣宗開始有了內閣大學士,從而將“票擬權”的權利開始無限放大。(票擬:皇帝讓那些大學士在奏章或者案件上填寫一些建議和意見,處理方法)。

而到了明神宗時期,開始有了內閣首輔,並且侵奪六部的職位,各部的權利全部歸內閣(張居正)。

明朝內閣制度為何建立,建立後又產生了怎樣一系列的影響

二、內閣制度的影響

(一)利

其一內閣制度的出現,使一直以來存在的宰相制度給廢棄,讓皇權更加集中,皇帝可以真正“當家作主”,不需要再去詢問聽從宰相的意見,君主專制制度,達到歷史上的最高峰。

其二內閣制度的出現,從根本上減輕了皇帝的工作壓力;其三內閣制度的出現,避免了宰相獨攬政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橫朝野”的現象。

其四內閣制度的建立,在選人用人上比宰相制度時期,更加公平與平等;最後內閣制度,也使明朝開始走向繁盛時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明朝內閣制度為何建立,建立後又產生了怎樣一系列的影響

(二)弊

內閣制度形成的時間足夠長,雖然說一直沒有什麼“名正言順”的地位,但是它體系是非常完整的,而且模式固定統一。

內閣和皇帝擁有的皇權,矛盾日益加重,但是又不得不去屈服在皇權的壓制下;第二內閣和司禮監相互制衡,也與六部經常互相爭權,導致內閣中矛盾激烈。

而最開始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但是他出身於民間,政權本身又是他自己創立的,對於特別繁瑣的政務,他還可以勉強對付,雖然壓力大,但是也可以處理完。

但是他的後代,都是在深宮裡長大,在面對這麼多政務的時候,難免手足無措,所以開始依靠內閣,甚至是宦官,這就是讓國家的政治權利緩慢的落入大學士的手裡,變成沒有頭銜的“宰相”。

第三皇帝為了對內閣和大學士的制衡,給宦官參加國家政治,提供了有利的機會,所以明後期形成了特別嚴重的“宦官當權”。

明朝內閣制度為何建立,建立後又產生了怎樣一系列的影響

任何一個朝代興衰,都是有過程慢慢演變,特別到明神宗時期,皇帝多年不上朝,大學士們幾個月幾年都看不到皇帝,這就導致“宦官當權”。

原因特別簡單,他們負責伺候皇帝,在皇帝之間跑腿,而內閣的“票擬”權,全靠宦官來傳遞,甚至皇帝對大學士的印象,也是靠宦官的報告,這就導致政權從大學士的手中,最終落入宦官手裡的結局,從而加劇了明王朝的衰敗。

不過,內閣制度的建立,使清朝的皇帝也延續了這個統治模式,清朝“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沒有走上明朝後期“宦官當權”那種黑暗道路,反向地也證明了,內閣制度還是屬於成功的,明朝的覆滅和衰敗,內閣制度雖然逃脫不了關係。

但是,明朝衰敗是有多方面和因素存在,而內閣的成立並不是其主要的原因,反而也是明朝走向繁榮昌盛時期的主力軍。

參考文獻:《明史》

TAG: 內閣宰相制度皇帝明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