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分水嶺在哪,戰國是如何形成的,看六卿專政與三家分晉

春秋戰國分水嶺在哪,戰國是如何形成的,看六卿專政與三家分晉

在前一段時間裡,老龍和大家一起說了我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春秋時期,介紹了從平王東遷到春秋五霸的人物、事件、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內容。春秋時期是我國諸子百家創立與形成期,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形成了那個時期的思想、文化的空前大繁榮。然而,春秋時期的百花也有凋謝的時候,這個情況歷史上就叫春秋轉戰國。當時的情況如下所述。

春秋戰國分水嶺在哪,戰國是如何形成的,看六卿專政與三家分晉

01 六卿專政,主弱民避。

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春秋末期,新興的封建勢力,已經在一些國家逐漸成為經濟上力量雄厚而居主導地位的社會力量。這種情況的結果,必然要求進一步在政治上也成為一種支配勢力,即要求取得政權,以便保障在經濟上已經取得的利益。於是,一些代表新興封建勢力的卿大夫,便利用舊的統治者日益奢侈腐化,“厚作斂於百姓暴奪民衣食”的時機,以民眾救世主的面目出現而實行些比較開明的政策。他們給人民某些好處,以換取民眾的支援,藉機向各國舊勢力的代表—公室及其首領國君展開鬥爭。用奪取政權的方式來達到新興封建勢力進行政治變革的要求。這種情況,以晉國表現得最為突出。

晉國,原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受封所建,在西周時是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平王東遷後,晉與鄭國同為王室兩大支柱,故《左傳》說周室“晉鄭焉依進入春秋,鄭國漸漸衰弱下去,而晉國則日漸強大。到登秋中期的晉文公重耳(前636—前628)之時,晉國強盛達到了頂峰,成為春秋五霸中有名的霸主之一。晉文公死後,晉襄公(前627前621)即位,依靠文公舊臣的輔佐,算是保持了晉國的霸業。但卿大夫的勢力日漸強大起來,以晉君為代表的公室則日漸衰弱。後來的晉悼公(前572前558)復霸不過是迴光返照,從此以後,晉國的霸業也就結束了。往後的國君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春秋末年,晉國的階級矛盾也尖銳化起來。

春秋戰國分水嶺在哪,戰國是如何形成的,看六卿專政與三家分晉

據《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當時就連國都也“盜賊公行”,國賓館也感到不安全,要修築起高高的牆垣,裝上堅實的門戶才覺得要保險一些。可見社會秩序非常混亂,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用當時晉國人的話說,已經是“庶民羆(pi,音皮)敝(bi,音蔽),而公室滋侈;道饉相望,而女富指嬖寵之家)溢尤”(見《左傳·昭公三年》),簡直是民不聊生,人民貧困飢餓,到處是逃荒討飯的。

而舊的貴族老爺、國君的親信寵臣們,則愈是奢侈荒淫,腐敗不堪。在這樣的形勢下,老百姓根本不願為“公家”幹事,聽到“公家”有什麼差使,有如遇到敵寇一般,相率而逃。這便是《左傳》上說的“民聞公命,如逃寇讎(仇)”。結果晉國形成“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誰也不肯為“公家”出力氣。

晉國卿大夫的勢力雖然日益強大,但相互之間並不團,而是你爭你鬥,都想保持各自的勢力。晉國有名的卿大夫原有十幾家,在晉文公稱霸時,不少家都是他的得力助手。但在以後的內部鬥爭中,一些家衰落下去了;從前有名的欒、郤、原、狐、續、慶、伯諸家,都已降在皂隸,至春秋末只剩下知氏、範氏、中行氏和韓、趙、魏六家,即所謂“六卿”,崇洋媚外時也有稱為“六將軍”的。他們完全控制了晉國的軍政大權,形成了所謂“政出家門”、“軍出六將軍”。歷史家稱之為“六卿專政”。

春秋戰國分水嶺在哪,戰國是如何形成的,看六卿專政與三家分晉

02 三家分晉,君臣顛倒。

六家中的範氏、中行氏後來也倒下去了,剩下的知氏和韓、趙、魏四家掌握了晉國命運。從六卿專政,到四卿掌權的事實,說明當時晉國新興勢力不斷增長和強大1965年12月在山西侯馬發現的“盟書”,就是這段劇烈鬥爭歷史的見證。這批寫在圭形玉石片上的盟誓公約,時間大致是從晉定公十六年(前495)開始逐漸積累下來的。其中主盟人就有四卿之一的趙氏—趙簡子(即趙鞅,又叫趙盂)。從盟書內容,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新舊勢力之間的劇烈鬥爭,以及新勢力在鬥爭過程中不斷髮展和取得勝利的情況。

公元前454年(晉出公二十一年),知、韓、趙、魏四家滅範氏和中行氏,並將土地正式瓜分了。本來,照傳統慣例是,一個卿大夫亡了,土地應該歸還給“公家”—國君。可是,這次卻沒有將範氏、中行氏的土地交還給晉出公。為此,出公心裡大為不滿,想勾結魯國、齊國來干涉。然而,時代已經不同了,四家反而把出公趕跑了。

春秋戰國分水嶺在哪,戰國是如何形成的,看六卿專政與三家分晉

剩下的四家中,以知氏最為強盛,野心也最大,他時刻想把別人吃掉,以便獨佔晉國。知伯瑤打著增強公室的幌子,要韓、趙、魏三家各拿出部分土地和民眾給晉君,實際上是想以此削弱別人而增強自己的實務。三家中的趙氏不願意,知伯瑤就脅迫韓、魏一起向趙襄子發動進攻。

三家聯軍進逼趙地,趙襄子退過晉陽(今山西太原)。晉陽是趙氏多年苦心經營的地方,城池堅固,糧食、兵器等也多有儲備;又加上趙氏原來對晉陽的民眾實行了一些比較開明的措施,較為得人心。所以趙襄子能率領全城民眾堅守抵抗。知、韓、魏聯軍連攻3年不下,於是知伯企圖決晉水,淹趙軍,迫使趙氏投降。大水灌進晉陽城,全城民眾撤到高處堅持奮戰。

這時趙襄子的家臣張孟談建議利用知伯與韓、魏兩家的矛盾。張孟談乘著木船偷偷去到韓、魏營中游說,提出打敗知伯後,除了歸還知伯強奪的土地外,並將知氏的土地三家平分。原來韓、魏與知伯聯合攻趙,本是無可奈何。又如上知伯驕橫,割去了他們的土地,心裡早憋著一肚子怨氣。經張孟談一鼓動,韓、魏就和趙家聯合起來,趁知氏得意忘形沒有準備的時候家突然向知伯瑤發動攻擊,捉住了知伯瑤,滅亡了知氏,瓜分了土地。

春秋戰國分水嶺在哪,戰國是如何形成的,看六卿專政與三家分晉

剩下韓、趙、魏三家,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而晉國的國君呢,反倒成了傀儡,把三家毫無辦法。三家勢力雖然都強於公室了,但都擔心晉國公室再強起來,的既得利益。於是,三家又共同策劃進一步削弱公室。

公元前433年(週考王八的),利用新立的晉幽公羽毛未豐軟弱無能的機會,又將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今山西聞喜縣境)、絳州(今山西翼城東南)兩處留給晉君外,都給瓜分了。韓、趙、魏三家的地盤更擴大了,原晉國國君更進一步降到了三家之下,反而到三家去朝拜。原來的君臣關係顛倒了過來,韓、趙、魏三家實際上已經升到了諸侯地位。

春秋戰國分水嶺在哪,戰國是如何形成的,看六卿專政與三家分晉

03 五霸終結,七雄形成。

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韓、趙、魏三家同時派人去王都。名義上是去朝見周天子,實際上要周天子正式冊命他們為諸侯。周天子眼看晉唐叔之後已經不行了,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已是既成事實,也就只好順水推舟,正式加封韓虔為韓侯(即韓景侯)、趙藉為趙侯(即趙列侯)、魏斯為魏侯(即魏文侯)。

三家取得周天子的正式冊封后,也就名正言順地做起諸侯來了。韓、趙、魏三家各自正式自立了宗廟,建起了都城。韓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兼併鄭國遷到鄭(今河南新鄭縣);趙都原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這時都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公元前386年又遷都邯鄲(今河北邯鄲);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7公里的禹王村),公元前361年又遷都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春秋戰國分水嶺在哪,戰國是如何形成的,看六卿專政與三家分晉

公元前403年,三家被正式列為諸侯。七雄(秦、楚、齊、燕、韓、趙、魏)並立的局面也就形成了。但當時晉君並沒有從此取消。到了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周成王之弟唐叔虞所建的晉國,才完全從歷史上消失。

04 圖文總結與啟示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除晉國的最後國君——晉靜公,最終完成三家分晉的歷程。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從此,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後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分水嶺在哪,戰國是如何形成的,看六卿專政與三家分晉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產生了,由此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霸權政治結束了,七雄兼併的戰國序幕也相應揭開了。

“三家分晉”是以新舊勢力鬥爭為表現形式的晉國社會變革的結果,是中國古代歷史從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同時也標誌著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了中國封建制度的確立。

TAG: 晉國三家公室勢力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