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谷口村骷髏廟考述

高平市谷口村骷髏廟考述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1-25王福才(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

摘要∶戰國時期長平之戰,四十萬趙卒被秦將白起坑殺,屍骨遍野,血流滿地。唐玄宗於開元十一年(723年)幸潞親祭,井將“殺谷”易名“省冤谷”。此後,在該地谷口村起拉,建堂,蓋廟,且名之為“骷髏廟”,祀趙括及被坑殺之趙卒,當地官吏每年春秋致祭。骷髏能成王,此地所獨有。因而對骷髏廟的研究,具有其獨特的價值。

高平市谷口村骷髏廟考述

高平,戰國趙邑。西漢置泫氏縣,屬上黨郡,東漢、晉因之。北魏改泫氏縣為玄氏縣,屬建興郡。北齊天保元年(550年),改置高平縣,屬長平郡,故治在今高平。《水經注·沁水》∶“絕水又東南流,徑泫氏縣故城北。《竹書紀年》曰,晉烈公元年,趙獻子城落氏。”《元和郡縣誌》澤州條載∶高平縣“南至州八十里,本漢泫氏縣,屬上黨郡,在泫水之上,故以為名,後魏改為玄氏”。唐先後屬蓋州、澤州,宋、金、元、明俱屬澤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屬澤州府,民國屬冀寧道。1985年前屬晉東南地區,後屬晉城市,今稱高平市。明郭子章《山西郡縣釋名·高平縣》∶“四面皆山,而中有平地,故曰高平。”【1】(P232—238)

谷口村位於高平市西5裡,原名哭頭村,傳為秦將白起坑殺40萬趙國降卒處之一。現有村民約220戶,820人,95%為申姓。村民以農業為主,兼營副業,歷史上就擅磨“白起豆腐”,為當地名特產。以豆腐象徵“白起肉”而痛吃之,反映了當地民眾對白起坑殺趙卒的深惡痛絕。

骷髏廟建於村北白起臺(又名頭顱山)上,《高平縣誌》卷五“山川”雲;

頭顱山,縣西五里。秦白起坑趙降卒四十萬,唐元宗收頭顱葬於此建廟,有司春秋祀之。《一統志》;頭顱山在高平縣西南。《水經注》;秦坑趙眾收頭顱築臺於壘中,因山為臺,崔巍桀起,今仍號目白起臺。《一統志》又載∶偶髏山引據《寰字記》,在高平縣西五里。晉永嘉中,劉聰舉兵積屍為需髏山。按,今止一畝,積屍之說,蓋附會耳。【2】(P2)

1965年,骷髏廟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廟院寬10。37米,進深14。6米。現存建築主要有正殿、配殿、山門、關樓等。

正殿三楹,通闊7。36米,其中明間寬2。70米,簷廊深1米,進深4。78米,基高0。37米。懸山頂,脊施黃色琉璃,餘為灰板瓦,鴟尾、火珠已缺,垂獸仍存,前三後二共五椽。四簷柱為方釀角,收煞不明顯。鼓霾礎四空雕幼獅、白兔、小鹿、老虎,四上角雕獸頭,楞上雕各種造型,十分華麗。柱頭鬥棋三曬,不出昂。闌額上櫨鬥,出一跳,上出耍頭,耍頭即乳袱,內接四椽楸。補間華棋,明間為海日浮雕,次間為花卉浮雕。由額兩端與雀替為整塊大木雕,自左至右依次為單神羊花卉、雙神羊風凰牡丹、獅子繡球、鳳凰牡丹,神羊作奔騰狀,昂首。二直模上下方格窗上有橫帔。六轉四扇門,石檻,無砧。正殿內磚砌神臺一座,高2。13米;寬1。36米。上期一神像,為儲髏王夫婦,身著袍,雙手拱起,似捧一物,可能為笏,頭顱已被盜。正股兩旁無側殿,其處左為偏廈一間,右為坡屋一間。

東西配殿各五間,硬山頂,墀首磚雕,左上下為神獸,右上下皆銅錢。五間中的上三間有方抹角柱,下二間無柱,僅一門一窗。配殿下各有一間小屋。東配殿供泰五將軍,據廟內清乾隆三年(1738年)《永綏吉兆》碑載,五將軍為孫立、李思、杜平、任安、耿彥正,然此五人於史籍無考,生平事蹟不詳。

正南為二層建築,上為關樓,下為山門。山門寬7。72米,其中明間寬2。50米,次間寬3。97米,方形小抹角柱高2。47米,方磴礎。關樓三間,與山門同寬,硬山頂,埋頭磚雕圓形萬字。圓木柱高1。72米,木柱鬥口跳出耍頭,螞蚱頭變形,正心瓜棋形同翼棋。補間小童柱,上有散鬥,上下層,中間四椽袱伸出斷面護朽,面雕寶瓶。補間無斗拱,施雲託,透雕花卉、雙魚。明間木欄杆,兩次間窗戶上下為方格,中間為直欞。

關樓旁左配殿下有單間小屋,三椽,坡頂。右配殿下,樓西小屋四橡,內有火炕,保管員住處,房門通山門。

谷口村骷髏廟建於村北頭顱山,頭顱山又稱白起臺。清光緒十年(1883年)《重修骷髏廟記》碑載∶

高平城百五里,有地名“殺谷”,乃長平之役秦將白起坑趙降卒四十萬處。唐明皇幸潞,見頭顱似山,骸骨成近,觸目傷心,敷有司掩埋之。鳩工建廟,顏其額曰“骷髏廟”,易其谷曰“省冤谷”。春秋祭祀,守土者親詣致祭,歷代相因。

碑雲骷髏廟建於唐玄宗時期,是很不準確的,陳學富所撰碑文,是將歷代數事綜合而言。據金皇統元年(1141年)王庭直撰《省冤谷記》載,在唐代,僅將殺谷易名省冤谷而已,並未建廟。

(餘)後令高平,問其自,乃古長平也。詢其故跡,父老曰∶城西北十五里有地曰殺谷,乃秦將白起坑趙降卒四十萬之所。當時頭顱似山,做骨成邱。何晏亦嘗哀悼。至唐易名省冤,則長平故事,其來久矣。

《山西通志》卷五三古蹟考四“省冤谷”考引《太平記》亦未載建廟事。

澤州高平縣,省冤谷東西南北各六十步,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秦壘西面百步,即趙括被殺,餘眾四十萬降白起之處也。起懼趙變,盡坑之,露骸千步,積血三尺,地名殺谷。唐開元十年,明皇行幸,親祭,改省冤谷。【3】(P3862—3864)

唐玄宗幸潞,是在開元十一年(723年),新舊《唐書》均載。《山西通志》中“唐開元十年”,誤。《舊唐書》卷八“玄宗紀”雲;“(十一年)康辰,幸幷州、潞州,宴父老,曲教大辟罪以下,給服五年。別改其舊宅為飛龍宮。”【4】(P3505)《新唐書》卷五“睿宗玄宗紀”記載於此大體相同,但較簡約∶“(十一年)庚辰次潞州,赦囚給服五年,,以故第為飛龍宮。”【5】(P4147)

到宋代,當地官吏掩骨啟墳而祭之,未見有建廟記載。王庭直《省冤谷記》載∶“運判馬城經過此地,移檄縣僚收拾遺骸於谷口,鑿坑深闊,以左右前後溝壑數十里暴露之骼畢集,而藏揜之地啟墳祭之,使後人不踐履爾。”到王庭直任高平縣縣令時,“觀其墳,已為奸農所侵,僅存數尺而已”。“辛酉(皇統元年)清明日,庭直率本土士眾,攜酒餚,奉香火,張聲樂,具服祝,謹詣其谷,吊以祭之”,並“勸鄰農於所佔墳地外,更四面各廣八步,起供堂一所於其上,植美木成圍,俾永久知所悼惜”。可以說,到此時,才有骷髏廟之雛形。

骷髏廟之初具規模,是在明萬曆間劉應召令高平縣時完成的。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王興撰《高平侯劉公重修骷髏廟記》載∶

維時明府劉公主計藍土,登白骨之坑,謁骷髏之象,徘徊瞻顧者久之。既而愀然曰;以四十萬之生靈,而僅食一字,可為痛哭者,此而猶若者是乎?其牆熔敗壞也,誰司茲土而令若是?毋亦餘一人之責乎?乃議舂築興土木,圖所以為修葺者,越兩月而告成,在清代,據碑刻記載,骷髏廟在明萬曆時建築的基礎上,有過兩次重修。一次是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骷髏廟原有“重修骷髏廟碑”一通,今已不存,重修情況不詳;另一次是在光緒十年(1884年),由時任高平縣知縣陳學富倡修。陳學富撰《重修骷髏廟記》雲∶“(予)遂捐俸金以為之倡。向義者聞風樂輸,聚錢數百千,擇日興工,盡卸其舊而改作之,崇基隆棟,規模宏敞,周繚崇柱,苫覆陶瓦,創制一新。廟內神像,仍崇祀大王,群魂亦得所依而與享焉。”正殿現存此次重修之脊枋題記∶“時大清光緒庚辰五月上澆,署高平縣知縣陳學富重修。”現今所存之骷酸廟,基本為此次重修之遺構。

骷髏廟祀長平之役中戰死和被秦將白起坑殺的四十餘萬趙卒,主祀骷髏王趙括。記載長平之戰的歷史文獻,主要是《史記》的《白起王剪列傳》和《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後葉,秦國經過“商秧變法”,整體國力和軍力在列國中的優勢日益明顯,其兼併戰爭程序亦日益加快。特別是魏人政治家范雎到秦國推行“遠交近攻”戰略以來,矛頭直指三晉。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伐韓,拔野王(今河南沁陽),切斷了韓上黨郡(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與以都城南鄭(今河南新鄭)為中心的韓本土的聯絡。上黨那守馮亭以上黨歸趙,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趙發重兵進駐戰略重鎮長平(今山西高平)拒秦,秦則派大軍進攻長平。戰爭初期,趙軍不敵秦軍,先頭部隊傷亡了少數將校,陷落了一些前沿陣地。趙軍主將廉頗針對敵強我弱之實際,遂採取新的戰爭策略,即佔據有利地形,堅壁固守,以逸待勞,以圖相機後發制敵。廉頗的戰策顯然有效地遏制了秦軍攻勢,因此形成秦趙兩軍對峙不分勝負的局面。秦軍遠道而來,久拖不決之戰對其大為不利。秦國無奈,遂行反間之計。趙孝成王信秦之計,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趙括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熟讀兵書而無實戰經驗。藺相如和括母反對以括為將代廉頗,孝成王不聽。秦聞括代廉頗為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神將。趙括至長平,一反前此廉頗戰略戰術,易置軍吏,下令全線出擊秦軍,結果前陷重圍,後斷糧道,戰局形勢急轉直下。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以英勇善戰馳名列國的趙軍雖經蝶血拼搏,殺傷秦軍過半,卻終不得突圍,直至趙括赤膊上陣被射殺後全軍降秦,而數十萬趙卒除幼小者二百四十人被放還外,悉為秦將白起設詐坑殺了。而武安君白起在此戰後不久,因故被秦王免為士伍,遷之陰密。行至杜郵,秦昭王乃使使者賜之創,自裁。故明朝卜汝梁《弔古長平》詩有“快哉杜郵劍,庶幾稍有天”之句。

這次戰役是春秋戰國時代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於後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其經驗教訓為歷代軍事家所重視。這次戰爭也是我國古代死傷人數最多、最慘烈的戰爭之一,趙軍四十五萬人或戰死或被坑殺。這固與趙括無實戰經驗且指揮失誤有直接關係,被後世視為“紙上談兵”之典型,然而他畢竟是率領趙軍給秦軍以重創的主帥,故能享受後人奉祀。“高平侯劉公重修骷髏廟記”雲∶“唐玄宗幸潞,慘趙軍之禍而祝垣以祠之,侈為王號。”碑記作者王興雖不信骷髏王即趙括,認為“王神不可考”,卻也記載了當地傳說,“或曰王號者,即趙括也”。谷口村濟瀆廟存有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增修邑哭頭村高模祠碑”一通,碑中則明確記載骷髏王為趙括∶“迨我明興,詔立趙王廟,俾有司時祀之。”清順治間郭元佐所題《弔古長平》詩中更確指骷髏王即為趙括∶“況加王大號,勝讀父多篇。”

趙括死後被奉為骷髏王,也算死得其所。據《高平侯劉公重修骷髏廟記》記載,骷髏廟建“正殿三楹,冕旒金焉,形如負展,即骷髏大王。東西各三楹,嚴枚奧穿,以息餘卒之遊散者。前築門樓,匾曰‘骷髏廟’,蓋將使骨不封丘、魂無依附者,知所望而趨也。噫!廟貌新則精氣聚,則魂魄安,地下嬰兒之憾可少減於萬一哉,……趙軍之靈庶幾可慰矣”。

趙括被奉為骷髏王,由當地官員春秋致祭,香火不旺,這從歷代碑記可看出。或墳地“為奸農所侵,僅存數尺而已”,或廟宇傾紀,久不修葺,有清一代二百餘年,僅重修兩次。究其原因,大概與民眾並無多大利害關係所致。一般神靈,能御災捍患,有禱必應,與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故民眾奉祀既虔且勤。骷髏廟所祀,冤魂屈鬼而已,民眾只有敬而遠之,以免被冤抑之氣變為病疫所害。《增修邑哭頭村高煤祠碑記》載∶“迨我明興,詔立趙王廟,俾有司時祀之而鬼聲熄。土人更因泉臨池,立濟瀆廟其上,而附以高煤祠,為祝□一太觀。每歲竟春三月,金鼓壎然,薦犧燎薪之趾相錯也,鬼聲更何有哉。”

《高平縣誌》卷六“風俗”雲∶“春祈、秋報,禮也。城鄉迎神賽社,鼓吹鳩眾,戲優雜查,按月恆有。”【2】(P3)骷髏廟儘管香火不旺,但也未能免俗,每年春季三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與本村濟讀廟一同起會,在濟瀆廟外所建戲臺唱戲四天,在祀神的同時得以娛人。

TAG: 骷髏白起趙括高平縣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