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吐,這是真的嗎?

雍正帝最親近的兄弟,大清第九位鐵帽子王怡情王胤祥,為何要在臨死前吞土呢,這不是咄咄怪事嗎?

只能說,胤祥的這一舉動體現了他的高情商,也為子孫帶來了無窮福祉。

有人說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吐,這是真的嗎?

雍正八年,雍正帝開始考慮自己死後的安身之所,他初選的地址是位於河北遵化縣清東陵界內,與其父康熙帝的景陵挨著。

後來,雍正帝請了一位風水大師去看了自己選中的陵墓地址,得出的結論卻是,那裡風水並不好,而且泥土中砂石太多,不適合建造陵墓,建議雍正帝另選地址。

經過一番考察,雍正帝決定將陵墓建造在河北易縣的泰寧山,並派遣怡情王胤祥代替自己前去選址。

此事非同小可,胤祥不敢怠慢,便帶著兩江總督高其倬前去選址,經過一番認真仔細地考察,最終選擇了一處風水極好的“上吉之壤”,雍正帝得知後非常高興,又考慮到胤祥勞苦功高,便準備將附近的一塊中吉之地賞賜給他,作為他死後的安葬之所。

當然了,雍正帝之所以這麼做,也是考慮到胤祥是與他最要好的兄弟,他希望自己去世後能繼續與胤祥待在一起。

這本來是美事一樁,但胤祥的反應卻讓所有人大吃一驚,他竟然跑到雍正帝面前長跪不起,還十分惶恐地對雍正帝說,此等吉地只有大富大貴之人才配享用,他萬萬不敢接受這樣的賞賜。

有人說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吐,這是真的嗎?

事實上,胤祥早就被雍正帝封為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了,如果他不是大富大貴之人,還有誰是呢?

因此,雍正帝並未理睬胤祥的過激反應,只認為他是一貫謙遜低調罷了,便準備下一道聖旨將這件事確定下來。

為了阻止這件事發生,胤祥很快就派人到距離泰寧山六十里外的淶水縣境內,為自己選擇了一塊墓地,並上奏摺請求雍正帝將這塊地賞賜給他,還說這樣才配得上他的身份。

雍正帝當然不幹了,面帶怨氣地當面數落了胤祥一番,然後嚴詞拒絕了他的請求。

後來,胤祥生病了,他十分擔心雍正帝不肯收回成命,於是拖著病體去面聖,說了一大通道理,雍正帝拗不過他,便答應了他的請求。

等到聖旨送到怡親王府的時候,胤祥高興地從病床上跳下來手舞足蹈,還立馬派人去墓地所在處取土,等土取回來之後,他又興奮地取了一小塊土吞進肚子裡,並唸叨著對家人說,這樣的話,我就可以心安了,子孫也可以蒙福了。

這件事在《清世宗實錄》、《欽定八旗通志》以及《內務府檔》中均有記載,因此可信度極高。

有人說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吐,這是真的嗎?

那麼,胤祥為何要吞土呢,他說的話又有何深意呢?要明白這件事,我們就得從胤祥的為人,以及他與雍正帝的關係說起了。

胤祥的生母是章佳氏,但章佳氏去世的早,所以他很早就被康熙帝交給寵妃佟佳氏撫養。

湊巧的是,雍正帝的生母在生下他之後,他也被康熙帝交給佟佳氏撫養,他因此得以與胤祥長期相處,兩人也培養了深厚的感情。

胤祥稍稍長大之後,十分受康熙帝寵信,康熙帝每次外出必定帶上他,他也因此度過了一段非常快樂的青年時期。

當然了,康熙帝之所以寵信胤祥,是因為胤祥天資不凡,文武雙全,文能下筆成章,武能手刃猛虎,在眾皇子中算得上佼佼者。

這一時期,胤祥與雍正帝的關係也是相當好的,史書上用形影不離來形容,雍正帝在晚年回憶起胤祥的時候也說,他與胤祥朝夕相處,感情深厚,哪怕是偶然分開,也要書信往來問候,可見兩人關係確實親密無間。

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

有人說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吐,這是真的嗎?

不過,胤祥人生也經歷過一段十分痛苦的時期,那是在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之時,胤祥因為維護太子而遭到康熙帝訓斥,甚至一度被圈禁起來,自那之後他就失寵了,直到康熙帝去世前也沒有得到任何冊封,完全成為了一個邊緣人物。

而在胤祥人生最低落的時候,雍正帝給予了他極大關懷,尤其是他飽受腿上毒瘡折磨而身體糟糕的時候,雍正帝遍訪名醫為其治療,使他最終保住了一條命。

因為兩人關係要好,所以在九子奪嫡之時, 胤祥是雍正帝最堅定的支持者,史書上雖然沒有記載他究竟做出了什麼貢獻,但可以肯定他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以至於在雍正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就封他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也就是所謂的鐵帽子王。

回顧胤祥的前半生,他經歷了大起大落,有過輝煌也有過落寞,在長期壓抑中磨礪了自己的性情,也認識到了政治鬥爭的殘酷性,讓他形成了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也為他在雍正時期的所作所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雍正帝繼位之後,胤祥不但被封為鐵帽子王,還成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實際上排在第一位),是雍正帝最為信任的兄弟和最依賴的幫手。

事實上,胤祥在此之前是沒有任何處理政務的經歷的,但他似乎是個天才,很快就表現出了超強的能力,雍正帝評價他理事之才,識人之明達,手段之老練,完全不像是個從未參政的皇子。

有人說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吐,這是真的嗎?

由於胤祥超乎尋常的優秀,所以雍正帝堅定了重用他的決心,讓他幫助自己處理軍事、經濟、賦稅和刑獄等政務, 他身上的擔子雖然十分沉重,但他的權勢也日益增大,成為地位僅次於雍正帝的帝國第二號人物。

讀過歷史的人應該知道,雍正帝繼位之初,遇到的困難其實非常大,康熙帝時期留下的弊政已經讓帝國出現了嚴重危機,而眾兄弟的掣肘也讓他倍感煎熬,因此他時常感到舉步維艱,甚至有些力不從心。

但是,在胤祥的幫助下,雍正帝順利渡過難關,因此他給予胤祥非常高的評價,說他之所以能開創治平天下,完全是胤祥的功勞,像胤祥這樣的聖王賢臣,是千百年都難得一見的,他能夠遇到,真是人生之大幸。

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鹹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今且於本支帝胄之間的之。

對於胤祥而言,他之所以竭盡所能輔佐雍正帝,不僅是因為兄弟感情深厚,還在於他知恩圖報,因為他在康熙時期受冷遇十幾年,雍正帝一繼位就給予他厚待和重用,讓他一夜之間登上權力巔峰,也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這樣的恩情,他當然要全力報效了。

有人說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吐,這是真的嗎?

據記載,由於雍正帝可信賴的人並不多,所以胤祥承擔了非常繁重的工作,而他也十分刻苦努力,有這樣兩件事情,可以說明胤祥是多麼努力認真工作。

有一天,胤祥的兒子弘曉在早晨去給他請安,發現他依然在房間處理公文,手不停在書寫文字,甚至沒有意識到弘曉已經走進了房間,弘曉不忍打擾,便退了出去,直到他工作完走出房間,弘曉這才前去給他請安。

還有一次,胤祥生了一場大病,雍正帝派了御醫去給他治療,御醫要求他安心靜養,但他第二天就跑到兵部處理政務,過了幾天又前往雲南處理鹽務事宜,處理完後又跑去浙江處理勘探河道,緊接著又去附近省份籌糧救濟福建災民,並在當地清理虧空。

大約在外待了三四個月,胤祥這才返回京城,本以為可以偷閒養病了,結果開海禁的事情又來了,雍正帝勸他派別人去,他認為茲事體大,便不聽勸阻,堅持親自前去安排。

從以上兩件事,我們可以看出,胤祥為國家、為雍正帝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後來也正是因為工作太過辛苦而積勞成疾,最後一命嗚呼的。

當然了,胤祥這麼勤奮工作,雍正帝也沒有虧待他,多次給予他封賞,但奇怪的是,每次都被他給拒絕了。

比如說,雍正元年,雍正帝賞賜胤祥二十三萬兩銀子,但被胤祥拒絕,最後在雍正帝再三宣諭,他這才收下了十三萬兩,但也沒有使用,而是用於救濟災民了。

有人說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吐,這是真的嗎?

再比如說,雍正帝曾效仿裕親王福全的例子,下旨准許胤祥自由支配宮中財務六年,也就是宮裡邊的東西隨便他拿,時間期限是六年,他雖然被迫接受了這一賞賜,但他一次都沒從宮中拿過東西,雍正帝得知後大為感慨,對其十分稱讚。

又比如說,雍正帝鑑於胤祥的功勞,曾下旨在親王爵位之外,另外賞賜一個郡王爵位給他,讓他選一個兒子繼承爵位,但他堅持不收,雍正帝也無可奈何,只得賞賜他一萬兩銀子,一直到他去世之後,雍正帝這才冊封他一個兒子為郡王。

那麼,胤祥功勞這麼大,再豐厚的賞賜也是當之無愧的,他為何屢次三番拒絕呢?

其實,這正是胤祥情商高、會做人的絕好體現,他之所以不接受雍正帝賞賜,正是為了打造一個良好的人設,那就是居功而不自傲,他的所作所為,只是在報恩而已,不需要什麼特別賞賜。

有些人或許認為,以胤祥與雍正帝的關係,不至於這樣,但胤祥不這麼看,他認為自己必須保持謙遜低調的為人,才能自保,並讓子孫享受無窮福祉。

為什麼這麼說呢?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為人臣者事事都得小心,更何況是像雍正帝這樣度量不怎麼大的皇帝了,打壓兄弟和臣子那是一點也不手軟,胤祥就更得多留個心眼了。

有人說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吐,這是真的嗎?

胤祥深知自己雖然受寵,但權勢過大會給他帶去危險,唯一能自保的辦法就是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全力報答雍正帝的恩情,不能因為辦了幾件事就接受過高賞賜,從而讓雍正帝對他徹底放心。

正是因為如此,胤祥才屢次三番拒絕雍正帝的賞賜,而且更加勤奮地工作,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忠心,甚至為此不惜得罪當朝權貴。

舉個例子說,胤祥在幫助雍正帝清理戶部虧空的時候,發現了二百五十萬兩缺口,這些錢都是王公貴戚給借走了,而且根本沒打算還。

當時朝廷正需要用錢,雍正帝心急如焚,胤祥為了儘快解決問題,採取了果斷措施,他針對不同人群,採取諸如直接查抄家產、凍結官職,限期繳納欠款、用工資和獎金來逐年抵扣等辦法來解決問題,甚至連履郡王胤裪等人也被要求變賣家產來還債。

很多人認為胤祥過於苛刻,甚至公然詆譭他,但正是因為他不徇私情,才很好地貫徹了雍正帝的意圖,也讓雍正帝對他十分滿意,並對他進行保護。

我們可以看出,胤祥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為國家著想,只對雍正帝一人負責,在表達了絕對忠心的同時,也讓雍正帝認為他是一個無私奉獻之人,從而對他恩寵不衰,並惠及他的子孫。

有人說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吐,這是真的嗎?

說了這麼多,我們再來說說胤祥拒絕接受雍正帝賞賜給他的墓地,還吞土這件事,這其實是他為人處世之道的延續,但也有他更深的心思在裡邊。

那麼,胤祥究竟是有什麼更深層的考慮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古代,給皇帝陪葬是為人臣的莫大殊榮,這在明朝之前比較多見,但明朝開始大為減少,整個清朝也只有一位臣子享受這種待遇,那就是雍正帝寵臣田文鏡,但他死得比胤祥晚。

因此,在胤祥之前,清朝還沒有哪位臣子可以給皇帝陪葬,所以他拒絕了雍正帝賞賜給他的墓地,是為了表明君臣有別、不容違背的道理,他不想讓自己比別人特殊,因為這樣只會給他帶來麻煩。

至於說田文鏡之所以會得到陪葬的待遇,其實也不是他生前得到的,而是他死後雍正帝下旨賜葬泰陵附近的。

但田文鏡墓地的下場很慘,他因為生前得罪了不少人,死後還被賞賜陪葬泰陵,所以招致了大臣們的怨恨和嫉妒,從而對他發起攻擊,結果乾隆帝將其牌位移出忠賢祠,其墓地也落得個被夷平的下場。

從田文鏡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出,胤祥是有先見之明的,他不接受雍正帝的目的,是多麼明智的一件事。

有人說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吐,這是真的嗎?

第二,雍正帝既然已經同意胤祥另擇墓地,他原本是不必要吞土的,但他之所以要這麼做,是為了表明自己是真心實意的,對雍正帝也是心懷感激的,從而進一步博取雍正帝的信任,並增進兩人的感情,從而確保自己地位穩固。

尤其是,當時胤祥已經病重,他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便決定再為子孫做點什麼,而吞噬墓地之土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可以讓雍正帝覺得他是個知足之人,從而將對他未盡的情感延續到子孫頭上。

而結果也確實如此,胤祥去世之後,雍正帝非常傷心,也覺得對不起他,所以對他的子孫十分厚待,除了讓其第七子弘曉繼承和碩怡親王的爵位之外,還將其第四子弘晈封為多羅郡王,另有兩個兒子封為多羅貝勒。

不僅如此,由於胤祥功勞大及其為人處世之道,後世之人對他也十分推崇,乾隆時期弘曉和弘晈曾捲入政治案件,但乾隆帝看在叔叔胤祥的面子上,並沒有處罰他們。

而怡親王這個鐵帽子王也傳到了清朝滅亡,期間胤祥的子孫第六代怡親王載垣,他作為顧命八大臣之首,曾與慈禧太后為敵,後來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將其殺死,並一度廢除了怡親王爵位,但沒過兩年慈禧太后就迫於壓力而恢復了怡親王爵位,另選了一位胤祥子孫承襲。

有人說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吐,這是真的嗎?

可見,由於胤祥工作肯玩命,情商又很高,多次拒絕雍正帝對他的賞賜,並在臨死前用吞吐的方式來明志,不但為自己贏得了良好的名聲,還為子孫換來了無窮福祉,確實是個睿智之人。

TAG: 雍正帝賞賜康熙帝子孫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