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以魏徵為鏡,等魏徵故去卻砸了他的碑石?為什麼?

首先要實事求是地說:這不是民間的謠傳,李世民確實砸過魏徵的墓碑,而且就是故意砸的。只不過,後來又給他立起來了。

魏徵去世後,李世民也年老了。民間有“老小孩”的說法,意思是人年紀大了,思慮就會變得單純,容易快樂,也容易憤怒!太宗每每想起和魏徵的“辯論”,心中總是不快!最可氣的是,即使魏徵死了,當朝有些人還總拿他說事兒。太宗一氣之下,親手把魏徵的墓碑砸了!

唐太宗以魏徵為鏡,等魏徵故去卻砸了他的碑石?為什麼?

太宗不是說魏徵是自己的鏡子嗎?為什麼卻對魏徵有這麼大的恨?

其實,我們都被唐朝的主流媒體給洗腦了。太宗和魏徵,根本就是一對冤家,並不是知己。

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也是個偉大的政治家。政治家,往往是人前人後兩套路線的人,是最高階的演員。太宗最初和魏徵接觸,是在清除建成餘黨的時候。

史書有確切記載,太宗問:

“汝離間我兄弟,何也?

魏徵竟然回答:“

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

可見,太宗和魏徵初次見面就擦出了火花!

但是,太宗是政治家,政治家不會顧及自己的面子,處處想著以大局為重!當時太宗正是拉攏人才的時候,於是便顯得很大度地接受了魏徵,意思是你這麼能槓,那以後就專門負責槓我好了!只要我做錯了,你就儘管槓,我絕不為難你。

後來,果然,魏徵也是把太宗的話當成了尚方寶劍,越槓越爽!當然,魏徵為官多年,也是有一定政治智慧的。在大是大非上他從來不和太宗抬槓,而是抓著一些可大可小的事。這樣即體現了自己“天下第一諫言官”,也體現了太宗的英明。兩人就這麼一唱一和演了好多年。

唐太宗以魏徵為鏡,等魏徵故去卻砸了他的碑石?為什麼?

各位也許覺得我是臆想。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絕非猜測,史書裡的文字都透漏著這個意思。

《貞觀政要》裡有多處記載:

貞觀三年的時候,魏徵被遷秘書監,太宗:

“卿罪重於中鉤,我任卿逾於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於卿者乎?

(這時是很隱晦地發洩心中的不滿)

又有貞觀六年的時候,太宗宴近臣時講過:

“魏徵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

聯能耀而用之,何慚古烈?

(這時已經赤裸裸地表達不滿了)

到了貞觀七年,魏徵升遷,做到了侍中,太宗又開口了:

“膚拔卿於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聯之非,未嘗不諫…”

總之,書中多處記載了太宗對魏徵的不快!

所以,魏徵死後,太宗也沒有演戲的必要了,忽然有一天氣從中來,便砸了他的墓碑。

但是砸完墓碑兩年後太宗出兵高麗卻失敗而歸!於是太宗又想起魏徵。“若是魏徵在,或許能提醒自己不這麼魯莽~”

於是,懷著複雜的心情,他又重新為魏徵立了碑!從此,兩人一個明君,一個諫臣的形象便成了大唐的官方宣傳畫面,一直延續到現在。

唐太宗以魏徵為鏡,等魏徵故去卻砸了他的碑石?為什麼?

總結來說,魏徵和李世民,在政治層面是親密的搭檔,在個人感情層面,兩個人是仇敵~

總之,不管演戲也好,真愛也罷!“魏徵是寡人的一面鏡子”這件事情在中國老百姓心中已經根深蒂固,也成為了中國官民之間值得借鑑的典範。

TAG: 魏徵太宗墓碑貞觀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