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李世民當皇帝后,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殺秦瓊這些握有兵權的人?

主要是因為,殺功臣這種事兒實在是太掉份兒,李世民丟不起這個人。

為何李世民當皇帝后,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殺秦瓊這些握有兵權的人?

封建歷史上,皇帝殺那些幫助他建功立業的功臣,基本上成了一個慣例,比如漢朝有劉邦殺韓信,明朝有朱元璋殺藍玉。

而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卻打破了這個慣例,縱觀他的一生,幾乎沒有拿功臣開刀的案例。

不管是善於謀略的長孫無忌、房玄齡,還是手握兵權的李靖、秦瓊,總之他們一個個都活得好好的,並且最終還都得以善終。

之所以李世民不殺他們,並不是他忘了這茬兒,也不是他不敢,相反,李世民真要殺這些人的話,他們一個都跑不掉。

歸根結底,李世民不殺他們,還是出於自身有強大的自信,說得更直白一點,在李世民眼裡,這些人的段位比他低太多,殺他們完全沒必要。

為何李世民當皇帝后,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殺秦瓊這些握有兵權的人?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說說古代皇帝為什麼要殺功臣。

通常來講,皇帝殺功臣無外乎兩種情況,要麼是功臣勢大,並且意圖攬權,要麼是皇帝本人老邁,精力和能力都不濟,要為下一代鋪路。

比如,像劉邦殺韓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劉邦自知命不久矣,韓信又功高震主,不殺他,難道等著他造反嗎?

再比如,朱元璋殺藍玉也是如此,朱標早逝,朱允炆年幼,日漸蒼老的朱元璋,如何能不為大孫子考慮一下將來?

如果劉邦和朱元璋這二人,在當時不是老邁之年,而是正值生龍活虎的壯年之際,相信他們大機率不會殺掉功臣。

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他們有的是時間和手段,來掌控住像韓信和藍玉這種能臣。

只可惜,上天留給他們的時間不多了,所以,為了江山永固,也為了後輩兒孫,他們不得不拿功臣開刀。

而回到問題本身,再來看看李世民,他在登基的時候,年齡是多少呢?

根據史料記載,李世民生於隋開皇十七年(公元598年),而玄武門之變,發生在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而李世民登基的時間,則是當年的八月。

也就是說,此時的李世民,只有28歲。(此處存疑,有說法李世民是生於公元599年)。

二十七八歲是什麼概念,在我們現代,是一個年輕人正逐步邁向成熟的年齡,也是正開始要獨當一面的年齡,而在人成熟更早的古代,同樣也是如此。

並且,二十七八歲的年紀,正處在大腦思維和身體機能的巔峰期,更重要的,是人生還有大把的時間。

這就意味著,李世民與劉邦和朱元璋,有本質上的不同,他沒有命不久矣的擔憂,也暫時沒有後輩兒孫的牽絆,他有太多的時間,來把大唐打造成他想要的樣子。

對於那些幫他登上皇位的功臣,李世民有足夠的資本,能用時間把他們熬死。

這還真不是開玩笑,從史料上來看,李世民的兩個重要謀臣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一個比李世民大4歲,另一個則足足大了19歲。

而手握兵權的武將呢?李靖比李世民大27歲,尉遲恭比李世民大13歲,至於秦瓊,史料中沒有記載他何時出生,但他在李世民十二三歲時,已經是張須陀手下的頭號猛將,想來他的年齡只能比李世民大而不是小。

換而言之,李世民在登上皇位的當時,環顧四周後發現,我去,自己才是最年輕的一個。

單憑這一點,李世民已經完敗了歷史上其他朝代的不少皇帝,像劉邦,在他的團隊裡,年齡差不多是最大的之一,朱元璋會比劉邦好點,但卻沒有李世民這麼年輕。

年輕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無限可能,同時也意味著活得更久更長。

既然能活得更久更長,那麼為什麼還要殺這些年長的功臣呢?要知道,他們早晚會死在自己前頭,現在就是不殺,他們也會老去,何必多此一舉呢?

更重要的是,殺了這些追隨李世民的功臣,讓誰來為大唐幹活呢?

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講,李世民沒有殺掉這些文臣武將的理由,畢竟自己還年輕,而功臣們卻要大上很多,在時間這條跑道上,李世民必贏,因此,也就沒有必要殺他們了。

當然,年齡只是原因之一,僅僅是年輕但卻沒本事駕馭臣子,最終還是會釀成禍患,而李世民不殺功臣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那非凡的自信和強悍的實力。

為何李世民當皇帝后,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殺秦瓊這些握有兵權的人?

要問大唐立國到貞觀年間,誰是最大的功臣,可能有好幾種不同的答案。

有人說是長孫無忌,也有人說是房玄齡,還有人說是尉遲恭,總之各有各的理由,畢竟他們也確實也有顯著的功勳。

但我要說的是,大唐初期的最大功臣不是別人,而是李世民自己。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捋一捋從李淵起事之前,到大唐建立之後,李世民都曾經幹過什麼,就會知道答案。

大業十一年,隋煬帝楊廣被突厥包圍,一時間危在旦夕,當時只有十幾歲的李世民帶兵前去救援,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設下障眼法,迫使突厥退兵,楊廣逃出生天。

大業十二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也來到太原,當時有高陽賊酋魏刀兒攻打太原,李淵出戰後不慎身陷敵陣,也是李世民親自在萬眾敵營中救出李淵,順手還大破敵軍。

再往後,李淵於晉陽起兵,是在李世民的極力勸說下方才同意,並且,為了開啟局面,李世民又帶兵攻下西河,為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另外,李淵在遭遇隋朝將領宋老生時,屢被其挫敗,當時的李淵甚至有重回晉陽再作打算的想法,結果還是李世民極力勸阻,並一鼓作氣的擊敗了宋老生,保證了唐王朝政權沒有被扼殺在萌芽之時。

而到了李淵正式登基稱帝,建立唐王朝時,李世民已經憑藉軍功被封為秦王,手握天下兵權。

這一年他多大呢?據史料記載,這一年的李世民,也不過是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但他的軍功,已經是無人能及。

繼續往後看,在唐朝建立初期,所進行的開疆拓土、穩定局勢的各類戰役中,李世民同樣是最閃耀的那顆星。

平薛舉父子,破劉武周、宋金剛,以及剿滅王世充、竇建德,這關係到唐朝政權穩固的關鍵性戰役,哪一場沒有秦王李世民的參與?

可以說,大唐的一多半江山,都是人家李世民打下來的,要是論軍功的話,他李世民才是最大的開國功臣。

這樣的人,在看他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將時,難道真的會擔心他們有造反的心嗎?

答案是絲毫不擔心,為什麼呢?一個臣子若是想造反成功,那他得滿足幾個前提條件,要麼手裡有兵,能在武力上勝過皇帝,要麼手裡有權,能從謀略上壓制皇帝。

說得簡單點,就是至少在某一方面勝皇帝一頭,得比皇帝強。

但再來看李世民,論打仗,放眼整個大唐,應該找不出第二個像他這樣能打的人了吧,要知道,李世民可是十幾歲就開始真刀真槍的幹仗了,多少曾名動天下的主兒,最終還是被他一個個消滅掉。

要論謀略,且不說在打仗時各種用兵手段,單看他在對付李建成時的各項安排,就已經讓尋常人難以望其項背。

再論手腕,政務上他門兒清,大唐的第一任尚書令就是李世民,早期不少事務也都是他在處理,各方面經驗已經老道到爐火純青。

還有論手段,可別忘了,玄武門之變時,李建成是怎麼死的。

同樣還是前文那個問題,這樣的人,別說他有超強的自信心,就是說他自信心爆棚上天,他也有這個資本。

而反過來,這樣的李世民,會擔心手底下那些武將和文臣功高蓋主嗎?

肯定不會,畢竟整個大唐最厲害的人就是他,其他人即便有一定的過人之處,但和李世民相比,段位還是差了些。

正如我們大人不會和小孩子一般見識,李世民看手下的人也是如此,所以,他也就不會殺他們,因為他不屑於這麼做。

為何李世民當皇帝后,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殺秦瓊這些握有兵權的人?

最後,再來說說李世民的胸懷,這一點尤為重要。

唐朝有個出了名的諍臣魏徵,是李世民最器重的大臣之一,但在最早的時候,魏徵並不是李世民的手下,而是太子李建成的謀士,李建成對他很信任,還讓他出任太子洗馬一職。

而魏徵呢,當時對李建成也是忠心耿耿,沒少幫他在鞏固太子之位上出謀劃策。

尤其是在李世民逐漸勢大的時候,魏徵看出來李世民早晚會對李建成構成威脅,因為,多次向李建成提議,把李世民調走,或者是進行壓制,總之就是想方設法削弱他的勢力。

換句話說,當時的魏徵,是名副其實的“太子一黨”,也就是站在李世民對立面的人。

而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聽說了魏徵的事,就派人把捆成粽子的魏徵押到跟前,開門見山地問魏徵,為什麼當初要慫恿李建成打壓他呢?

魏徵也是耿直,昂著脖子回答說,當初李建成要是都聽他的,那今天就沒李世民什麼事了。

為何李世民當皇帝后,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殺秦瓊這些握有兵權的人?

這要是換做其他皇帝,估計魏徵大機率都會被一刀咔嚓了,畢竟他本就是李建成的人,再加上說這種“大逆不道”的話,絕對有理由咔嚓了他。

但李世民是怎麼做的呢?他看魏徵也是直爽,當場下令放了他,還讓他出任詹事府主簿。

這份氣度,不是誰都有的,並且,李世民也不是故作姿態演給手下的人看的,而是真真切切地去做了一位胸懷寬廣的君王。

魏徵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無數次的犯顏直諫,甚至直接對李世民批評,都被李世民坦然接受。

被人當面批評一次兩次尚能接受,但批評得多了,尋常人都難免心生反感,更何況身為皇帝的李世民呢?

但李世民不僅沒有心煩,更沒有因此治魏徵的罪,而是把魏徵比喻成自己的“鏡子”,勉勵他一直這麼“直諫”下去。

古語有云,成大事者,能容人所不能忍,正是李世民做到了這一點,才開啟了盛唐氣象。

一個能容人所不能忍的君王,一個擁有非凡氣度和胸懷的皇帝,又怎麼會去殺那些曾經跟隨他打天下,幫助他登上皇位的臣子呢?

為何李世民當皇帝后,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殺秦瓊這些握有兵權的人?

所以,不是李世民不殺手握兵權的人,而是完全沒這個必要,畢竟整個大唐最牛的是他,胸懷最寬廣的也是他,並且,他才不到三十歲,因此,他有十足的信心能駕馭住那些文臣武將。

TAG: 李世民魏徵功臣李建成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