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爵位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又有什麼特點呢?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犒賞隨同自己打下這萬里江山的眾多功臣們,同時也是為了進一步鞏固皇權,模仿前制,又加以創新和完善,逐步形成了明代的臣僚封爵制度。

明朝的爵位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又有什麼特點呢?

明代爵制的由來

早在元末時期,為了鞏固實力,拉攏人心,朱元璋便以元製為基礎,在自己的統治集團內部封爵。

而封爵這一套為鞏固統治而出現的制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以軍功或治國之功受封爵位的制度,至秦朝發展成為成熟的二十等爵。

發展到漢朝,漢朝在基本繼承了秦朝二十等爵的基礎上,又增設王爵,以封宗族子孫,區別於大臣。但是西漢後期和東漢,外戚干政,宦官篡權,使得買賣爵位氾濫,二十等爵制崩壞。

而後開始經歷天下第一個分裂動亂的時期,各勢力與政權之間攻殺頻繁,這就使得以封爵鞏固政權,激勵將士變得十分重要,從而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了王、公、侯、伯、子、男這一爵制體系。

明朝的爵位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又有什麼特點呢?

唐宋兩朝在建朝初年,基本沿襲了王、公、侯、伯、子、男這一爵制體系,使這一制度得以定型。然而封爵制度總是會因政局的變化而變化,唐宋兩朝朝堂崩亂奸佞亂行之時,封爵變得不再有含金量。

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和後繼的元朝,在建朝之初,就存在封爵不公的現象,本族和漢族是區別開來的,統治者本族濫封嚴重。但是王、公、侯、伯、子、男這一爵制體系,並沒有改變,反而被鞏固確立了下來。

在元末,朱元璋尚為為吳王時,就封李善長為宜國公、徐達為信國公、常遇春為鄂國公,還追封戰死的武將以國公、郡公、侯、子、男等爵位。洪武二年,天下初定,朱元璋開始建立大明朝的封爵制度。

定五等勳爵……爵正一品國公、郡公,從一品郡候,正從一品郡伯,正從三品縣伯,正從四品縣子,正從五品縣男。——《太祖實錄》卷五三洪武三年(1370年)

明朝的爵位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又有什麼特點呢?

明初爵制基本確立之後,洪武一朝先後有兩次大封。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徵西征北結束,封賞開國功臣,封了六位公爵,二十八位侯爵。

第二次洪武十二年,沐英平定西番後,封賞功臣,封了十二位侯爵。其餘的都是零星封爵,不再有這兩次的規模。

至此,明朝的爵制在承襲前朝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相應的改進和完善,形成了獨具特點和原則性較強的爵制。

明代爵制的特點

爵定五等,後增王爵,以封皇族

洪武年間,封爵制度初步設立,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級爵,後又增設王爵,用於宗室封爵。有功的大臣是不能封王的,但是死後諡號可賜王爵。

這一宗室與功臣嚴格分開的封爵制度,也是明代爵制的一大特點。並且嚴格執行,在洪武年間,只有徐達、常遇春、沐英等六位死後封王的異姓王。

明朝的爵位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又有什麼特點呢?

以軍功封爵,大功者封公侯

明代的封爵制度,以封賞大功的武將為主,文官想要封爵非常艱難,而且爵位有很大的限制。

以戰功封爵,而且要求還是大功,這就使得明初封爵的功臣,幾乎全部位列公侯,洪武年間武將最低的爵位也是侯爵,反而子男二爵無人受封,形同被廢除。

而文官則又有不得封公侯的要求,所以在明代文官所得最高爵位止步於伯爵,不過還是老規矩,死後可另當別論,諡號可封公侯。

凡文官非有大功勳於國家,而所司朦朧奏請輒封公候爵者,當該官吏及受封之人皆斬,其生前出將入相,能除大患、盡忠報國者,同開國功助一體,封侯諡公,不拘此律。——《大明律》卷二《吏律·職制》

明朝的爵位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又有什麼特點呢?

爵位流世之分,取締封地

明朝對於統一爵位,也有世爵和流爵之分,以軍功大小而定。世爵可由嫡長子、嫡長孫代代繼承,而封流爵的功臣死後,不得世襲,子孫只能世襲高階武官。

除了嫡長子繼承,死後無子的爵位,還有兄終弟及和除爵這兩種處理方式。常茂和康鐸是朱元璋特許的“兄終弟及”的特例,其餘皆被奪爵。

而且明朝爵位與前朝最大的區別就是,封爵不再有具體的封地,只有爵位和祿米,從何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異姓公侯起兵謀亂的可能。

明朝的爵位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又有什麼特點呢?

封爵制度原則強,濫封規模減小

前面說到,每個朝代開朝之初,都有嚴格的封爵制度,但隨著朝堂的政治崩壞,封爵制度也變得混亂而沒有任何含金量。

朱元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再次發生,對各個爵位獲得有著嚴格的限制,而且視前朝文官和宦官是封爵混亂的只要製造群體,明令文臣不得封公侯。

這一點在明初即為嚴格,文臣只有李善長一人得封公爵,而劉基、汪廣洋這類的文臣也只得封伯爵。而外戚獲封的僅李貞一人。

雖然明朝嚴格的封爵制度在明中期以後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出現了濫封奸佞和外戚的現象,但較之前朝完全崩壞的局面,規模小得多的多。

明朝的爵位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又有什麼特點呢?

矯枉過正,權力集中,貴族世襲

為了糾正前朝弊端,明朝執行嚴格的封爵制度,尤其是公侯這類的高等級爵,在明中期以後,封的越來越少,只有伯爵尚在封賞之列。

所以在明朝受封爵位,尤其是公侯,是絕對的貨真價實,但後世幾乎不封公侯的局面,使得高階貴族向開國初期的貴族集中,貴族得不到更新換代。

在這個情況下,形成了明朝以武將出身為主,人數稀少,世居兩京,世襲罔替的貴族群體,長時間把握國家權力。

結語

明朝的封爵制度的產生原因,與歷朝歷代基本相同,都有犒賞功臣、集中權力和鞏固統治的需要。基本的制度形式也是整體繼承前朝,只是在具體細節和執行中更為嚴格,因此杜絕了較多的問題。

明朝的爵位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又有什麼特點呢?

本文章為狼君歷史原創,表達僅為作者自己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

關於文章的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評論,支援狼君歡迎留言點贊轉發。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TAG: 封爵爵位公侯爵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