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燒酒的區域化發展歷史

中國燒酒發展到明清時期,形成了幾個大的區域,區域化的發展造就了當今白酒的風格劃分,每一杯酒的源遠流長都是你能品味到的歷史。

中國燒酒的區域化發展歷史

一、京城燒酒

明清時期,燒酒一直追求高酒度,而京城所燒,尤為辣烈,所以人們喜歡稱燒酒為“燒刀”。品質好的燒酒,多為高粱燒。謝墉《食味雜詠注》就說:“凡五穀之米,皆可蒸燒,……他省所燒,不如京城。以各處多以大麥,而京城則以高粱,麥不如高粱之甘也。”可見高粱燒酒最受歡迎。京華地區的燒酒作坊通稱“燒鍋”,按區域劃分,京東通州一帶稱“東路燒鍋”。西直門以及京西一帶稱“西路燒鍋”。大興縣一帶稱“南路燒鍋”。

二、汾州燒酒

汾州出產燒酒,當地人最早稱其為“火酒”,入清之後,汾州燒酒的名氣扶搖直上,產量增多,銷路漸廣。這時,人們開始通稱汾州燒酒為“汾酒”。於是,“汾酒”也成了酒界稱呼的一個響亮品牌。乾隆七年,護理山西巡撫嚴瑞龍在奏摺中這樣說:“晉省燒鍋,惟汾州府屬為最,四遠馳名,所謂汾酒是也。且該屬秋收豐稔,糧食充裕,民間燒造,視同世業。”

三、南方燒酒

在明清時期,受燒酒釀製風氣的影響,江南各地也開始大批次生產燒酒,並且掌握了較為先進的蒸餾技術。由於江南出產的穀物以稻、麥為多,因而當地主要生產米燒、麥燒和糟燒,高粱燒相對少一些。單就燒酒而言,米、麥所蒸,不如北方高粱作物那樣郁烈,所以江南出產的燒酒,在質量上一直無法與北方燒酒相抗衡。

清朝時,江南燒酒雖然在品質上仍沒有太大的突破,但在產量上卻扶搖直升,其燒鍋作坊之多,足以比擬北方。乾隆五年時,僅蘇州木瀆一鎮,燒鍋者已二千餘家。有清一代,江南地區的燒酒消費量與日俱增,在酒類市場上漸與南酒(指黃酒)頡頏比翼。

四、貴州燒酒

入清之後,貴州釀酒業空前高漲,一躍而進入中國名酒行列,實現了歷史性的突變。尤其是烈性燒酒的釀造,開創了中國醬香型燒酒的一大流派,彰顯於華夏酒界。

自清初以來,外地酒工多下黔中,紛紛看中貴州的地理環境,他們與當地人相配合,改良釀酒工藝,生產出了舉世所矚的貴州燒酒。清代中期以後,這裡的燒酒展示出了全新面貌。

五、從老窖釀出的川酒

明清時期的中國西部,在釀酒方面出了許多新路子,其中受人追捧的川酒,就在這個時期彰顯於巴蜀之鄉。

大約在明朝中期,四川釀造蒸餾酒,使用了特製的窖池進行固態發酵,如今傳世的瀘州、宜賓的老窖池,可以為我們提供相關的實物證據。

宣告:以上內容為轉載文章,不代表我的觀點,我對文中觀點不站立場,解釋權及版權最終歸原作者所有。

TAG: 燒酒燒鍋高粱汾州汾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