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屯田避禍始末:安身保國之策或形勢所迫?

文:刀與筆(作者原創授權)

蜀漢後期,後主劉禪寵幸宦官黃皓,朝綱混亂,小說《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五回,黃皓更是欲為阿附自己的右將軍閻宇謀取功勳重爵,向劉禪進讒言詔遠在祁山與鄧艾鏖戰的姜維班師回朝,姜維無奈回師後,得知是黃皓弄權,忿恚萬分,便向劉禪請求誅殺黃皓。可最終在劉禪的庇護下,黃皓毫髮無損。而姜維與黃皓之間的矛盾此時也愈發不可調和。在秘書郎郤正的建議下,姜維主動要求前往沓中屯田,名為養兵,實則避禍。這就是小說中有名的姜維屯田避禍的故事。

小說中姜維屯田避禍的故事有其歷史依據,但不同的史料在記載上略有差異,《三國志姜維傳》的記載如下:

“(蜀漢景耀)五年,(姜)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維本羈旅託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

從《三國志 姜維傳》的記載來看,姜維駐兵沓中的直接原因是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維北伐失敗。而深層次的原因一是姜維的北伐活動屢遭失利,蜀漢上下皆有怨言,二是蜀漢朝政混亂,宦官黃皓欲廢黜姜維扶持閻宇,姜維為此感到擔憂,遂駐兵沓中,不敢返回成都。同時,《三國志姜維傳》的記載似乎也未詳細說明姜維欲在沓中屯田,也未載有姜維向劉禪進言誅殺黃皓的情節。

姜維屯田避禍始末:安身保國之策或形勢所迫?

裴松之在給此處註解時,引用了《華陽國志》的相關記載:

“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後主敕皓詣維陳謝。維說皓求沓中種麥,以避內逼耳。”

裴松之的引注,補充解釋了:一、姜維因黃皓擅權,向劉禪進言誅殺黃皓(此處也是小說中相關情節的歷史原型);二、姜維在向劉禪進言誅殺黃皓未果後,因後怕黃皓報復主動要求前往沓中屯田。從而說明了姜維駐沓中實際上是為了避災禍。

當然,裴松之的引注只是截取了《華陽國志》的一部分,《華陽國志》對姜維屯田沓中的完整記載如下:

“大將軍維惡皓之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者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維本羈旅自託,而功效無稱,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後主敕皓詣維陳謝,維說皓求沓中種麥,以避內逼。皓承白後主。秋,維出侯和,為魏將鄧艾所破,還駐沓中。皓協比閻宇,欲廢維樹宇,故維懼,不敢還。”

按照《華陽國志》記載的邏輯順序,歷史上姜維之所以在沓中屯田避禍其前後因果如下:首先,姜維不滿宦官黃皓擅權,向劉禪進言誅殺黃皓,然而在劉禪的庇護下黃皓毫髮未損。接下來,姜維發現自己與黃皓的矛盾愈發不可調和,於是主動請求前往沓中屯田。再次,姜維在蜀漢景耀五年再度北伐,結果遭受失敗,轉而駐兵沓中。此時,黃皓正欲廢黜姜維扶持閻宇,所以,姜維更加懼怕,不敢返回成都。

按照這個邏輯,可以發現姜維屯田沓中存在幾處疑點。

姜維屯田避禍始末:安身保國之策或形勢所迫?

第一是蜀漢景耀五年姜維此行究竟是外出屯田還是再度北伐?從《三國志姜維傳》以及《三國志 三少帝紀》的記載來看(《三國志 三少帝紀》:“(景元三年)冬十月,蜀大將姜維寇洮陽,鎮西將軍鄧艾拒之,破維於侯和,維遁走。”),無論是蜀漢方面還是曹魏方面,均視此次活動為戰爭行為,這與姜維本身所陳述的沓中種麥的目的似有矛盾。第二,《三國志姜維傳》及《華陽國志》 記載姜維最終因懼怕黃皓報復而“不復還成都”或“不敢還”,從字面理解,只有率兵北伐方有復還成都一說,如外出屯田,則似乎未有復還成都一說,故“不復還成都”或“不敢還”亦與外出屯田存在矛盾。第三,即使退一步說,姜維是在沓中屯田之時順帶又籌劃北伐,但以姜維之智不會預料不到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貿然進軍導致失利會使得自己在朝堂上的處境更加尷尬,事實也證明了,這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若姜維真為避禍,則實不會再在屯田之時貿然進兵。

那麼,《華陽國志》記載表現出的以上幾處矛盾該如何解釋?在筆者看來,這大抵是《華陽國志》的記載採用了插敘的方式,把原本先發生的姜維北伐的情節補充記載在後。《資治通鑑》在記載此事件時進行了時間上的重新梳理,使得整個事件的邏輯更加清晰:

“(曹魏景元三年)冬,十月,維入寇洮陽,鄧艾與戰於侯和,破之,維退住沓中。初,維以羈旅依漢,身受重任,興兵累年,功績不立。黃皓用事於中,與右大將軍閻宇親善,陰欲廢維樹宇。維知之,言於漢主曰:‘皓奸巧專恣,將敗國家,請殺之!’漢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每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漢主敕皓詣維陳謝。維由是自疑懼,返自洮陽,因求種麥沓中,不敢歸成都。”

姜維屯田避禍始末:安身保國之策或形勢所迫?

從《資治通鑑》的記載來看,姜維沓中屯田一事的前因後果就可以理順:首先,姜維在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出兵北伐,結果遭受失敗,姜維率眾退往沓中。其次,此時蜀漢朝綱混亂,劉禪寵幸的宦官黃皓把持朝政,黃皓正好因姜維北伐多次失利慾廢黜姜維扶持阿附自己的閻宇,姜維深感不安,向劉禪進言誅殺黃皓,但由於劉禪的偏袒,黃皓毫髮無損,姜維見自己與黃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於是主動請求在沓中屯田以避災禍。

當然,小說中姜維屯田避禍的故事雖然有歷史原型,但與歷史記載還是存在幾處細節上的不同,一是小說中姜維在蜀漢景耀五年的北伐雖然遭受了失利(如:夏侯霸陣亡在洮陽城),但最終在姜維的努力下蜀漢和曹魏雙方維持均勢,而歷史上則明確記載姜維的此次北伐活動遭受失敗;二是小說中姜維被劉禪下詔班師返回成都,並親自面見劉禪請求誅殺黃皓,而歷史上姜維北伐失利後似乎沒有返回成都而是徑直前往沓中,向劉禪請求誅殺黃皓也極大可能是奏表而非親自面陳;三是小說中建議姜維沓中屯田的是秘書郎郤正,而歷史上並未載明是郤正的建議。

小說中,郤正曾為姜維列舉了沓中屯田的四大優點:一者,得麥熟以助軍實;二者,可以盡圖隴右諸郡;三者,魏人不敢正視漢中;四者,在外掌握兵權,人不能圖,可以避禍(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第四點)。姜維聞言亦大喜。透過如此分析,沓中屯田不失為長遠的安身保國之策。而歷史上,姜維屯田沓中,似為形勢所迫的無奈之舉,未見有小說所描繪的諸多優勢,反倒對後期防禦曹魏入侵造成了眾多不便。不過,無論從小說還是歷史,姜維屯田避禍都表現出蜀漢後期朝綱混亂,姜維一人早已是獨力難支。

TAG: 姜維黃皓屯田劉禪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