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故事”音訊】第2集:拓東城史話

關注我們

【編者按】

官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從金馬的傳說、到羊甫頭古墓葬群,從滇越鐵路、到巫家壩機場,從滇池古渡口、到昆明新中心;盤龍江、寶象河、金汁河,蜿蜒流淌;賽典赤、錢南園、繆雲臺,名人輩出。這裡,迴盪著歷史的風雲和鄉愁,承載著對未來的期許與夢想……

官渡區融媒體中心精心策劃製作35集系列音訊“官渡故事”,用聲音記錄歷史,讓歲月留下鄉愁。今天播出第2集《拓東城史話》——

作者:向文

播音:林正

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詔在唐朝的幫助下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唐朝封皮羅閣為雲南王,企圖假其之手阻滯吐蕃勢力南下東進。然而,南詔作為一個新興的勢力,雄心飛揚,其志不在偏安滇西一隅,不甘雌伏於唐朝之下。於是巧妙利用唐、吐矛盾,在夾縫中生存並積蓄力量,時機一至,便四出用兵。

天寶戰爭後,唐朝的勢力退出了雲南。南詔攻城佔地,向東進入昆明地區。為控制滇中,公元764年,南詔王閣羅鳳視察滇池地區,“審形勢,言山河可以作屏障,川陸可以養人民”。第二年(公元765年),命長子鳳伽異在滇池地區進行規劃和施工,築城,取名“拓東城”,並命鳳伽異以南詔副王的身份,坐鎮拓東城。

拓東城是有準確史料記載的、在今昆明市區範圍內的首次建城,後拓東城在南詔統治力量的整盤佈局中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陪都、東京。大理國時期,拓東城改稱鄯闡城,地位、作用一如南詔。

《南詔德化碑》記載“命長男鳳伽異於昆川置拓東城”。《雲南志》記載:“拓東城,廣德二年鳳伽異所置也。其地漢舊昆川。”“晉寧館八十里至拓東城,八十里至安寧故城。”故,拓東城位置在今昆明壩子。“金馬山在拓東城螺山南二十餘里”、“碧雞山在昆池西岸上,與拓東城隔水相對”,以及唐宋時期史籍記載的東西寺塔、圓通寺與拓東城的位置關係,均充分說明拓東城就在今昆明市區,具體位置在盤龍江以東、東站以西,拓東路為中軸線的區域。

據《昆明市志長編》考證,南詔拓東城周長約六華里,是一個狹長形的土城,由於防禦的需要,東、南、北三面有城牆,河上有木橋可通滇池,類似南詔太和城。

拓東城一經建立,其在南詔國的向東向南拓展中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加之,滇池地區本身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較省內其他地方超前,因此,拓東城成了南詔政治、經濟、軍事的另一箇中心。建城初期,即成為“居貳詔”的重鎮。公元781年,南詔改拓東為鄯善,不久即置鄯善府。又因當時南詔把大理的都城稱西京,故於公元809年定鄯善為東京,至公元860年又改東京為上都,其地位不斷提高,在雲南已成為僅次於大理的政治中心。

南詔興築拓東城後,大量移民填充滇池地區,擴大其勢力。據《蠻書》載:“南詔既襲破鐵橋及昆池等諸城,凡虜獲萬戶,盡分來昆川左右及西爨故地。” 貞元十年(794年),南詔與吐番交戰時,將今滇西、滇西北的河蠻、施蠻、順蠻、麼些蠻萬餘戶強遷至今滇池地區,同時從永昌遷千餘戶望苴子、望外喻至拓東;832年又劫掠驃國(今緬甸)三千餘人隸配拓東。如果說昆明是個移民城市,那麼大規模的移民並非始自明代沐英,而始於南詔國時期。

因為拓東城於南詔國無比重要,且南詔王中有在此登基者,有在此駕崩者,有長期在此居住者,因此歷代國王應不斷對其擴建增修。拓東城內王宮、官署、館驛、寺廟、善闡臺(即今南天台)一應俱全,史書也記載有尋閣勸曾與臣僚在善闡臺吟詩作對等活動。南詔在拓東城內外給後人留下許多遺蹟,如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南詔弄棟節度使王嵯巔請中原工匠尉遲恭韜,在拓東城西一里外滇池水濱建覺昭、慧光二寺,並建東、西兩塔。東寺塔在今昆明書林街,西寺塔在今昆明東寺街,均是方形、13級密簷式磚塔,為典型的唐代建築。

拓東城興建後,滇池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滇池東岸晉城一帶,向滇池北岸平緩開闊、具有開發前景的盤龍江三角洲轉移。拓東城開昆明城市發展的先河,在滇池城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昆明市區拓東路金汁河畔,出土有著名的大理國文物——石刻經幢,民國時期建為古幢公園,現為昆明市博物館。館內文物和陳列,向人們無聲的訴說著拓東城的滄桑歷史。

TAG: 東城南詔滇池昆明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