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舊痕:同行尊稱大老闆、京劇名伶程長庚;四箴堂簡釋

作者:史遇春

本文出自清人陳恆慶《諫書稀庵筆記》中的《大老闆》一節。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公元1850年~公元1861年,共十一年)、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公元1862年~公元1874年,共十三年)年間,京師有一名伶,名叫程長庚。

據筆記作者陳恆慶所述,程長庚原本是文人,因為不得志,才降身梨園行,以演劇為業。

不過,從相關資料看,此記述或非事實,且存一說。有此一說,閒下來,思索一下當時關於程長庚身世的傳言、考慮一下筆記作者如此書寫的用意,或許可作為一種對舊事的認知。

話說,程長庚雖然身在被時人低視的伶人隊伍中,但是,在此行業,他卻能夠做到持身嚴正。他從來不會為了一點點的蠅頭小利,而有苟且不堪的行為。

程長庚為其居室取名為“四箴堂”,僅此一點,即可見其為人立身之一端。

所謂“四箴”,乃宋代大儒二程之一的程頤所撰。

《論語》卷六《顏淵第十二》中,孔子有言:

“非禮毋視,非禮毋聽,非禮毋言,非禮毋動。”

孔子此言,即程頤所本。

程頤對孔子所語,進一步闡發,分別從視、聽、言、動四個方面,做了具體規誡,稱“程子四箴”。

從“四箴堂”的命名立意來看,程長庚對個人的立世修身要求,似乎已經到了嚴正的理學家的高度,似乎比一般讀書人還要謹嚴。

梨園舊痕:同行尊稱大老闆、京劇名伶程長庚;四箴堂簡釋

說完程長庚的為人處世原則,再看一看他的職業表現。

程長庚演劇時,扮演的是老生的角色。

老生,屬於戲曲行當,又稱鬚生,正生,或鬍子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唸白都用本嗓(真嗓)。

程長庚的老生,嗓音高亢清亮。

程長庚表演崑曲時,唱詞中的平、上、去、入四聲,他都能夠做到字字協和韻律。

筆記作者陳恆慶說,程長庚演劇時,自己正好還趕上了時候,曾經親眼觀看過。

眾所周知,程長庚乃是徽劇、京劇大師。關於程長庚表演崑曲一事,想來陳恆慶也不會出錯,伶人多才多藝,也是司空見慣的事。

推想,崑曲唱腔中,對平、上、去、入四聲的要求較為嚴格,陳恆慶作為文人,他深諳韻律,所以,他特別指出,程長庚在演崑曲時,平、上、去、入四聲,字字協和韻律。

程長庚在菊部,被稱為大老闆。

所謂菊部,亦稱菊壇,泛指梨園行。

傳說宋高宗時,內宮有菊夫人,善歌舞,精音律,宮中稱為“菊部頭”。“菊部”之稱,或源出於此。

宋代周密的《齊東野語·菊花新曲破》有:

“思陵〔思陵是南宋高宗趙構(公元1107年~公元1187年)的陵墓,此處代指宋高宗〕朝,掖庭有菊夫人者,善歌舞,妙音律,為仙韶院之冠,宮中號為菊部頭。”

清代的京師戲園之中,每逢演劇,都有順序,名角、大家,一般排演後出,或有壓軸之意。

演劇剛開場時,那些十六七歲的伶人,嫩白的面龐上,搽拭脂粉,他們穿著華美的衣飾,一起站在劇場邊上,似乎有依門調笑之態。

這個時候,前來觀劇的紈絝子弟、那些個輕薄狎邪的看客,都會對這些貌美青春的伶人做種種非想,都會為之神遊魂癲,望眼欲穿。

演劇到四五出之後,後臺忽然有人高呼:

“大老闆到!”

於是,那些個劇場邊上的年輕伶人,馬上會悄悄離開,躲進後臺。

每年的冬季,程長庚都會演出內容為漢室三分的全本劇目。

程長庚的漢室三分劇目,完全不是《三國演義》的情節套路。程長庚的漢室三分,是按照正史——陳壽的《三國志》來編排的。程長庚的漢室三分劇目中,他所扮演的忠臣義士,活靈活現,儼然古人再生。

筆記作者陳恆慶其生也晚,等他見到程長庚時,程已經年過六旬了。

此時,程長庚的牙齒已經掉了三四顆。因為牙齒掉落,所以,程長庚在演劇時,咬字已經讓人覺得,微微有些費力了。但是,他的功力還在,一時還是無人能出其右。

梨園舊痕:同行尊稱大老闆、京劇名伶程長庚;四箴堂簡釋

程長庚的徒弟有汪桂芬、譚鑫培等人。

據筆記作者陳恆慶說,程長庚的這些徒弟,比之師父,已經無法超越了。他們學習程長庚的唱腔與發音,只能學到程牙齒掉落之後的程度。至於程長庚中年時候的唱腔發音,他的徒弟都無法做到。這大概就是常說的調高寡和吧。

程長庚的孫子,很小的時候,就遠赴德國留學。因而,他通曉德國的語言文學。歸國以後,他擔任外交部的翻譯官,還被保薦為道員。據說,最初的時候,他還常常會諱言自己的家世。後來,共和告成,五族平等(那時的說法就是這樣),就沒有那麼多忌諱了。那時,縉紳大夫也很喜歡和他交往了。聽到這些情況之後,筆記作者陳恆慶也很高興。

關於程長庚的事情,陳恆慶完全是從當時士大夫的角度記述和觀察的,我們只要清晰辨識就好了,不需要有太多的苛責!

這裡,再介紹一下程長庚其人。

程長庚。

程長庚(公元1811年~公元1880年),名椿,譜名聞檄,一名聞翰,字玉山(一作玉珊),號榮椿,乳名長庚;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年間入京,曾先後居住在宣南石頭衚衕和百順衚衕;成名以後,名寓所號為“四箴堂”。

祖居安徽懷寧石牌鎮,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農曆辛未十月初七日出生於潛山縣黃泥鎮程家井,為程氏51代裔孫;其父程祥桂是道光年間三慶班掌班人;幼年在徽班(三慶班)坐科;道光二年(公元1822)隨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關》、《戰長沙》嶄露頭角,後為三慶班首席老生;清穆宗同治、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年間,任三慶班主,同行尊稱“大老闆”;曾任“精忠廟”廟首,三慶、春臺、四喜三班總管;在京劇第一代著名人物中,出類拔萃,工文武老生,腹笥淵博,能戲300餘出;與四喜班的張二奎、春臺班的余三勝並稱“老生三傑”、“老生三鼎甲”,為“三鼎甲”之首;為京劇藝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京劇之父”等;清光緒五年農曆十二月十三日亥時歿,葬於彰儀門(今廣安門)外石道路旁北側。

最後,解釋一下程子四箴。

程子四箴

視箴:心兮本虛,應物無跡;操之有要,視為之則。蔽交於前,其中則遷;制之於外,以安其內。克己復禮,久而誠矣。

(人心本來就清淨虛空,應接外物沒有痕跡;運心的要領,是以眼睛看到的為準則。人如若被看到的東西所矇蔽,那麼,內心就會激盪變遷。所以,要從外面入手,不合禮儀的,就不要去看,這樣才能使內心安寧。剋制自己的慾望,恢復禮教禮制,時間長了,心志就誠篤了。)

聽箴: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閒邪存誠,非禮勿聽。

(人能夠持執常道,這是人的天性;心智受到外物的誘惑,就會被物化、就會失去正見正覺。卓然有識,能夠事先察覺,知所進退,心有定向。要摒棄閒邪之念,而心存誠篤,不合禮儀的東西不要去聽。)

言箴:人心之動,因言以宣;髮禁躁妄,內斯靜專。矧是樞機,興戎出好;吉凶榮辱,惟其所召。傷易則誕,傷煩則支;已肆物忤,出悖來違。非法不道,欽哉訓辭!

(人心動搖,是因為語言的喧擾;平息躁動和妄念,內心才能專注寧靜。言辭很關鍵,能引起戰爭,也能帶來和平;吉凶榮辱,也都是言語所招致的。說話過於輕率,就顯得荒誕,說話過於繁雜,就會支離破碎。自己如果放縱肆意,外物一定會和你牴觸;如果你說違天背道的話,那麼,你得到的也是違背心志的事。所以,不符合天道禮法的話,就不要說,這是值得尊記的訓教之言。)

動箴:哲人知幾,誠之於思;志士勵行,守之於為。順理則裕,從欲惟危;造次克念,戰兢自持;習與性成,聖賢同歸。

(哲人因為誠篤的思考,所以能夠覺察未來;有志之士透過磨礪操守品行,來堅守自己的行為。順應天理,就能夠處事豁然。放縱慾望,就只剩下危急;有造次之心時,要杜絕此等念想,戰戰兢兢地自持其身;習慣和天性成為一體時,就是和聖賢一樣的境界了。)

(全文結束)

梨園舊痕:同行尊稱大老闆、京劇名伶程長庚;四箴堂簡釋

TAG: 程長庚陳恆慶公元演劇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