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嚴懲了老師的家人,老師身為明朝首輔,卻大感欣慰

學生嚴懲了老師的家人,老師身為明朝首輔,卻大感欣慰

明朝正統年間,福建地區爆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新聞,當時一個姓楊的人,因為侵佔普通百姓的田地,鬧得民怨沸騰,被人告到官府。此時正是明初,經歷了仁宣之治後,社會比較清明,但是,這件官司實在不讓人看好。

原因很簡單,這個楊氏雖然只是普通人,沒有功名也沒有權力,但他的卻是大明首輔楊榮的侄子。所謂官官相護,何況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這個鐵釘子,百姓紛紛認為無人敢動。

學生嚴懲了老師的家人,老師身為明朝首輔,卻大感欣慰

楊榮確實是個狠人,在靖難之役時,朱棣率軍入京,他就站出來提出一個問題:殿下是先拜謁太祖陵呢,還是先即位?別小看這句話,他為朱棣解決了大問題,讓朱棣沒有被巨大的勝利衝昏頭腦,順利獲得了民心。也因為這句話,從此獲得了朱棣的信任,這位性格暴躁的皇帝,只要看到楊榮,就如同吃了定心丸一樣,處事臨危不亂。

明仁宗、明宣宗在位之時,對他同樣倚重,使其升遷不斷。到了正統年間,楊榮、楊士奇、楊溥則是輔佐小皇帝的豪華班底,人稱“三楊”。楊榮官至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任尚書、大學士之職,並獲賜玉帶。

學生嚴懲了老師的家人,老師身為明朝首輔,卻大感欣慰

毫不誇張地說,楊榮位極人臣,明朝朝廷能夠給他的,幾乎全部都給了。這樣的高官,子侄在鄉里橫行無忌,也是可以預想得到的。更何況並非作奸犯科的大罪,很多人認為,哪個官員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置之不理。

比如當時的福建布政使就不想理會這件事,將其退給自己的屬官、福建僉事魯穆。這當然是有深意的,因為魯穆當年參加會試的時候,主考官就是楊榮,按照封建官場的潛規則,楊榮是魯穆的恩師,有提攜之恩。福建布政使的這一招棋很高明,他料定魯穆不可能得罪楊榮,人情自己佔了,百姓的怨氣則全部由魯穆來擋。

學生嚴懲了老師的家人,老師身為明朝首輔,卻大感欣慰

本來,這個故事完全可以到此為止了,魯穆可以將此事做成無頭公案,不了了之。反正頭頂有首輔大人頂著,互相照應不也是官場中最為常見的事情嗎?

然而,結局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魯穆完全沒有領會上級的意圖,也沒有顧全恩師的面子,他好像不明白其中的關係似的,鐵面無私,秉公執法,嚴懲了犯事的楊氏。事後,魯穆還生怕楊榮不知道,又寫了一封信,將事情來龍去脈說了個清楚,主動向恩師請罪。

明朝疆域很大,事情很多,這點小事本來不足以驚動楊榮。然而,魯穆的私信卻從福建直接送到了楊府,引起軒然大波。楊榮的門人之中,有的痛罵魯穆不知好歹,有的則暗地說其壞話。事情雖然不大,也沒有人命官司,但大家都在等待楊榮發飆,因為門生太不給他老人家面子了,明顯是在打臉。

學生嚴懲了老師的家人,老師身為明朝首輔,卻大感欣慰

事情就是這麼令人難以置信,位高權重的楊榮沒有發火,他要報復魯穆,如同捏死螞蟻一樣簡單。相反,他卻興高采烈,拿著這份信件傳閱諸位門生故吏。楊榮的態度很明確:這才是真正的好官員、好學生。往大的說,這是忠君體國,不徇私情,把天下百姓放在第一位,把皇恩放在第一位。往小的說,這才是真正為老師考慮,並沒有助長他們楊家的跋扈之氣。如果不秉公辦理,那才是害了楊家,讓楊家有恃無恐,今後釀成大禍。

楊榮不僅沒有怪罪魯穆,而且還將他舉薦給朝廷,使其擔任了右僉都御史。只不過這位不徇私情的好官,在第二年前往河北的滅蝗工作中,因為勞累過度,死在了返回朝廷的途中。三年之後,楊榮也病故了,但這對師徒的高風亮節,永遠成為歷史的佳話。

TAG: 楊榮魯穆朱棣福建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