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口感定義的邊界

遙知不是雪,似是茶香來。

因    素

如何向別人介紹一款白茶的口感,一直是古月川很困惑的問題:是透過辭藻華麗的表達?還是通俗易懂的描述?不論什麼樣的方式,都應該以準確為目標。

為了解決這個困惑,準確表達白茶的口感,我們曾經嘗試利用三維座標軸的方式來標註一款白茶的口感(X香甜、Y鮮爽、Z醇厚),嘗試中遇到了一些困難:

香甜和鮮爽的變化方向是一致的,而鮮爽和醇厚的變化方向往往是相反的;

口感特徵沒有辦法量化,僅憑自身的體驗很難形成準確的資料。

這些困難導致無法準確的定位口感座標點。

如果從結果上不能準確定位,那就嘗試從成因去分析。或許口感本不應該是一個具體的點,而應該是一個隨各種因素變化的動態區間。

我們將影響白茶口感的因素做了分析彙總,分為4個一級因素,原料、工藝、儲藏、品泡。每一個一級因素都有不同的二級因素,如下:

原料:產地、氣候、地形、土壤、樹種、管理方式、種植環境、採摘和選茶;

工藝:工藝標準、製茶環境、茶師技藝、茶師狀態;

儲藏:儲藏年份、儲藏環境;

品鑑:器具、技藝、狀態、環境;

這18個小因素共同作用於一款白茶的口感。古月川不是科研機構,但這不妨礙我們用一個相對科學的方法論去發現、認知和總結。

白茶口感定義的邊界

邊    界

當排列出這18個因素、他們相互影響,共同形成口感的物質基礎,而口感本身又是感知行為,我們便更加難以定義口感,更別提用語言準確的描述。

進而我們得出結論,口感的定義不是一個自然科學命題,而是哲學命題。感知的基礎可以被發現、認知、分析,而對於感知本身無法做出準確的定義。

可以用很多形容詞來描述口感,但都無法在本質含義上達到準確。例如香甜,甜度可以被量化,但甜本身無法被解釋,只能比喻為糖或者蜂蜜的味道。而且同樣一款老壽眉的香甜,有的人認為是棗香,有的人認為是粽香。

語言不可能共識地再現立體多維的口感體驗,也不可能充分地表達口感所包含的所有意蘊。語言對口感的描述,只能無限接近,而無法絕對準確。故,語言的邊界,就是口感定義的邊界(甚至思想的邊界)。

這像極了詩歌裡的具象與意象、馬哲裡的物質與意識、佛學裡的有限物和無限心。

白茶口感定義的邊界

一 期 一 會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

正如莊子所言,相對無限的知識,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而相對“無限”的口感世界,知識和語言就變得“有限”。用我們“有限”的知識和語言,去探索“無限”的口感世界,是註定失敗的。

但形而上的辯證法只從靜態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缺乏對事物發展的基本理解。有限和無限是相對存在的,在有限條件下,不斷突破邊界,向無限去靠近,才是“如何定義白茶口感”這個問題的目標所在。

對新茶客而言,建立豐富的口感體驗是艱難的,這個過程需要味蕾記憶的形成、多種茶品的對比和思考,且是一個愛茶之人必經的過程。

而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如何去感知?

古月川認為,應以“一期一會”的心態,去對抗面對“無限”口感的彷徨。不必拘泥於別人的介紹,不必崇拜高貨,仔細品味每款的味道,收集自己對於口感的“甜心點”。

最終,一杯清水閉上眼,心中亦有茶香。

白茶口感定義的邊界

文案 / 設計 · 胡越

TAG: 口感白茶準確無限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