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選錯址,開張窮三年”——外賣店也需要好好選址

前幾天,坊妹兒去走訪了南鳴的一家水餃外賣店。老闆是北方人,機緣巧合來到南方做起了生意。

那為什麼會選擇做水餃的外賣店呢?老闆說:在第一次吃到南餃時就覺得,南餃確實是好吃,甚至比北方的餃子都好吃。於是開始於南鳴集團合作開了一家南餃外賣店。

“一朝選錯址,開張窮三年”——外賣店也需要好好選址

為了瞭解這個外賣行業的一些規格,老闆還當過一段時間的騎手,哪些地方是黃金地段、哪些地方存在什麼問題都一清二楚。

老闆告訴我,一個外賣店想要做好,可以說選對地址就成功了一半了。

下面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外賣店選址的一些總結和建議。

資料調查是選址前提

在已經決定了開一家外賣店時,前期的走訪和調查是相當重要的,就像這位北方老闆一樣,在開店前先做騎手。瞭解周圍商圈的狀況,再去選擇開店的地段。

線上調研

“一朝選錯址,開張窮三年”——外賣店也需要好好選址

對於成熟的市場而言,用線上調研的方式比較客觀,我們開啟各大外賣APP(餓了麼、美團外賣),定位到該區域,然後我們數一下半徑2公里的範圍內有多少家外賣店?總單量是多少?一個月大於6000+單的商家數是多少?如果大於10家我們就認為這是一個外賣需求旺盛的區域(不同的城市依據不一樣)。

線下調研

但是對於一個不成熟或者開發較少的市場,線上的資料並不能反映真實的市場情況,這時我們就需要採用線下調研的方式,去看一看該區域的特性(餐廳多不多?距離人群遠不遠?現有餐廳是否價廉物美?該區域對現有就餐條件的滿意度如何)。

評估外賣需求

那麼“外賣需求”是什麼呢?

是不是人流大的地方外賣需求一定很大?一般來說對於主做堂食的商家是這麼回事兒,但對於外賣商家來說並不一定適用。

“一朝選錯址,開張窮三年”——外賣店也需要好好選址

有個店主把店鋪開在很遠的郊區,可以說是那種鳥不拉屎的地方,旁邊只有兩個很小的軟體園,但是他就是靠著這兩個軟體園可以做到一天500單以上,因為軟體園周邊根本沒有餐廳(周圍沒有配套的商鋪可以租)這些白領只能到軟體園自營的食堂就餐,因為壟斷所以食堂的價格很高而且菜做得並不好吃,這個時候他的外賣店出現對於白領來說簡直像一個大救星,他比食堂價格便宜而且菜品種類也多,所以天天爆單。對於這種情況雖然它的人流量很少,我們仍然可以說這個區域的“外賣需求”很大。

餐廳多不多?距離人群遠不遠?現有餐廳是否價廉物美?該區域對現有就餐條件的滿意度如何。這都是需要調查評估的。

外賣人群是否符合店鋪主營品類?

品類選擇=消費能力+消費人群+消費時段。即我們要在合適的時間段給該區域的消費人群提供匹配他們消費能力的產品。比如在大學周邊的外賣店做高檔的商務套餐一訂單量很少,而同樣的套餐在高檔寫字樓可能會大受好評。

主營品類在該區域的競爭情況?

我們一定要明白“相對競爭”的含義,一個區域商家數的多少並不能反映該區域真實的競爭情況,還需要配合區域的市場規模來判斷。我們可以用區域商家的平均單量來輔助決策。

很多商家認為競爭少=壟斷機會=賺錢。可是在大多數情況一個品類當前沒有商家在做很可能因為這個品類在該區域根本沒有市場(比如在學校旁邊賣日料)。只有當一個品類沒有競爭且滿足上述的基礎邏輯時(品類選擇=消費能力+消費人群+消費時段),我們才能說這是一個好機會。

同樣的,競爭大未必是件壞事,競爭大有時候說明市場大,如果在一個區域商家非常多但是每個商家單量都非常高,甚至產能處於飽和狀態。雖然這個區域的“競爭”很大,但是市場的潛力更大,把店選在這種位置則非常明智(比如一線城市的核心商圈一定不會飽和)。

但如果一個區域每個商家的單量都很少,這種情況即便是競爭者少我們也不能盲目地把店開在這種位置,因為顯而易見這個市場規模太小。

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我們把各大外賣平臺該區域前100個商家的總單量加總,再除以100,得到該區域商家的平均單量,如果平均單量很高就證明這個市場遠沒有飽和,那麼大膽的在這開店吧。

考察商圈的配送能力

配送也會影響到外賣店的利潤,要考慮外賣小哥是否接單,其實可以註冊一個外賣小哥賬號,然後觀察一下哪些地方接單的外賣小哥比較多。這樣也有利於選址,提高效率。考察這個商圈的交通條件如何。是否便利,是否方便停放電動車,商圈電梯覆蓋率如何,

是否影響外賣配送效率

。高效的外賣配送,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加良好的消費體驗,促進復購,提升店鋪的銷量。

TAG: 外賣區域商家單量品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