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規模龐大的農民軍,是因為崇禎任用宦官造成的嗎?

明末天下動盪,動搖了明王朝的根基,崇禎帝雖極力挽救但依然無法扶大廈之將傾,最終只能覆面自盡。明代的滅亡,與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有直接聯絡,不過,農民軍的出現和崇禎是否任用宦官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自明初期開始,宦官參與王朝治理早已成為統治階層的共識,並不是崇禎帝時期,突然出現的治理方式。

明朝末年,規模龐大的農民軍,是因為崇禎任用宦官造成的嗎?

而農民軍出現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首先,明末氣候轉冷,農業生產遭到打擊

我們知道,地球的氣候一直在以一定週期轉變,有大冰河期、小冰河期和暖期等。而冰河期的低溫,對於農業生產來說,非常致命,會使得糧食減產嚴重。不巧,明末正好處於歷史上一次小冰河時期,夏季旱澇頻繁、冬季嚴寒無比,這對於靠一吃飯的農業社會是一次嚴重打擊 。

而統治者對於如此氣候也無計可施,再加上統治者的驕奢淫逸,使得民怨沸騰,是明末農民軍的基礎。

明朝末年,規模龐大的農民軍,是因為崇禎任用宦官造成的嗎?

其次,明王朝土地兼併嚴重

在封建王朝時期,什麼是硬通貨?答:土地。只要皇帝不注重約束官僚地方階層,他們必然利用手裡的權力大肆吞併農民土地。一般來講,能夠透過科舉考試做官的人,家裡基本都有產業,當他們鯉魚躍龍門成為了帝國統治階層後,很少有保持清廉的情況。

他們的家人或親戚,開始大量吞併本屬於農民的土地,造成了明代中後期以後流民嚴重。一旦有導火索,非常容易引發反抗。

再次,明王朝後期,邊患嚴重

自明開始,明王朝便在北方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以阻擋北方遊牧民族的再次南下。為此,還將朱元璋定在南方的首都北移。到了明王朝中後期,戰爭不斷,光明神宗期間,規模龐大的戰爭就打了三次。

明朝末年,規模龐大的農民軍,是因為崇禎任用宦官造成的嗎?

後來,東北方向的後金崛起,雙方在東北方向展開了長時間的拉鋸。為了防範後金,龐大的防禦體系在東北方向建立,然而,這也意味著巨量的資源被投入到了此地。朝廷賦稅大量消耗,多年入不敷出。

最後,明王朝無力從富庶的江南收稅,只能繼續盤剝農業生產

明王朝末年,朝廷中以東林黨為首的江浙地區是天下最富裕的地方。江南地區的瓷器和絲綢製品暢銷全球,歐洲大航海時代開掘的巨量白銀流入明王朝,對外商貿的流通使得當地異常富裕。

然而,明王朝卻無法從中獲得稅賦,海量的財富在當地沉積,隨著財富的增多,對教育也逐漸看重,使得東林黨的影響力快速增強。大量的東林黨人進入朝廷,制約了朝廷對江南收稅的動力。

明朝末年,規模龐大的農民軍,是因為崇禎任用宦官造成的嗎?

但王朝運轉需要大量的賦稅,明王朝只能繼續在農業生產上加稅,稅賦的加重,產生了極大的矛盾。

綜上所述,明末時期,農民軍出現的原因主要還是與明王朝的治理有關,與宦官是否參與王朝治理並無大的關係。

感謝各位的關注支援,歡迎點贊、評論與轉發。

TAG: 明王朝冰河期農民明末東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