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離京,你覺得哪種做法高明?

王爺,是古代的一個符號,一般來說分為兩種。一種是後天而得,也就是對國家或民族有貢獻的大臣,比如說韓信。這種只是極少數,大部分是第二種,也就是皇子、皇帝的兄弟。若說皇帝是天底下最大的地主,那麼王爺就像是大地主手下的小地主,可以從自己的封地上收田租。他們的生活條件很好,只要王朝不滅,過的都是貴族的日子。

明朝皇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離京,你覺得哪種做法高明?

然而皇權之下無血親,王爺們是否有生出不該有的心思,他們自己心裡知道。皇帝卻不知道,皇帝是天底下猜忌心最重的人,即使王爺們沒表現出異心也會多加猜忌。為避免出現叛逆篡位的事,各朝各代那都是想盡了辦法,明清在這點上可謂是有截然不同的做法。明朝統治者不準王爺進京,清朝統治者不準王爺離京,那麼誰的做法更高明呢?

明朝皇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離京,你覺得哪種做法高明?

明朝對待王爺前後有兩種做法,這兩種做法的分界線是靖難之役,前期的待遇是十分好的。朱元璋從小吃足了苦頭,建立明朝後,便下令他的子孫都由國家包養起來。簡單來說就是他的子孫,一生下來,就可以吃喝不愁。如此之舉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後果,那便是明代後期,有幾十萬從不從事生產只靠國家供養的朱家子孫。

當然這是後話了,從這便可看出朱元璋對子孫那是極好的,自然給予的權利也就比較多。明代早期的親王既管軍政又管經濟,手下都配有文武二相,王府親兵多達一萬五六。權利給的太大,繼朱元璋後上位的皇帝朱允炆不樂意了,怕他的這些叔叔們起來造反。想要削藩,操之過急,反而把燕王朱棣給逼急了。

明朝皇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離京,你覺得哪種做法高明?

朱棣頗有軍事指揮才能,也運氣夠好,竟然成了唯一以藩王之身篡位成功的皇帝。他以親王身份奪得天下,明白親王手裡握有兵權的威脅性,於是釋出一系列命令剝奪親王的軍政權。永樂之後,親王沒有參政權利,王府所在的城市就是親王的一大監獄。甚至沒有朝廷的允許,親王連出城掃墓都不行,唯一有的便是吃喝不愁。

清朝與明朝做法不同,他們要求王爺們不準出京,只安置在京城之中。採用隔代降爵的方式,除去十二位鐵帽子王之外,其餘王爺的爵位到子孫手裡會不斷下降等級。這相當於減輕了財政負擔,但由於王爺們都在京城,清朝前期立儲制度又公開化。導致了諸王之間相互鬥爭,爆發九子奪嫡,堪稱歷史上最慘烈的奪嫡事件。

明朝皇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離京,你覺得哪種做法高明?

歷經此事的雍正心寒不已,為了避免在京城的王爺再度爭權奪利,遂改善秘密立儲制度。這才避免了皇子之間為奪取皇位而發生殘酷爭鬥,對穩定政局具有一定作用,那麼明清對王爺的做法誰更高明一些呢?從中央政權穩定的角度來看,還是清朝的做法更加聰明一些,且清廷的做法本身就是基於明朝教訓上總結出來的。

明朝皇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離京,你覺得哪種做法高明?

明朝雖然在永樂之後對諸王多有限制,乃至人身自由,可王爺們到底不在天子眼皮子底下。有自己的一片小領域,還是能造反的,朱棣就不說了。明武宗年間的寧王朱宸濠、安化王朱寘鐇,雖然時間不長久,但都發動過叛亂。可見將諸王分封至各地不準入京城,這個做法本身是不太安全的,若是再養出個朱棣哭都來不及。

明朝皇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離京,你覺得哪種做法高明?

當然這一舉動有一個好處,那便是明朝滅亡後,各地的王室血脈還可另立延續。比如說崇禎自縊後,明朝各地的宗室便建立了南明政權,續了數十年命。可惜的是南明的諸王誰都不服誰,清軍在前還起內訌,結果是明朝徹底滅亡。

反觀清朝,實施這一制度,兩百餘年間從未受過皇室內亂的困擾。對清廷造成威脅的,大多來自外部威脅,比如說吳三桂叛亂和太平天國起義,臨到頭逼迫清帝退位的袁世凱也算是個外人。清皇室內部在這些年中,面對危機,還顯得比較團結。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

TAG: 王爺明朝做法親王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