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改運:今天冬至!與其知道吃什麼,不如知道“躲”什麼!

民俗改運:今天冬至!與其知道吃什麼,不如知道“躲”什麼!

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庚子年(鼠年)冬月初七,今天是冬至)

冬至來臨了,你也許會收到很多資訊教你冬至應該吃什麼做什麼,但有時候,知道不能做什麼更重要!

冬至,在古代都放假!

《後漢書》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換句話說,今天最好什麼都不做。

冬至,陰極而陽生。

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也是人體陽氣最弱的節氣,冬至過後陰極而陽生,這個時候老年人的發病率會猛增,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要特別提高警惕。

明白冬至的含義,我們就知道如何養生。而冬至這一天養生的核心就是「躲」!

一、躲饕餮

冬至少不了聚會,難免會暴飲暴食。很多人會奇怪,平時大吃大喝沒事,偏偏這個時候腸胃特別難受。這是因為冬至陽氣最弱,身體運化不了太多的食物,管住嘴就可以避免一場腸胃浩劫。

二、躲寒冷

冬至,是人體抵抗力最差的時候,人體生髮的陽氣就好比微弱的小火苗。這時若受寒得感冒,往往會持續很久都不愈。小心的保護自己,避寒風,避冷水,避生冷飲食格外重要。

三、躲房事

不管你信不信,在中國古代就有一套完整的優生優育守則:大體上說是在雙方身體狀況都比較旺盛的情況下,既不傷元氣又容易讓孩子健康。冬至這個火苗最弱的時候還是儘量避開為妙。

四、躲大汗

都說生命在於運動。但凡事有度,中醫講汗為心之液,在大量排汗的同時也耗費了大量精氣。特別是冬至這個讓身體安靜休養的日子,並不適合把身體的小能量浪費掉。所以像劇烈運動,蒸桑拿之類的大汗淋漓事情冬至就免了吧。

五、躲是非

哪裡有人哪裡就是江湖,特別是聚會聚餐。請在這時能避則避,預先管理好情緒。君不見,多少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便是一個激動情緒引發的命案。

六、躲思慮

有史為證: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在古代朝廷都下旨不議事了,其原由就為了養生,對於我們平民百姓,再忙也忙不過皇上,腦子可以歇歇了。

總之,「冬至一陽生」,我們要好好保護這一絲生機。只有人體內陽氣充足,才會祛病延年。如果冬至這天過度消耗陽氣,體內陽氣儲存不足,則次年春天容易四肢無力,頭暈欲厥,對養生不利。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我國古代,很重視冬至,當作一年中較大的節日來過,並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 「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冬至後,白晝漸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慶賀。

冬至憑什麼大如年呢?這與冬至被賦予了多重意義有關,其中幾點意義,甚至是「年」都無法比擬的。

1、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

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闢卦中,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徵陽氣初生,故稱「冬至一陽生」。

古人還曾把冬至定為一年的開始。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冬至已經是年了。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2、冬至是「數九」的開始

從冬至開始,就進入俗話說的「數九」寒天了。也就是說,冬至是「數九」的開始,這個,就是「年」所不具備的了。

「數九」又稱「冬九九」,俗稱「交九」,是我國北方舊時流行的一種雜節氣。數九寒天,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即為「出九」,「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

有的朋友也許會問,為什麼偏偏是數「九」,而不是數二、三、四、五、六、七、八呢?這應該是與陰陽消長,陽長陰消有關。九,是最大數,一九二九地數著最大數,意味著冬日的陰氣不斷消減,累至九次便到了頭,寒去春來,「春已深矣」。

舊時,民間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也許形式有異,或是寒梅,或是九體對聯,又或者是雙鉤描紅書法,但意思卻都差不多,都是每天填一筆,或者是一朵花,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也就大功告成了。

民俗改運:今天冬至!與其知道吃什麼,不如知道“躲”什麼!

3、冬至是祭祀的重要日子

相傳,冬至祭祀始於周朝。「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祈求神靈消除疫疾,減少荒年、飢餓、死亡。

據古籍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過節,則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漢朝稱冬至為「冬節」,官府舉行「賀冬」儀式祝賀,並且形成例行假期。「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是故官府放假休息,軍隊待命,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

唐、宋時,冬至是祭祀天、祖先的日子,皇帝要率領大臣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普通庶民百姓則要祭拜逝去的祖先。

明、清時,皇帝要在冬至這天舉行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文武百官要向皇帝呈遞賀表,相互之間也要投刺祝賀。

所以,即便到了現在,南方的很多地方,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至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對冬至更是重視,要在這一天祭拜祖先,不回家過冬至的人,會被視為不認祖宗的人。所以冬至也就成了閤家團聚的日子。

紹興民間,不僅冬至要祭祀祖先,還要剪紙衣服,冬至日送到祖先墓前焚化,謂之「送寒衣」。祭祀之後,親朋好友聚飲「冬至酒」,懷念逝者的同時聯絡感情。

4、冬至是元始天尊誕辰

相傳,冬至還是元始天尊的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元始天尊是道教中的最高尊神,位列三清,類似於民間傳說的盤古,是傳說中的創世之祖。

冬至這天,道觀舉行盛大法會,慶賀元始天尊誕辰。

民俗改運:今天冬至!與其知道吃什麼,不如知道“躲”什麼!

5、冬至適合養生進補

冬至意味著進入數九天,迎來最寒冷的天氣,《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這是因為節氣執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髮,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可見,冬至前後人們開始進補是最好時間。

冬至養生遵循3個基本原則

起居。冬令氣候趨寒,天地陽氣潛藏,應之人體,冬季亦為人體養精蓄銳的最佳時段。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有晨練習慣的人群應注意,晨練時間不宜過早,以免誘發呼吸道及腦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復發。

藥補。在這個階段,有些人喜歡藥物的冬令進補。比如膏方。膏方中加入不少甘甜滋潤補養藥物,服用時感滑潤爽口,既能進補,又能治病。有病治病,無病防病,所以冬季進補膏方在有些地方成為一種時尚。

食補。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在冬季如果能恰當選擇既美味又具有補益身體的食物,無疑會讓大家接受。

平補類食物,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燕窩、銀耳、豬肝等,這些食物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

6、冬至還被用來判斷來年的天氣

民間還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冬至節氣在一月中的位置,來預測往後的天氣。

比方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俗話說的是,如果冬至在一個月的開始幾天,年底就會冷;而如果冬至在月尾的話,正月就會很冷;但冬至在月中的話,就不會下雪也不會下霜。

再比如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的意思則是說:冬至這天如果是陰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陰天,甚至下雪。

TAG: 冬至陽氣節氣九九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