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認知行為療法,我不再擔心孩子的焦慮症

2018年底,我家兒子班主任打電話徵求意見,建議孩子放棄競賽,專門學高考。

於是週六回來以後,我和他爸爸開始給他做工作,讓他放棄競賽,專門學高考。兒子聽從了我們的建議,開始轉學高考。

然而沒幾天,他告訴我,沒有老師講課或上自習課時,他老是走神,學不進去。他們班的幾個同學排擠他,他非常生氣,不停的咒罵他們。他滿腦子胡思亂想,他控制不住。還有他睡不好,胃也不舒服。

我意識到,我們這麼硬讓孩子轉彎,他的心裡接受不了,他的身體出狀況了。趕快領孩子到醫院檢查,檢查結果是焦慮抑鬱狀態。

於是,2019年初,我們開始了漫長的治療過程。剛開始,孩子還能一邊治療,一邊上學。有一天,他中午喝了功能性飲料,結果一晚上睡不著覺,前面的治療效果全部泡湯了,感覺比以前更嚴重了,只能在家開始休息。休息了一段時間,又把他送回學校。結果他沒有到班裡,一個人在樓道里晃。此時,他已經不想見老師和學生了,害怕見到他們。沒辦法,只能辦理休學手續。

休學後,按照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了一年多,孩子的身體狀況好了很多,但是仍然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比如:他認為一定要比同學們學得靠前一些,才心裡踏實;比如,語文和生物,他有畏難情緒,就一直學自己喜歡的數學或物理,逃避自己不擅長的兩門課;比如,他碰到難題時,還是會發怒;他還是會一直問“我到底行不行”這個問題等等,一些根本性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而這些問題,追根溯源,並不是這次生病突然就有的,是成長過程中長期積累下來的,只是以前沒有注意。

有的朋友可能會問,孩子病情這麼嚴重,沒有找心理醫生嗎?找了,心理醫生治療了半年,孩子除了變得膽子大了一些,沒有其他改觀。

難道我家兒子一輩子就要生活在這個怪圈裡,碰來撞去,一點兒突破性的事都不能做,一事無成嗎?兒子很苦惱,我也很苦惱。

直到看了美國認知心理學家羅伯特·L·萊希的著作《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我才吃了定心丸,只要下定決心想好起來,採用正確的認知行為療法,我家兒子完全可以突破這些禁錮,破繭成蝶的。

《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認知行為療法,我不再擔心孩子的焦慮症

那麼,這本書都講了些什麼呢?

一、 什麼是焦慮,焦慮是如何破壞我們的生活的

什麼是焦慮呢?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部分。有史以來我們的祖先就生活在一個充滿多重危險的世界裡:天敵、饑荒、有毒植物、敵對的鄰國、高寒之地、疾病、水災等各種天災人禍,為了應對這些危險,人類的心理不斷進化,逐漸擁有了這些做好躲避危險的品質。

也就是為了避免將來的危險,現在就心存戒備,在心理上的表現形式就是,極度反感和恐懼。

這些恐懼是對環境的適應,是從原始時代遺留下來的生存本能,根植於我們內心的一種安全模式。

問題產生了,隨著人類不斷進化,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恐懼已不再具有適應性。比如,有的人看到一隻小狗仍然像看到一隻飢餓的老虎那樣害怕;在感到受到冒犯時,會有下意識的過激反應。

我們與生俱來的這種恐懼就像一個電腦的預置軟體,告訴我們,遵循它就能讓我們安全。事實上,或許反其道而行才是正確的。現實生活中,這套基於非理性信念的規則,對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隱蔽卻異常強大的影響,破壞了我們的正常生活。

當被焦慮控制時,我們的大腦似乎一天24小時都在運轉,無法停止思考。就像一臺機器一直把開關放在“開”的位置,即使我們想放鬆,想睡覺,或者都不想做,大腦仍在運轉不停。它產生了太多的焦慮,掌控著我們的思維,讓我們煩惱過去,擔心未來,此外什麼也看不見。

我們在某種程度上相信,這些擔心是有道理的,我們需要這樣做。我們以為,重視大腦告訴我們的想法,就可以避開災難,抓住更多生活的美好。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焦慮讓我們表現失常,擾亂我們的睡眠,引起與他人的爭端,限制我們對生活的選擇,縮小我們的生活範圍,進而我們的身體出現呼吸困難、胃疼、眩暈等各種症狀,焦慮讓我們痛苦。

二、焦慮的規則手冊告訴你焦慮是怎樣運作的

現在我們明白了,當我們莫名感到恐懼時,不過是按照從上百萬年前流傳下來的模式在執行。過去,它幫助我們的祖先躲過無數的危險。現在,它對我們的安全已經沒有什麼作用,反而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極大的破壞。

那麼,大自然在我們的腦海中列的規則清單有哪些?

首先,

檢測危險,

以便於消除或躲避它。比如,你害怕蜘蛛,你就會迅速發現——甚至想象——他們的存在。你害怕被別人拒絕,你就會很容易注意到別人皺眉頭,將別人一個隨意的運作或表情領會為對你存在敵意。

其次,

將危險災難化

,自動將危險解釋為絕對的災難。某人在會議上質疑你說的話,就意味著他是站在你的對立面,是你的仇敵。別人沒有給出你肯定的答覆,你就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也幹不好的失敗者。

再次,

控制局勢,

試圖透過控制周圍的事情來控制自己的焦慮(自己認為的安全行為)。如果你認為在工作上犯了錯誤,就會重返辦公室,檢查當天所有的工作。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也幹不好的失敗者,就會不斷的追問別人對你看法,透過其他人的肯定答覆來證明自己不是一個失敗者。

如果控制不了局勢怎麼辦,還有另外一種選擇,

避免或逃避你的焦慮

。如果你不想見同學們和老師,你就乾脆不去學校。如果你到了人多的地方,就覺得呼吸不順暢,就拒絕去聚眾場所。無論如何,你不讓自己面對最深層的恐懼。

這些就是焦慮的普遍規則,作者稱之為“焦慮規則手冊”。

當人們被這些規則抓住時,它們似乎有絕對的力量。

《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認知行為療法,我不再擔心孩子的焦慮症

大自然在賦予我們本能的同時,還賜予我們另外一種能力,我們稱之為理性,以此來修正我們基於經驗的直覺。

因此,我們可以制定新的規則,從而打破舊有的規則,克服自己不必要的焦慮。

三、破除舊規則,開始新遊戲

理性說,我們有明智的做法。可是,到底什麼是明智呢?首先,要做一個安全檢查。問自己幾個問題:

大多數人會怎麼想,怎麼做?

大多數人認為怎樣是合理的?

事情進展順利的機率有多大?

相信大家都看到了,這兒的重點是大多數人和機率。破除舊規則就是從大機率開始。每當遇到新問題時,你就需要算一算機率。如果電梯出故障的機率是十億分之一,那它就是安全的。因此,執行新的規則手冊,打破舊的規則手冊,

你就必須放棄確定和完美主義

。事實上,任何人沒法對正在做的事情完全確定,我們把這叫做“可以接受的冒險”。這就是理性人的選擇,是可信規則的一部分。

新規則這樣告訴你:

“情況很安全。我的思想、感覺以及各種敏感,只是我的想象和意識,沒有什麼會真的發生,除了一些噪音和許多虛假警報外。我不需要控制任何事情。事實上,我會嘗試著放手,不抵抗、放任、觀察——甚至樂於看到——所有這些焦慮的意識。即便我在焦慮的時候,我也能夠做事情。實際上,在焦慮的時候做事情,我能學到更多,變得更強大。”

《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認知行為療法,我不再擔心孩子的焦慮症

那麼,新舊規則有什麼不同呢?讓我們對比著看一下:

舊規則1:檢測危險

新規則1

:現實地看待事物

舊規則讓你陷入到各種悲觀情緒和想象中,推定自己不能夠成功。新規則讓你認識到,你的想象和現實是兩回事,情緒不能預測未來。你不需要追求肯定,用足夠的時間進行情況評估,跟著大機率走就很安全。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拿出時間進行評估,看真實情況的機率。

舊規則2:將結果災難化

新規則2

:將結果正常化

焦慮自身並不是災難性的,手心出汗、心跳加速,或許會不舒服,但它並不會殺死你。它很快就會消失,你會重返到可承受的狀態。可以把它理解為身體的覺醒或是“噪音”,就像一股能量流動、穿過你的身體,你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它不會是炸彈在你身內引爆。

舊規則3:控制局勢

新規則3

:放開控制

舊規則讓你試圖透過一些事來控制自己的虛假警報:壓抑自己的想法,控制事物,抓東西,讓身體緊張,深呼吸,以及完全消除自己的焦慮等(事實是你越是想控制自己來對抗焦慮,你就越焦慮)。新規則是,不去控制它,放鬆自己,習慣並接受它們,觀察它們,然後遠離那些警報。

舊規則4:避免或逃避你的焦慮

新規則4

:擁抱你的焦慮

舊規則告訴你,要遠離和逃避任何引發你焦慮的事物。你遵循以後,更是強化了你的想法——你無力處理好任何事情,是一個失敗的人。而新規則告訴你,你不但有能力學會如何應對各種場景,而且必須要學會。你必須要學會即便在焦慮時也能做事情,去嘗試焦慮,然後忍受它。

《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認知行為療法,我不再擔心孩子的焦慮症

你可以把焦慮視作你需要的一種歷練,練得越多,就越容易忽視它。

你正視自己的恐懼,時間越長,你就越不害怕。

瞭解了對待焦慮的新規則,就可以開展針對具體的焦慮對症下藥了。

四、六種常見焦慮症的行為治療方法

六種常見焦慮症分別為:特定物件恐懼症、恐慌症、強迫症、廣泛性焦慮症、社交焦慮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

這些焦慮症儘管具體起因不同,恐懼物件不同,但深層次上都是來源於內心的恐懼,把危險災難化,把想象當成即將發生的事實,想控制局勢或逃離焦慮。因此,認知行為治療有一些通用規則:

確認你的恐懼

確認你的安全或逃避行為

下決心尋求改變

對恐懼進行分級,列出清單

評估你恐懼的合理性

想象並測試你的恐懼

練習真實暴露

堅持長期練習

焦慮症通常是幾種症狀併發的,可能既有強迫症,又有廣泛性焦慮症,還有社交焦慮症,因此治療時可以將書中的幾種方法結合起來執行。貴在認清焦慮的實質,勇敢的邁出第一步。

《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認知行為療法,我不再擔心孩子的焦慮症

在這本書的學習過程中,我和兒子展開了一些探討。我們聊到了他從上幼兒園開始的“不想上學”情節,這句話幾乎貫穿了他的整個學習生涯。他長大以後的焦慮,其實小時候的分離焦慮就埋下了伏筆。我們聊到了他無從下手的語文和生物,他先從語文入手,分模組開展語文的學習,當天下午就寫了一篇作文,雖然用的時間長,但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他不再逃避語文的學習了。

放下對抗和逃避,勇敢地面對它、接受它、感知它,與它共舞,你將變成焦慮的“禪宗武僧”(忍者)。從認知行為療法開始,你可以好起來。

TAG: 焦慮規則我們焦慮症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