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幹什麼但總是很累?8個緩解疲倦的小方法

沒幹什麼但總是很累?8個緩解疲倦的小方法

這是 2022 年的春天,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你從睡夢中醒來,窗外生機勃勃,你卻感到有些疲倦,鬱鬱寡歡。這種慢性疲倦已經持續很久了——

你的身體感到累

:背上像有一個重重的的烏龜殼,寧願在沙發上刷短影片也不願在一天結束時去跑步。

你感到不耐煩和易怒

:超過 60 秒的紅燈、沒有訊號的地鐵車廂、路人的刺鼻香水味,都很容易讓你心煩意亂。

你很難集中注意力

:做出決定、完成工作任務、看一部兩個小時的紀錄片,變得更加困難。

這和因睡眠不足感到的疲倦似乎並不是一回事,而是一種現代人的“心理倦怠”。

怎麼辦?來看看這 8 個“疲勞解決方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接納你的疲倦

韓炳哲在《倦怠社會》裡把現代人的心理機制比作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一隻鷲鷹每日啄食他的肝臟,肝臟又不斷重新生長,這隻惡鷹即是他的另一個自我,不斷同自身作戰——“對自身施加暴力,同自身發動戰爭”。

首先,你不是需要著急做些什麼,而是接納你的疲倦。至少先停止這些“暴力”行為——

無視身體發出的訊號

:雖然你的肩膀下午已經隱隱作痛三次,依然繼續埋頭工作,過度透支自己。

自我攻擊

:當你制定了計劃,卻感到累無法完成,認為自己是“懶”或者“找藉口”,隨批判而來的精神內耗讓你更加疲倦。

用頭腦思考否認

:“我沒幹多少事啊”“我不應該這麼累吧”“按理說休息夠了”。

這些行為只會讓你的疲倦雪上加霜。相信你的感覺——你感到累那就是真的累了。接受並允許自己感覺累了。

沒幹什麼但總是很累?8個緩解疲倦的小方法

圖片來源:pexels

少做點決定

也許你沒有意識到,現代人每天要做無數個決策——從早上塗哪個顏色的口紅,盯著手機裡的文章標題選擇點開哪一篇,午飯點哪家外賣,更別提換工作、要不要分手這些讓人更加頭疼的選擇。

現代社會給人提供了豐富的選擇,表面的自由背後,我們又陷入選擇的牢籠。根據 Kathleen Vohs 等人的研究,

過多的選擇會損害我們的精神能量和自控力,我們更有可能做出不健康的決定,傾向做一些感覺最簡單的事情

——因為已經夠累了。

所以喬布斯總穿著同樣的一身黑毛衣和牛仔褲不是沒有道理。你不需要這麼誇張,

但至少可以試著做更少的決定

,比如每天點同樣的咖啡,每個星期二吃同樣的晚餐。

或者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增強日常生活的秩序感

,比如說為每天的任務列一個清單,但不必太過嚴苛。

透過保持一些基本的、常規的簡單決定(甚至消除它們),我們就有更多的精神能量來處理剩下的事務。

高質量的人際關係

找你喜歡並信任的朋友面對面聊聊天,抱一抱。

高質量的人際關係永遠是最好的“充電器”。

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擁有這樣的關係,還可以試試心理諮詢

一位朋友去年過得很艱難,打官司離婚、母親生病住院、工作一團亂麻,每週一次的諮詢,是她唯一的喘息時間,也給她提供了很多能量,撐過了那段日子。

沒幹什麼但總是很累?8個緩解疲倦的小方法

躲進你的“恢復壁龕(kān)”

如果你是內向型性格的人,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恢復壁龕”(restorative niches)是人格心理學家利特爾教授提出的,指那些當你想回歸真實的自我時要去的地方。

它可能是空間上的,比如家旁邊的小河;也可能是時間上的,比如在兩通工作電話之間為自己留出的休息空隙;或者一部你喜歡的劇、陪伴你多年的小毛毯……

利特爾教授本身就是內向型性格的人,他有個小習慣,每次演講結束都會飛快跑進衛生間裡,找一個空位躲起來。有一次,一位軍官從門下的空隙看到了利特爾的鞋子開始侃侃而談,此後利特爾不得不把腳撐在廁所的牆壁上(也是太用力了 )

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儘可能多的“恢復壁龕”,讓你的真實自我在這裡得以喘息,能量得到恢復。

沒幹什麼但總是很累?8個緩解疲倦的小方法

圖片來源:pexels

做張“心理耗能監控表”

一天中經歷的大部分事情,有些在消耗你的能量,有些則是補充能量,我們並不知道是哪些事情,但你一定能感覺到自己的情緒狀態在一天裡是高低起伏的。

為了更瞭解自己的心理耗能情況,

你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監控表,睡前回憶下這一天,哪些時刻心理能量比較足/ 低,各自發生了什麼?

透過這張表很容易看出來,人際關係、通勤是耗能專案,看書、運動是充電專案,那在之後的生活中就可以有意識地減少耗能專案,增加充電專案。

當然,每個人因為性格特質和生活工作方式,耗能情況也各不一樣,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監控,過一段時間就會越來越瞭解自己,也更能自如地地調節情緒狀態。

試試跑完5公里(或者任何你覺得困難但有好處的小事)

有時候你以為的疲倦其實是一種畏難而退,來源於信心不足,高估了任務的困難程度。

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 ( Albert Bandura) 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指個體對完成任務和達成目標能力的信念程度。根據研究,

過去的經驗是決定個體自我效能最重要的因素,成功的經驗提高自我效能,失敗的經驗降低自我效能

(Mark Sherer等,1982)。這意味著你得先試著創造一些積極的行為體驗——相信自己光說是沒用的。

我之前是一個不喜歡運動的人,跑步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在我的認知裡:“我就是一個不喜歡且不擅長跑步的人,跑步是非常痛苦的”。於是稍微有點兒累就放棄了。

後來,在一個擅長運動的朋友幫助下,我每次都比上一次多跑一點點兒,逐漸嚐到跑步的甜頭:緩解了身體的疲憊、心情更加愉悅,更重要的是克服困難的信心多了不少,也遷移到了其他事情上——如果我都能搞定跑步了,其他事也沒那麼困難吧。隨著“自我效能感”提升,我明顯感覺自己更有活力了,疲倦感也減輕了。

人體是一個系統,牽一髮而動全身。譬如你想要工作更有效率,想要寫完 10 萬字,諸如此類宏大到讓人打了雞血就沒動力的目標,都可以從每天跑完五公里做起。(當然,此處五公里可以替換成任何你覺得困難且對你有好處的小事)

沒幹什麼但總是很累?8個緩解疲倦的小方法

圖片來源:pexels

安排一天無所事事地度過吧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注意力缺失”的時代,新鮮事物源源不斷,都想辦法抓住你的三秒注意力,這使得我們越來越難以忍受無聊。朋友上週末去買麵包,等待店員給吐司切片的時候覺得太慢了,忍不住想按下2倍速。這個念頭讓她也嚇了一跳,什麼時候已經“急迫”到這種程度?

韓炳哲提出了“超注意力”(Hyperaufmerksamkeit)的概念——這種渙散的注意力體現為不斷地在多個任務、資訊來源和工作程式之間轉換焦點,不能容忍一絲無聊。而導致我們疲倦的,恰恰是缺少深度無聊。“

如果說,睡眠是身體放鬆的最高形式,那麼深度無聊則是精神放鬆的終極狀態。”

所以如果你的疲倦一直揮之不去,也許需要無聊將你解放出來:

上下班路上摘掉耳機,聽聽周圍的車聲、行人走路的聲音、微風吹過的聲音。

午飯時間關掉手機,認真咀嚼每一口食物,享受你和午餐的“約會”。

把日程表丟到一旁,週末安排一天無所事事地度過吧。

沒幹什麼但總是很累?8個緩解疲倦的小方法

上班路上發現樹木長出了新芽

在體驗無聊的慢生活中,一直在後臺執行的“情緒快取”得以清空,我們的感官重新被開啟,恢復了和世界的連結。

停止那些“其實並不想做”的事

生活中我們經常強迫自己做一些其實並不那麼想做、但勸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隨波逐流考證考研的大學生。

不喜歡出鏡的文字博主逼著自己拍短影片。

一閒下來就會不安,把所有時間都安排來工作學習的工作狂。

心理學研究表明,

當人們過度驅使強迫自己去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會經歷認知資源的巨大損耗,反而讓人更加不願意去採取行動,這就是現代社會中種種拖延症背後疲倦感的來源。

面對自己說“不”也是需要練習的能力,怎麼判斷一件事是“應該做”還是“想做” 呢?

一般來說,應該做的事來自外界標準,比如“最近很火”“大家都去做”“為了得到更好的評價”,而想做的事都出於內心真實感受,“我喜歡”“我想要”。

另外,應該做的事需要打起精神,是“心累”,而我想要的事雖然也會累,但這種疲倦是很容易恢復的。

ps。 倦怠時刻,你還有哪些獨特的“充電”方法,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分享

參考文獻

【德】韓炳哲著,王一力譯,《倦怠社會》,2019年6月,中信出版社

【美】蘇珊·凱恩著,高潔譯,《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2012年6月,中信出版社

Vohs, K。 D。, Baumeister, R。 F。, Schmeichel, B。 J。, Twenge, J。 M, Nelson, N。 M。, & Tice, D。 M。 (2008)。 Making choices impairs subsequent self-control: A limited-resource account of decision making, self-regulation, and active initia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4(5), 883–898。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94。5。883

Mark Sherer, James E。 Maddux, Blaise Mercandante,The Self-Efficacy Scal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1982),,https://doi。org/10。2466/pr0。1982。51。2。663

Kate E。LeeaKathryn J。H。WilliamsbLeisa D。SargentcNicholas S。G。WilliamsaKatherine A。Johnsond,40-second green roof views sustain attention: The role of micro-breaks in attention restor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Volume 42, June 2015, Pages 182-189

作者:寒冰

責編:kuma

封面圖來源:pexels

TAG: 疲倦自我跑步自己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