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食療的發展史

在上古時代,人類在尋找認識食物過程中,逐漸發現了某些食物的防病治病作用。從這一點說,食療是在不自覺之中產生的,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成長起來的一種療法。我國的食物療法歷史悠久。據《周禮·天官》記載,遠在公元前五世紀以前,我國已經設定“食醫”,專門掌管食療之事,安排帝王的一日三餐和四時飲食。這就充分說明我國古代已經非常重視飲食與健康的關係了。

戰國至秦漢時代,隨著中醫藥理論體系的構建,有關食療的學術思想和實踐經驗也日趨豐富。《黃帝內經》最早記載用藥膳治病,全書共載方13首,其中6首屬藥膳。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收載藥物365種,分為上、中、下三品,在上品之中,就有22種屬食品,中品有19種常食之物,下品中也有9種食品。東漢末年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這部著名的經典醫著中,闡述了飲食滋味諸如禽獸魚蟲之屬在攝生預防和治療疾病中的禁忌與功效,並創立豬膚湯、百合雞子湯、當歸生薑羊肉湯等典型的食療方劑,將辨證藥治與食治有機地結合起來,實際上已經把辨證食治納入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和實踐體系之中,為中醫食療學奠立了重要的基礎。

秦漢以後,中醫食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食療專著不斷出現。魏武帝曹操曾立“食制”,親自撰寫《四時御食制》一書。南北朝時期,崔浩著有《食經》,劉休著有《食方》,諸葛穎著《淮南王食經》,東晉張湛撰《養生要集》。東晉葛洪在《肘後方》中即記載了使用海藻治癭病,羊肝治雀盲,用豆類、牛奶治療腳氣病等食療方。據《隋書·經籍志》所載,在隋代以前,有關食療的專書有27種,但多已失傳。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中專列“食治篇”,收載食物150餘種,分果實、菜蔬、穀米、鳥獸四門論述,還載有許多關於食療的學術思想和藥膳方劑,發展和豐富了食療的內容,並指出“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孫思邈的弟子孟詵,總結唐以前中醫食療的成果,著成《食療本草》,共載食物藥241種,是我國第一部食療專著,可惜原書已佚,其中部分內容在後世的本草書中被片斷引用而保留下來。咎殷所著《食醫心鑑》也是一部比較系統和完備的食物療法專書,很有實用價值。楊曄撰寫的《膳夫經手錄》,載有植物18種、魚2種、禽5種,主要記述了食物的性味和不同食法。可見在唐代食療已形成了專科,並在食物的品種及治療上均大大地拓寬了應用範圍。

南唐陳士良著《食性本草》,進一步將飲食和藥物系統分類,創制藥膳方劑,闡述四時飲食與調養的方法及其與醫療的重要關係。南朝齊梁間的陶宏景總結前人本草經驗,寫成《本草經集註》,首創把藥物分成八類,其中有三類,即果、菜、米食屬於食療之品。

宋代對中醫食療更加重視,以飲食作為防病治病的方法已很普遍,王懷隱等人主持編寫的《太平聖惠方》載有28種疾病的食療方劑和食治方法,書中介紹了不少營養豐富的藥粥,直到現在仍在臨床上廣泛使用。宋徽宗的《聖濟經》,全書十篇,包括“食頤”專篇。陳達叟的《本心齋蔬食譜》中載蔬食20譜,別具一格。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載各種食物102種,有葷有素,有茶點飲料、糕餅羹菜、粥飯果品等,豐富多彩。特點是單純以食物為主進行治病和養生,與前人的藥食合用大不相同。這一時期,用藥膳治療老年病的專著《養老奉親書》問世,史載系宋代陳直所著,元代鄒鉉加以補充,更名為《壽親養老新書》。此書可謂迄宋代以來集老年病防治學說之大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老年疾病治療保健學的專著。較西方Floger的《老年保健醫藥》早約六百餘年。陳氏將食療列為治療老年病的首位,全書載方231首,其中食療方達162首,佔70%以上,並詳細介紹了這些食療方的烹調方法、適用證候及注意事項。說明中醫食療在中醫藥學中已經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金元時期,李杲極力提倡補養脾胃的重要性,強調飲食調治在脾胃病治療中的作用。張從正主張用食物補虛,倡導“養生當論食補”,“精血不足當補之以食”。元代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編著的《飲膳正要》是一部著名的食療專著,對養生、妊娠禁忌、營養療法、飲食衛生、食物中毒等都有論述,卷三收載有關食物本草約200種,書中還載藥膳方14種、湯類35種、抗衰老藥膳方21種。此外,吳瑞編著的《日用本草》,共載錄食物540多種,也是元代一部有代表性的食療專著。

明代李時珍的藥物學鉅著《本草綱目》中收載了許多藥膳方,其中藥粥42種,藥酒75種。高濂的《遵生八箋》,專列《飲饌服食箋》,載湯類32種、粥類35種,是一部中醫養生學專著。鮑山所著《野菜博錄》,對於廣泛利用野生植物,擴大提高食治食養的應用範圍和功效,頗有價值。還有託名李東垣編著、李時珍參訂的《李東垣食物本草》一書,內容豐富,是系統研究藥膳和食物效能、功用、主治、產地、用法等問題的專著。

明清時期,對各種食療方劑、藥物和食物的性味功用的研究,有很大的發展,先後出現了朱橚的《救荒本草》,汪穎、盧和分別編撰的《食物本草》,寧原的《食鑑本草》等著作。對藥膳的烹調製作方法,也有許多新的創造。徐春甫的《古今醫統大全》,是一部兼採名家之長,分科彙編的全書,其中載有菜湯、酒、醬油、鮮果、酥餅、蜜餞等許多品種,並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當時醫家還十分重視蒐集整理散落於歷代醫著、宮廷或民間流傳的“食譜”、“粥譜”以及“博物志”中有關食療和藥膳的內容,撰寫了不少專著。諸如何克諫的《食物本草備考》,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費伯雄的《食鑑本草》等,都堪稱中醫食療的佳作。著名中醫養生學家曹慈山著《老老恆言》一書,專為老年人編制了一百種粥譜,可謂集藥粥之大成。清代在皇宮貴族中,極為重視研究和應用食療,《清宮秘方》、《清宮食譜》、《清宮醫案和醫方》等都有不少記載。

瞭解食療的發展史

總之,我國曆代有關中醫食療的著作很多,據初步統計,從漢代到清末,共有三百多部,而散見於診籍、醫案、醫話及其它著述中有關食療的內容更不可勝數。這是中華民族在醫學、科學文化的歷史發展中長期積累起來的十分珍貴的財富,對於我國人民的繁衍昌盛,以至對人類健康事業的貢獻,都具有重大意義。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和時代的侷限性,中醫食療的豐富理論和經驗,長期缺乏系統深入地整理、發掘、研究,中醫食療始終缺乏系統化、理論化和規範化。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療法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不僅用於疾病的預防、治療,在疾病的康復方面也有廣闊的前景。目前,在國內外迴歸自然呼聲日益高漲的形勢下,我國的食物療法以其簡便易行、寓治於食、無副作用等優點,必將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使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醫食療這顆璀璨的東方明珠會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TAG: 食療食物藥膳本草中醫